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和深圳是怎麼躋身「北上廣深」之列的?

廣州和深圳是怎麼躋身「北上廣深」之列的?

為什麼廣州/深圳能夠晉身為一線城市,而天津、重慶、蘇州這些GDP相近的城市不能?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線城市的標準是什麼。
肯定不是GDP,也不是政治層級。
在我看來,一線城市,和二線的區別就是:在重要的產業經濟領域內,是否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力。
比如說,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經濟金融中心,而各地省會就僅僅是各省的經濟中心,或者華東、華北、東北、華中等區域的中心。

首先看廣州,廣州是廣東的省會,華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廣州的地位和武漢、瀋陽、成都就沒有什麼分別了。
廣州最大的優勢是:這裡是中國的商業中心。什麼?不是上海嗎?還真不是。
廣州有一個外號,“黑人之都”,說的是廣州目前生活有30萬非洲黑人。這些黑人為什麼來廣州,而不是去上海?因為廣州是中國商品的貿易中心,在這裡,他們能夠一站式採購到銷往亞非拉地區的絕大部分商品。
對外:廣交會,又名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兩次,萬商雲集。
對內:遍佈廣州大街小巷的批發集市,衣服鞋襪、五金日雜,無數的商品從沿海的加工廠彙集到這裡,然後批發到內陸的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對於仍然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階段的中國製造來說,廣州的中轉貿易中心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然後看深圳,深圳的gdp老四的位置已經岌岌可危,又不是直轄市,很多人就不服氣了。但是在我看來,即使未來天津、重慶、蘇州的GDP統統超過,深圳的一線城市地位依然牢固。
因為深圳是中國的科技產業中心。深圳就是中國的硅谷。什麼?不是北京嗎?還真不是。
深圳有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騰訊,有中國最大的通訊製造商華為和中興,有中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比亞迪,有中國最大的手機觸摸屏製造商歐菲光,有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邁瑞,有中國最大的激光器械企業大族激光……有A股上市公司中最多的民營科技企業。
由於深圳的創業風氣,創業板的金融支持,在IT製造業領域內的強大產業生態,在邁向產業升級的中國經濟地圖中,深圳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

北京,政治文化中心;上海,經濟金融中心;廣州,商業貿易中心;深圳,科技創新中心。這就是北上廣深位居一線城市的主要競爭力所在。

————————
廣州VS上海
有一個常見的說法是,隨著長三角的崛起,上海擁有更廣闊的腹地,廣東將無可避免的被邊緣化。


真的是這樣嗎?
上海是中國的金融和經濟中心,的確是這樣。她依靠的主要是以下四根支柱:中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上交所,中國最大的物流港口上海港,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上汽集團,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以及在這四根支柱之上的一個屋頂:外資跨國公司總部基地。
總的來說,上海的強項在於:金融、工業、高端服務業。廣州在這幾個領域無疑是遜了一籌的,沒有證交所,港口、汽車、鋼鐵都只是小跟班,外資企業比較大的也只有一個寶潔。

那麼廣州有什麼知名的本土企業嗎?
廣州最知名,並且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全部集中於房地產行業:恆大地產、保利地產、碧桂園地產、富力地產、雅居樂地產、合景泰富地產、合生創展地產、星河灣地產,他們組成的“華南軍團”開創了大盤開發模式,開創了高週轉高效率的地產運作模式,是中國房地產業最市場化的地區。
(與廣州相比,深圳的房地產行業競爭力也很強,萬科、中海、招商、金地、華僑城,在業內名聲顯赫)
房地產不但是中國的第一大產業,具有類金融行業的特徵,更是現代城市的平臺運營者。他們不但建房子,更有物業管理,運營寫字樓、shopping mall、酒店、批發市場、零售專賣,提供城市運行的各種專業服務。


