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下發監管文件,虛擬貨幣行業再去泡沫,虛擬貨幣名存實亡?

11 月 11 日以來,上海、北京、深圳、東莞、內蒙古等多地下發監管文件,先是對數字貨幣交易相關活動發佈風險提示,後續則陸續對交易平臺進行摸底排查、關停整頓。主流媒體高頻發聲,更新著整治行動的進展與成果。

11 月 22 日,原定於當日結束摸排的央行上海總部再發一令,稱將“加大監管防控力度”。此後幣市短時下挫 10%,日內爆倉金額高達 36 億元。

野蠻生長多時,區塊鏈行業的監管靴子正在落地。

“九四”後首次多地聯合打擊

11 月 11 日下午,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發布《有關虛擬資產期貨合約的警告》《立場書: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對轄內 STO 交易所發佈監管標準,同時叫停數字貨幣期貨服務。

13 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發佈《關於交易場所分支機構未經批准開展經營活動的風險提示》,申明“北京市未批准任何交易場所設立分支機構,如有外埠交易場所(重點為金融資產交易所)分支機構在京開展經營活動屬於違規經營行為。”

“這個通知不是專門針對虛擬貨幣交易的,是原來清理整頓各類地方金融交易所的延續,但虛擬貨幣亦屬範圍之內。”國家信息中⼼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幼平評論稱。

同日,東莞市金融工作局發佈《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等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但未表明會有進一步行動。

真正震懾幣圈的“重拳”是,14 日,一份名為《關於開展虛擬貨幣交易所排摸整治通知》的文件流出,落款人為“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互金整治辦和市金融穩定聯席辦”。

該文件顯示,根據國家互金整治辦相關部署,專項整治重點排查三種活動:1、在境內開展數幣交易;2、以“區塊鏈創新”為名發幣和募資;3、為註冊在境外的ICO項目、交易所提供引流、代理買賣等服務。

文件同時要求,各部須在 11 月 22 日前完成摸排並報送相關企業名單及信息。對排查發現的上述企業,立即處置,“打早打小”。

這份文件隨即被官方證實。

11 月 22 日,原計結束摸排的央行上海總部再發一令,稱要“加大監管防控力度“,並指示各部要持續監測“為註冊在境外的 ICO 項目、交易所提供引流、代理買賣等服務的企業”。

多地下發監管文件,虛擬貨幣行業再去泡沫,虛擬貨幣名存實亡?

從整治結果上看,目前深圳市已公佈數據。

據深圳特區報消息,截至 11 月 22 日(深圳市開始整頓的次日)中午,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已通過靈鯤系統摸排出涉嫌開展虛擬貨幣的非法活動企業 39 個。(Odaily星球日報注:靈鯤系統由騰訊旗下的安全反詐騙實驗室研發,可對政務數據、公開信息、舉報信息、社交媒體信息等進行人工智能分析,迅速捕獲結果。)

“這次多地聯合監管,是自‘九四’之後最強的一次。相關管理部門再次重申國內禁止一切 IXO、假借區塊鏈之名的傳銷等非法活動,相關項目或交易所被清退是必然現象。”一位相關人士表示。

“今年被捧紅的 IEO,是交易所拉新促活、提升平臺幣價值的工具之一。但交易所終究缺乏幫助項目直接融資的合理身份,對項目的把關與風控也良莠不齊。所以,交易所會被新一輪政策重點打擊。“一位分析師認為。

交易平臺正待整治

一直肆意生長的交易平臺們,和上文提到的不良資產,正在受到嚴格排查。

早在 10 月底,虛擬貨幣交易所 BISS 就出現提幣失敗的情況,伴有全員消失的傳聞。11 月 22 日,據新京報,北京警方一舉破獲 BISS 非法集資詐騙案,抓捕犯罪嫌疑人數十人,系首個數幣交易所全員被端、並被定性“非法集資詐騙”的案例。

證券時報援引接近監管層的業內人士消息稱,”幣圈抓捕潮才剛剛開始。”

11 月 21 日,據 Blocklike,韓國加密交易所 Bithumb Global 位於上海的技術團隊已進入“放長假”模式,官網也禁止國內 IP 訪問。

23 日,Bitsoda.com 宣佈將無限期停止運營;QBTC 宣佈,所有業務將遷移至烏克蘭,近期將逐步關停面向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用戶的服務。

24 日,IDAX 交易所被維權、核心團隊跑路的消息也在各社群被討論。此外,GGBTC、MGEX 和牛頓交易所已有半月提不出幣。

不少消息目前仍無法證實真假,但可以側面看出的是,行業處於監管前夜的態勢,以及交易平臺的高度風險。

優勝劣汰後,行業將迎黎明

上週,央視新聞再次揭露了一起借“區塊鏈”之名的傳銷騙局,BeeBank,並強調“區塊鏈只是一項技術手段,本身並不創造價值”。

在監管重錘下,資金盤無所遁形,許多投資者為之叫好。

行情分析師丁佳永認為,“惡的部分被明令禁止後,行業的大環境反而會越來越好,積極方面也將越來越多,從而帶動受眾好感和資金量的增加。”

分析師小張也贊同:數字貨幣相關的立法在國內尚處於空白,很多 IXO、交易所就通過“空氣幣”、“資金盤”割韭菜,為社會道德所不容,監管機構應該查處。任何一個沒有規範和秩序的市場,都是不成熟的市場。

事實即是,交易所無論大小,都離真正意義上的“合規”尚遠。但監管的逐步收緊,已經讓高風險的資產,和正交易高風險資產的平臺暴露出來,無所遁形。

瀑布之後會如何?

雖然本次聯合行動指向交易平臺,但市場情緒仍導致了幣市進一步”去泡沫“。

11 月 22 日,央行上海總部“持續監測”的告令一出,市場應聲下挫。比特幣短時跌破 7000 美元,24 時跌幅達 11%,各交易所 24 小時累計爆倉金額達 5 億美元(約 36 億元人民幣)。

鑑於幣市的波動風險,9 月 25 日到至今,BTC 合約持倉總量已從 10 億美金降至 5 億美金;光是 21 日至 24 日,BTC 持倉量就縮減了 20%。

多地下發監管文件,虛擬貨幣行業再去泡沫,虛擬貨幣名存實亡?

對於後市,自媒體“幣圈掘金者”分析道,當前大盤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點——接近 7000 美元,小時線級別有止跌企穩的跡象,但日線級別仍是空頭格局,MACD 跌幅進一步擴大,只能說在 7000 美元附近 MA360 年線附近獲得了短暫支撐,大盤行情難言樂觀。

主流幣整體走勢和 BTC 同步,跌幅相對較大,反彈依舊無力。

受監管影響更為直接的是平臺幣。三大平臺幣中,HT 和 OKB 7 日就跌去了 1/3,BNB 7 日跌幅也達到了 26%。

一位資深交易員表示,“在政策的大環境下,平臺幣會有一段時間的承壓,中短期不看好。”

另一方面,上個月曾被追捧的國產公鏈幣,在經歷一波過山車行情後回到了起點,甚至進一步縮回,交易多不活躍。

隨著此前頂層重磅政策信號的正式釋放,許多人關注到了“下一代顛覆式創新技術”區塊鏈。而此次監管也正昭示著,行業需要被教育:區塊鏈技術的真正應用場景並非“發幣投機”,而是做“實事”,賦能與服務實體經濟,深入產業、提高效率。

我們也將持續關注產業落地相關的區塊鏈企業和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