《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這是一部令人愉悅的電影,在電影的製作和情節的構造上都充滿了人工雕琢的痕跡,用一個詞來概括:純粹的希區柯克。BBC曾這樣評論《迷魂記》,不過這個評論是在此片誕生多年後的評價。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當這樣一部電影在它誕生的時候,並沒激起水池中哪怕多一點的浪花,1958年在美國及歐洲上映完後才勉強收回成本,當時《紐約客》說道:本片的監製和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從來沒有導過像這部作品這樣荒誕的東西。媒體更是批評不斷,主要原因就是:無法認同本片的敘事結構和動機。

如同電影《雨果》中紀念梅里愛大師一樣,梅里愛曾經被淹沒在電影歷史的海洋裡,到重新發現時變得金光閃閃。希區柯克不需要重新發現,因為電影史已經對他評價很高,只是這部電影是個例外,從默默無聞到聲譽日隆,卻是走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程。

從批評的沉默到迷戀的閃光

導演希區柯克如同媒體評價的那樣,是恐怖片和懸念片這兩個領域裡都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他拍攝的許多電影一問世基本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名聲,唯獨這一部《迷魂記》卻是開場連個泡都沒冒出來,然後就消失在影海中,連電影的拷貝一度都無法找到。

人們經常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發掘此片的功績得要落實到羅賓·伍德的身上,羅賓•伍德(1931-2009)是知名電影評論家,對希區柯克、霍克斯、伯格曼和阿瑟•佩恩等電影導演有精闢研究。1965年出版了《希區柯克電影》,被認為是研究希區柯克的集大成者,書中對《迷魂記》評價極高,幾乎奉為神級別的經典行列。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伍德對《迷魂記》的讀解具有里程碑意義,當電影開頭斯科蒂懸掛於屋簷之上時,他解釋道:"看起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樣做是為了傳達一種效果:在這整部電影中,他都被象徵性地懸掛在萬丈深淵之上。"

但是這部電影哪裡去了呢?據說整個七十年代,根本找不到這部電影的拷貝,好像它從來沒有誕生過一樣,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這部電影才被髮掘並被修復,而此時這部電影已經完成了它口碑的積累,讓許多人開始迷戀起來,影評人傑弗裡·奧布萊恩說自他對《迷魂記》有著終極迷戀,已經觀看它不下三十次了。

由此,這部飽受批評的電影,又重歸大眾視野。曾對其尖銳批判的電影雜誌《視與聽》在1982年將它評為影史十大電影行列。2007年該片入選美國電影學會評出的"百年百佳影片" ,到了2012年,《迷魂記》直接將霸佔了近半個世紀的《公民凱恩》拉下了神壇,成為新的第一。

《迷魂記》所呈現的迷魂特徵

《迷魂記》的劇情用一句來表達則是:私家偵探斯考蒂受加文·艾斯特所託去跟蹤馬倫,並由此引出一樁命案的故事。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和《公民凱恩》相比,《迷魂記》的劇情是非常簡單的,那為什麼前者會被後者拉下了神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大道至簡及對人物細節的刻畫讓這部電影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對於這部電影的解讀也是如此迷魂,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都感覺到一些迷惑,特別是對於結尾的迷惑,更有對於在其過程中穿插的各種隱喻,讓人感覺到有著迷魂特徵。

整部電影呈現的特徵讓這部電影變得耐看和可解讀性,而解讀完卻總是發現貌似還有什麼東西沒有說透,如同片名一樣,這是迷魂一樣的存在,也許就是這些綜合的電影氛圍最終得以勝出。

如有人就曾解析道:"在這場戲裡其實總共有六個人,他們倆是把這六個人融入了自身:他們倆自己眼中的自己,他們倆彼此眼中的對方,和他們倆真正的自我,無論那到底是怎樣的。當我們第一次看本片時,這些包裹著斯科蒂/瑪德琳的複雜外殼便是明晰可見的了,而當我們瞭解劇情再次觀看時,它們則會讓我們覺得眼花繚亂。"

這樣的解析個人並沒有看明白,但我倒是認為有兩個人所呈現出來的分裂體倒是容易辯論的,即兩個人都戴著心理上的面具,從而變成了四個人。

在這個故事中斯考蒂受好朋友加文所託去跟蹤他的妻子馬倫,以證明他的妻子是不是有臆想症,其實真正的馬倫一直呆在鄉下沒有出現在城中,城中只是朱迪扮演的馬倫,就是要利用斯考蒂的恐高症來最終謀殺真正的妻子。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而斯考蒂則在其中被馬倫迷惑住了,他愛上了馬倫,馬倫的死讓人自責不已,哪怕身邊有一個美麗知性的曾經戀人相伴,也視而不見。

最終因為內疚時了進了療養院,當昔日的戀人說出他依舊還愛著死去的愛倫時,雖然笑著說,內心卻在滴血,再怎麼努力也拼不過一個死去的人,對於每個女人來說實在太失敗了。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誰是誰,你愛的又是誰?