強大的房地產行業對於一個城市的意義,就相當於淘寶平臺對於電子商務的意義一般。淘寶平臺的專業服務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電商生態系統,使得每一個淘寶店主雖然並不知名,但是仍然可以實現高效率的商品交易。因此,廣州並沒有什麼知名的商業連鎖企業,但是數十百萬的批發市場檔口、高品質的CBD商業區在恆大地產們的運營下,成就了廣州的商業貿易中心地位。
近十年來,在恆大、富力等地產企業的強力運作下,珠江新城CBD開始成為廣州的一張新名片。截止2013年,廣州已建成和在建的300米以上摩天大廈數量全國第一,超過了上海。現代化和高效率的中央商業區,將使得廣州的商業中心地位更加穩固。

廣州和深圳是怎麼躋身「北上廣深」之列的?

廣州和深圳是怎麼躋身「北上廣深」之列的?


廣州與上海的關係,在我看來,更像是美國洛杉磯和紐約的關係,洛杉磯同樣沒有廣闊的平原腹地,但是紐約再繁華,也掩蓋不了洛杉磯的光芒。
ps:關於評論區裡童鞋們討論比較熱烈的美食之都的問題,我在中國的吃貨聖地在哪裡?這篇答問裡嘗試做出回答,歡迎移步探討。

————————
深圳VS北京
最常見的說法是,北京中關村是中國的硅谷。
北京的科技企業集中在兩個領域——
一派是以聯想和小米為代表的PC和手機企業,他們的競爭力體現在品牌、渠道和營銷,技術上並無過人之處。
聯想和小米,就是美國的惠普和戴爾的翻版。惠普和聯想都是通過終端渠道的廣泛覆蓋實現規模優勢,戴爾通過電話直銷渠道崛起,小米通過互聯網直銷渠道崛起,縮短供應鏈獲得成本優勢,內涵上是一樣的。因此,他們只有科技之名,並不能體現北京科技產業的實力。

另一派是名聲在外的互聯網企業。
百度、奇虎、新浪、搜狐、優酷、愛奇異、京東、噹噹、人人、搜房、汽車之家、易車、58同城、去哪兒、螞蜂窩、完美世界、智聯招聘、豆瓣、知乎、美團、拉手、窩窩團等等。


數量非常多,但是我們細細分析就會發現,除了京東、噹噹、完美世界這三家屬於電商和遊戲的企業以外,數量眾多的企業幾乎都是新媒體企業。
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搶的是報紙的生意,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搶的是電視臺的生意,搜房汽車之家易車螞蜂窩等垂直媒體搶的是雜誌的生意,智聯招聘58同城搶的是分類信息廣告的生意,人人豆瓣知乎搶的是社區投遞廣告的生意,美團拉手窩窩團搶的是促銷傳單的生意,百度和去哪兒是信息入口,搶的是其他所有媒體的生意,奇虎雖然是安全平臺,但主要收入也是靠網址導航和搜索,搶的是百度的生意。
是的,北京90%以上的互聯網企業,其商業模式都是建立在廣告之上的,統稱為新媒體企業。即使數量再多,也不過是互聯網媒體產業生態上的瓜和藤。
他們之所以集中在北京,那是因為北京是新華社、CCTV、人民日報的基地,有人脈、有信息源,更適合媒體企業的發展,這不正說明北京是文化中心嗎?
(有朋友說,百度是媒體,難道谷歌也是媒體嗎?我的觀點是:如果谷歌只有搜索引擎,那她就只是媒體企業,但谷歌還有安卓操作系統,移動互聯網的底層平臺。這是百度和谷歌的根本區別。)

相比起來,深圳無疑更適合科技企業的發展,包括東莞、廣州在內的整個珠江灣區,
擁有以騰訊、迅雷、網易、YY、UCweb、GO桌面、唯品會為代表的互聯網非媒體產業,著重構建互聯網產品底層平臺,通過娛樂、電商、增值服務收費等方式實現價值創新;
擁有以華為、中興、酷派、OPPO、魅族、全志、臺電、昂達、TPlink、歐菲光、萊寶高科、華星光電、德賽電池、欣旺達、長盈精密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和硬件科技產業,代表中國在海外參與全球產業競爭;
擁有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在現代工業的皇冠——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和智能化升級上實現長遠佈局。

硅谷之所以為美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因為這裡有蘋果的智能手機,谷歌的移動操作系統,特斯拉的電動車。
深圳之所以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因為這裡有華為的海思芯片,騰訊的移動社交平臺,比亞迪的電動車。
他們代表著現代科技產業三大領域:IT硬件創新,移動互聯網,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最頂尖水平。
深圳和硅谷最像的地方就在於:這裡遠離政治中心,這裡離自由更近。


有些人要說到深圳缺乏知名大學。事實上,在美國,最知名的大學是哈佛和麻省理工,他們在東海岸的波士頓,那裡也是國防軍工企業的集中地,離華盛頓很近。而在硅谷興起的1960年代,斯坦福大學只是一座二流大學,在美國大學排行榜中甚至進不了20名,遠遠不如今日的地位。
對於科技研發創新來說,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土壤。

-----------------------
中國第五城在哪裡?

四大一線城市之外,天津,重慶,成都,武漢,蘇州,杭州,哪一座是中國的第五城?
從產業影響力的角度,我們逐一分析。

天津。
四大直轄市之一,地位很高,北方工業中心,名頭很響,鋼鐵和石油是支柱產業,三星電視和空中客車的生產基地,北方第一大港口,地位確實很重要,但仍然缺少全國影響力。
天津最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是國家火箭航天基地,體現了天朝政府要將天津打造為國家戰略國防工業中心的意圖。只是,這個產業的規模目前仍然太小,還不具有帶動全局的影響力。


在國家戰略的強力推動下,天津在過去的十年經濟快速崛起,人均GDP已經超過了北京和上海,但是為什麼在人們關於一線城市的討論中,始終有意無意的被人忽視?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
天津的GDP過於依賴國企投資,缺乏市場化競爭力的產業:無論是航天還是石油,這些產業的決策者都在北京。因此,天津之於北京的關係,更像是北京的郊區,承擔的是北京央企的生產基地角色。
由於這樣的原因,天津的GDP即使繼續膨脹,也不可能獲得一線城市的地位。

重慶。
四大直轄市之一,地位很高,西部工業中心,名頭很響,汽車和IT製造是支柱產業。
重慶在過去的五年裡經濟崛起速度極快,堪稱和天津並列的雙子星。這裡也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內陸產業轉移的中心。轉移的主要產業就是蘇州的筆記本電腦製造業。但目前仍然處於打工者地位,缺乏行業話語權。
另外一個核心產業,就是以長安和力帆為代表的汽車工業。汽車業的影響力和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但長安汽車畢竟只是業內老四,被三大集團死死壓住。長春有一汽尚且沒位子,重慶的產業影響力仍然欠點火候。


這就是目前的現實:重慶的經濟規模很大,但是經濟水平距離發達地區仍有差距,一線的人才一般都不會考慮去重慶發展。
十年之後,重慶有潛力發展成為一線城市,但目前還不是。

成都。
西部雙子星之一,曾經被譽為第四城,我理解為這是發展的目標。
成都確實有這個潛力:和重慶一樣,這裡是內陸產業轉移的中心,大量的沿海IT企業成群結隊在這裡紮營,其規模和影響力正如蘇州在十年前崛起的一般。
是的,目前而言,成都只是蘇州的翻版,雖然外資很多,經濟欣欣向榮,但仍然缺乏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本土企業。
成都的第四城之夢,在十年之後。

武漢。
華中經濟中心,汽車和鋼鐵是兩大支柱。尤其是東風二汽,武漢的所有榮耀和希望都寄託在他之上。
在2010年代的中國,伴隨著產業升級的東風,汽車業和石化業將成為兩大支柱產業。
只可惜,東風汽車的合資夥伴只是行業的二線,他也缺乏民企的靈活機制,這使得東風永遠都不可能成為通用福特一樣的巨頭。