詹姆斯·斯圖爾特在這部電影裡飾演斯考蒂,因恐高症位由警察轉行為私家偵探,他曾經和希區柯克合作過《後窗》中有精彩表現,同樣飾演有點偷窺兼神經質的記者,這一次同樣延續了前作的偷窺本能,同樣希區柯克也延續了《後窗》的風格,人物多數處於框中,貌似被命運框住無法掙脫,只不過這一次,所有涉及其中的人無法掙脫了。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在電影中最經典的一幕則是斯考蒂和馬倫都處在框中,只不過後者在狹窄的門縫中偷窺,而前者在玻璃鏡框出顯露出看似平靜的姿態,其實後者一直知道對方在偷竊而已。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當斯考蒂把馬倫從水中救起來之後,馬倫身上表現出來的迷離氣質讓斯考蒂著迷,這是一種帶著過去歷史氣息的夢幻女人,這兩人看上去相愛的不真實,在希區柯克的鏡頭之下,兩人的愛情看上去是如此純粹卻充滿著不確定性,直到在狹窄的塔樓上,斯考蒂看著夢想中的馬倫摔下去時,他並沒有第一時間留在現場,而是在自責中返回家中。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這一次有所不同,影片才開始斯考蒂懸掛於屋簷之上,看著下面如同深淵,而這一次在攝像機俯視之下,他卻深處深淵中,從此步入另一個我當中,已經不再是曾經的自我,類似於邁入開始受到潛意識控制的本我,這個本我對於馬倫是如此的迷戀。本我的斯考蒂愛上了馬倫。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當恢復的斯考蒂開始不斷的遊離在曾經跟蹤過馬倫的所有場所中,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和馬倫很像的朱迪,斯考蒂如同處於深淵中的渴求者一樣,開始想從朱迪身上找到馬倫,而他才開始並不知道原來的馬倫就是朱迪假扮的。

朱迪這個可憐的姑娘在假扮的過程中,倒是愛上了有點偏執的斯考蒂,原本被找到後,朱迪想一走了之,然後對於愛情的幻想卻讓她留了下來,最終悲劇已經註定了。

此時在現實中行走的雖然是真實的斯考蒂,但是他已經被本我驅使去追逐所謂對馬倫的迷戀,在與朱迪交往中不斷把曾經馬倫穿過的衣服、鞋子及頭髮顏色等等往朱迪身上套用,朱迪明明知道這樣並不好,卻在愛情的迷惑之下不斷的滿足斯考蒂的要求,最終看上去兩人開始了甜蜜的愛情。

其實這時是本我的斯考蒂愛上的朱迪假扮的馬倫,並不是朱迪這個真實的人,所以才開始說,這裡面呈現出四個人:兩個斯考蒂及朱迪和朱迪假扮的馬倫。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其中一個經典的場景就是,朱迪以曾經馬倫的裝扮出來時,斯考蒂沉迷並充滿愛戀的擁抱和親吻朱迪,其實他親吻的是曾經的馬倫而已。

而真實的馬倫他根本沒有見過,見到的從頭至尾都是朱迪而已,哪怕最後通過項鍊明白了前因後果,仍然執意帶著朱迪去犯罪現場,他此時已經不是出離了憤怒,而是本我認為愛的馬倫已經死了,是他把愛情殺死的,殺死了愛的人。卻不知道馬倫只是他臆想的一個愛情對象罷了。

這兩人最終的悲劇根源就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變成了別人,是戴著面具的他人,這個他人愛的到底是誰?誰才是自己要愛的人,當沒有分清並執意在其中時,悲劇就此註定了。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是一位非比尋常的天才,他創造了"驚悚文藝片"這一電影類型 。他把驚悚、懸疑等元素融進純粹的恐怖之中,再通過剪輯、音畫配合等手段把恐怖片提升到了藝術電影的高度。而這部《迷魂記》雖然剛剛問世時被誤解,最終證明可能是驚悚文藝片最佳的代表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