武漢的底特律之夢或許永遠都不可能實現,武漢離一線城市的距離仍然很遠。

蘇州。
蘇州和深圳的gdp之爭曾經炒得很熱。蘇州有這樣的資本:這裡是外資跨國企業的主要製造和研發基地,歐美,日本,韓臺的跨國資本都視這裡為樂土。這裡不但能吸引一流的研發人才,而且每年的專利申請量僅次於深圳。
近年來,蘇州也發展起了一批本土民企巨頭:沙鋼集團,恆力石化,波司登服飾,還有一些電纜,電梯等細分行業。
但蘇州的致命傷在於:蘇州的外企只是將生產基地設於蘇州,決策總部仍然在上海或者國外。在這些產業領域內,蘇州不具有話語權,其地位正如天津之於北京,東莞之於深圳。
蘇州的民企所影響的行業,又大多隻是傳統低端產業,不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實在是件尷尬的事情。
正因如此,蘇州想晉身一線城市,始終缺了些底氣。

杭州。
杭州的gdp是十大城市中最小的,也不是華東區域經濟中心,似乎離一線城市的位置最遙遠。
但我不這麼認為。


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第一大省。在機械,化工,食品,紡織品,外貿出口等諸多領域內具有全國影響力。而浙江民企的總部大多設於杭州。
杭州在全國具有話語權的行業包括:
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商業,
吉利汽車,萬向零部件,盾安製冷,奧克斯空調為代表的機械工業,
恆逸石化,榮盛石化為代表的化纖業,
娃哈哈為代表的食品業。
正因為有這一大批行業龍頭的存在,杭州對全國一線人才形成了較強的吸引力。
從產業影響力的角度來看,杭州是離一線城市最近的城市,唯一的缺點,只是經濟規模小了那麼一點。但是無論如何,如果要評選中國第五城的話,我認為杭州是最接近的選擇。

中國的經濟地理,歷史上在不斷的演變,隨著沿海的產業轉移,在未來的20年裡,內陸與沿海之間的經濟差距很有可能將得到熨平。我有一個有趣的比喻,從產業影響力和經濟地位來說,各個經濟區和城市將發展演變成如下格局----

上海江蘇作為一個經濟體,將相當於美國的東海岸地區,以金融業,機械製造業為支柱,上海類似紐約,蘇州是費城,南京是華盛頓。
沿著長江溯流而上,長江中游將發展為一個重要的工業區,類似於五大湖區的地位。合肥是匹茲堡,南昌是多倫多,長沙是底特律,武漢是芝加哥。

粵港澳作為一個經濟體,則相當於美國的西海岸,陽光熱帶,以IT科技產業為支柱,香港深圳東莞組成的珠江灣區,類似於硅谷灣區,深圳是聖荷西,香港是舊金山。商業中心廣州則是洛杉磯,澳門相當於拉斯維加斯。

川渝地區作為一個經濟體,是沿海產業轉移的中心,經濟發展迅速,就像工業國中的後起之秀日韓地區。成都作為西部經濟中心,相當於日本東京,重慶相對四川規模小一點,相當於韓國首爾。

海南島像是歐洲的西班牙,作為熱帶海灘度假中心存在。三亞海灘就是中國的太陽海岸。


福建像是意大利,以紡織業和石化業為支柱,福州是羅馬,起著政治中心的作用,廈門是米蘭,泉州是熱那亞。

浙江像是法國,以紡織食品,石化機械為產業支柱,文化薈萃。杭州有著巴黎一樣的浪漫風情,寧波和馬賽一樣是重要港口,紹興和里昂一樣是紡織業中心。
溫州作為沿海地區最早的民間工商業中心,擁有著和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威尼斯商人一般傳奇的名聲。

齊豫地區作為一個經濟體,是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以能源化工,重型機械為支柱,類似德國的地位,青島是漢堡,煙臺是不萊梅,濟南是慕尼黑,鄭州和法蘭克福一樣是交通中心,洛陽和柏林一樣是古都。

京津冀作為一個經濟體,類似於英國荷蘭,以金融服務業和資源石化產業為支柱,北京類似於倫敦,天津類似阿姆斯特丹,唐山類似伯明翰。

東北作為一個經濟體,類似於俄羅斯

,地大物博,石油和軍工業發達。瀋陽類似於莫斯科,大連像是聖彼得堡,長春是喀山,哈爾濱是葉卡捷林堡。

黃河上游經濟區類似於波斯灣,是主要的能源工業基地。鄂爾多斯類似於迪拜,既是能源中心,又是金融中心。西安類似於伊斯坦布爾,作為一個古都和區域經濟中心而存在,太原是利雅得,能源王國的政治中心。

甘疆青藏地區,類似於非洲,地廣人稀,有沙漠有草原,作為重要的能源和資源基地。拉薩和開羅一樣是文化中心,蘭州是約翰內斯堡一樣的工礦業中心,烏魯木齊是突尼斯,北非石油基地的經濟中心。

雲貴地區類似於南美大陸,民族文化多樣化,山川縱橫,以農產品和礦產品出口為主。南美有大豆,咖啡和金屬礦石,雲貴有菸酒和有色金屬。昆明像是聖保羅,發揮區域經濟中心角色。
廣西像是東南亞,有明媚的海灘,秀麗的山水,南寧和桂林,就是曼谷和清邁。

在未來的20年,如果說上海是紐約,北京是倫敦,廣州是洛杉磯,深圳是硅谷,杭州是巴黎,南京是華盛頓,蘇州是費城,武漢是芝加哥,重慶是首爾,成都是東京,鄭州是法蘭克福,青島是漢堡,濟南是慕尼黑,大連是聖彼得堡,瀋陽是莫斯科,天津是阿姆斯特丹,長沙是底特律,合肥是匹茲堡,南昌是多倫多,廈門是米蘭,鄂爾多斯是迪拜…
------那麼誰會是第五城呢?

……………………
騰訊VS北京互聯網群雄
一個地區的行業競爭力,不是看的有多少從業人員,也不是看的有多少公司,而是看是否掌握了這個行業的技術制高點。正如中國幾十萬軟件民工,抵不過美國一個微軟。
我們打嘴仗是沒有意思的,資本市場早已用腳投票。截至2013年10月25日,騰訊市值1022億美元,北京互聯網已上市企業合計市值899億美元(百度557億,奇虎104億,優酷47億,新浪55億,搜狐31億,搜房40億,易車10億,鳳凰網8億,人人網13億,噹噹網8億,完美世界8億,暢遊18億)
看到了嗎,在資本市場眼裡,一個騰訊的價值大於整個北京互聯網產業的價值。
任何一個行業,最終必然經歷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為王的過程,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吹西北風。十年前,網絡遊戲群雄並起,你看今日,騰訊獨享半壁江山,十年前,三大門戶何等風光,你看今日,三家廣告收入不如一個騰訊。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騰訊就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龍頭,微信可以出海搶佔國際市場,百度可以嗎,新浪可以嗎? (備註:參考微信,站在6億用戶的門檻上一文,微信的用戶量已經突破6億,其中海外用戶量超過1億,以目前的拓展速度,海外用戶量年底將達到2億,明年有望達到4億,全球用戶量達到10億。)
為什麼騰訊可以,而北京的互聯網同行不可以?
在PC時代,芯片技術是核心,英特爾掘取了全行業大部分的利潤。軟件時代,操作系統是核心,因此微軟稱王。PC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首先顛覆了傳媒行業,因此廣告具有最大的商業價值,佔據信息入口位置的搜索引擎成為技術制高點,谷歌稱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將改變更多的傳統行業,移動支付,本地生活服務,移動遊戲這些新的應用將具有更大的商業價值,而廣告的商業價值將被邊緣化。
移動應用分繁複雜,但消費者不會每個應用和需求都安裝一個APP,毫無疑問,這個時候移動社交網絡就成了技術制高點。騰訊的微信掌握的正是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制高點。
在這個領域,全世界範圍內,領導技術趨勢的是中國的騰訊和日本的LINE,美國的facebook已經落在後面。這就是為什麼騰訊的市值一度超越facebook的原因所在。

當騰訊的微信已經在東南亞,南美,中東,南歐開疆拓土的時候,那些仍然困守在中國,賺點可憐的廣告費的北京互聯網同行們,試問,誰的競爭力更強?

-------------------
騰迅的強大會否成為深圳科技創新的絆腳石?

我們來回顧一下美國的創新發展史好了。
最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叫IBM的企業,他山寨或者抄襲了蘋果的創意,將蘋果打敗,壟斷了整個PC行業。所有人都指責IBM的無恥。
IBM的技術要比蘋果落後,但是他通過橫向開放的商業模式,將不同的零件外包給不同的零部件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然後通過低價打敗了蘋果。他只抓住自認為最具有商業價值的環節-----橫向整合的價值。你說他有錯嗎?所有的汽車製造商和飛機制造商所奉行的都是這套商業模式,今日之三星,之所以能打敗蘋果,同樣遵循的是這套商業模式。
在這套商業規則下,只要獲得零部件供應商的支持,誰都可以參與競爭。於是,渠道成為競爭焦點,誰掌握了更大的渠道誰就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通過規模成本獲取利潤。康柏,惠普,戴爾這些新生力量,通過更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更扁平化的組織管理能力,一步步蠶食了IBM的市場份額。在這裡,惠普和戴爾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聯想和小米的影子。不要跟我說小米是互聯網企業,他只不過學習了戴爾的渠道顛覆能力而已。


另一方面,兩個曾經弱小的IBM外包供應商,芯片企業英特爾和軟件平臺企業微軟得益於IBM的業務餵食,逐步崛起了。IBM為什麼不阻止英特爾和微軟的崛起呢?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如果他把這兩塊業務都拽在自己手裡,就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搞研發,跟另一個蘋果何異?又如何能打敗蘋果?這是一個悖論。
更何況,在那時候,IBM並不認為這兩個業務的商業價值大於橫向整合的價值。IBM曾經統治了1980年代的PC市場整整十年,所有人都詛咒他快點死去。即使強大如IBM也未能扼殺美國PC行業地創新步伐。

微軟和英特爾仰仗著IBM的幸運垂青長大了,他們再一次壟斷了PC行業的利潤。微軟尤其是個惡魔,他抄襲了蘋果的操作系統創意,他捆綁銷售IE把創新明星網景活活扼殺,他投入無底洞般的金錢養著MSN門戶網站和BING搜索引擎,試圖把雅虎和谷歌拖垮。
再一次,所有人都詛咒萬惡的微軟帝國,控訴他扼殺了美國的創新精神。直至今日,微軟仍然壟斷著操作系統,英特爾仍然壟斷著PC芯片,但是他們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一些新生的力量在滋長,讓他們無奈的遠離了舞臺中央。
技術每一天都在不停進步,新的技術孕育了新的市場。於是谷歌誕生了,於是高通誕生了。在某些技術領域,技術壁壘太低,護城河太淺,你被微軟打敗了,那是你的技術不到家。願賭服輸,市場不相信眼淚,又怎能怪罪別人?


真正具有革命性創新的技術,真正具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強大如微軟和英特爾,一樣鞭長莫及。今日之谷歌,已成為互聯網行業的壟斷者,facebook不是照樣在他的眼皮低下高速成長?谷歌同樣依賴自己的流量優勢灌輸給google+,又能否把facebook一口吃掉?

再看看深圳的創新土壤。
深圳的土地上,每過十年就會誕生一批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當然每一代都能看到他們轉型和成長的倔強生命力。

康佳1980、TCL1981、中興1985、華為1987、創維1988、
1980年代的創業者們,幾乎誕生於蠻荒年代,中國的科技產業幾乎為零。正是彩電三雄的壯大,為後來者打下了電子工業的產業生態根基。
如今矚目的華為,在1990年代中期仍然不過是一家不起眼的渠道經銷商而已。在2000年代初期,仍然沒有幾個業外人士知道。

酷派1993、比亞迪1995
1990年代的創業者們開始在電子工業生態鏈上尋找機會點,PC板卡,神舟電腦,無繩電話、DVD,MP3,復讀機,山寨機,山寨平板,最終落腳在智能手機上,引發產業生態的大爆發。
從1990年代初的成長,到如今強大的產業製造集群能力,全球無出其右。


這個年代的成功創業者似乎不多,原因主要是深圳的電子工業仍處於模仿、積累階段,但產業變化的氣候實在過於頻繁,每過三五年就換一種玩法,先前積累的資本很快又賠進去。
比亞迪是這個年代最大的奇葩。有了一點積蓄後,以大無畏的冒險精神,殺進一個完全陌生的需要海量資金的,強者雲集的汽車行業,甚至幻想著憑一己之力顛覆這個已經有著百年曆史的傳統行業。這是怎樣的理想主義精神!有這份勇氣的創業者,在中國絕對屈指可數。

歐菲光2001、華星光電2009、騰訊1998、迅雷2003、快播2006
最近十年,手機制造業開枝散葉,在觸摸屏、液晶屏、LED、電池、精密製造、激光3D打印、芯片設計等各個零部件領域,紛紛成長起來一批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優秀企業。在這強大的產業生態支持下,深圳已經成為全球硬件創新潮流裡的風暴眼。
智能手機時代,蘋果和三星控制了產業鏈的制高點,深圳不過是個跟隨者。但在硬件創新的大潮中,在智能穿戴技術、智能汽車風起雲湧的時代,我認為深圳的產業競爭力有機會與美國同行一較高下。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崛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騰訊也已經站在了歷史一躍的關鍵時刻。


只要創新的沃土仍在,我們沒有理由對深圳的未來失去信心。

這篇文章的觀點是:
1,深圳的創新精神正在流失;
2,深圳周邊城市的發展速度快於深圳;
3,深圳土地緊缺,房價越來越高,趕走了年輕人;
4,產業空心化,深莞惠的同城化緩慢,使得深圳成為一座孤島。

因此,作者呼籲:
1,深圳直轄,深圳東莞惠州一體化;
2,直轄後增加土地供給,降低房價;
3,大力推進保障房建設,吸引年輕人;
4,加快高鐵地鐵機場等交通建設。

我的看法是:
我們身處一個資本主義的大時代,中國經濟崛起的時代,我們一定要看清這個社會的發展規律,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有美好的將來。

中國經濟的崛起,緣自市場的力量,而不是行政的力量。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先一步的政策放行,使得香港的資本大量進入和產業轉移,是深圳能夠在早期崛起的根本原因。


這種先行一步的優勢,使得深圳可以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相對於內陸的同胞們自然具有更多的機會:在一塊荒地上,誰先畫個圈佔有地盤,誰就佔有了資源和財富。
這種發現和獲得機會的能力,我稱之為“眼光”。
雖然早期很多“人傻,錢多”的傳說在坊間流傳,但你千萬別信以為真,真實的故事殘酷的多。多少打工妹湧進紡織五金廠,成為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庸庸碌碌終其一生;多少壯志未酬的技術精英找不到技術與市場的對接點,被迫放下架子,做一個普通的推銷員。
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永遠只是那些適應市場環境,不斷學習與進取的精英。你或者看到了他的狗屎運,但是你卻沒有看到狗屎運背後的努力:那個摔跤的村長女兒並不是一生只摔一次跤,為何她選中了眼前這個司機,而不是那些圍繞在她身邊的其他追求者呢?
在資本主義時代,信息、資本、貿易快速流動,每一天都有很多機會在我們周邊湧現,就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去冒險。想要獲得個人前途的成功,我們首先就要尊重這個社會的發展規律,然後適應它,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獲得成功。

時代在進步,隨著中國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經濟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內陸的產業轉移和沿海的產業升級。
你必須深刻的認識到這種轉變,否則你將被時代淘汰。
從2003年開始,珠三角首先感受到勞動力的短缺,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沿海的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開始叫苦連天。
到2009年金融風暴,出口市場急劇萎縮,大量沿海工廠失去成本優勢:要麼被迫遷移內陸或者東南亞,要麼倒閉關門。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規律。
從此之後,內陸地區得益於沿海產業轉移,發展一日千里:這種機會,就像深圳在1980年代的滿地機會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你相信你在這場產業轉移的高潮中具有當年深圳精英發現機會的能力,我建議你:不要去深圳了,趕緊收拾包袱,去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合肥、鄭州吧,大好前程,等待著你去開拓!
真的,深圳或者不合適你,你應該去更適合你的天地去開創你的事業。正如當年有無數的臺灣人和香港人選擇在深圳、東莞紮根創業一樣,也同樣有無數臺灣香港人選擇在本土發展。

時代已經變了,深圳已經不是早年的一無所有,而是一座科技創新產業聚集的大都會。


那些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終究要被淘汰,無論我們如何不捨;那些位處這個產業鏈條上的人們,終究也將在深圳無處立腳,不是深圳被拋棄了,只是失去了競爭力的他們被深圳拋棄了。
這實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是的,深圳的房價越來越高,我們的工資多年不漲,還在低處徘徊,究竟要多久,才能在深圳買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小房子呢?
我要告訴你的是:
如果你從事的是紡織、五金、電子這些低端加工業,你將永遠沒有機會出頭,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到內陸,那裡有更好的機會等著你;
如果你從事的是生機勃勃的新興產業,智能手機、互聯網、文化創意,那就要看你的位置了,你是在一家處於行業中具有競爭優勢的大企業,還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企業。新興產業的競爭激烈而殘酷,如果你是在一家小企業裡混日子,譬如華強北的山寨機作坊,很快你就會發現混不下去了:既學不到技術,鍛鍊不了能力,又無法積累人脈,一旦企業倒閉,你就要失業了,前途茫茫,路在何方?我的答案是:趁著青春還在,趕緊轉型。
如果你從事的新興產業,又在一家生機勃勃的大企業裡工作,那麼我恭喜你:你的前程似錦,你就是深圳所需要的人才。

深圳的低端產業在轉移,但深圳的創新能力並沒有失去:在中國產業創新的大浪潮中,深圳正處於時代的漩渦點。
中國的沿海地區各有優勢:上海更適合跨國公司,傳統金融行業、服務業人才;蘇州無錫有更多的跨國公司製造業基地和研發人才,太陽能光伏產業欣欣向榮;杭州寧波是機械化工民營企業的重鎮,山東遼寧是石油、重型機械的大基地,北京是國企總部基地,互聯網文化中心,電影北漂一族的樂園,天津是航天等國家戰略工業中心。
在中國產業崛起的大時代中,沿海地區各有各的精彩,深圳也不例外。
在我看來,深圳就是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產業脊樑上最重要的一個節點。過去是時代的領先者,未來也將繼續保持。
你之所以感到深圳的優勢在流失,是因為內陸地區快速追趕的勢頭讓你迷茫了,低端產業的轉移讓你惶恐了,但是你沒有看到深圳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勢頭:智能手機制造業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實現對臺灣、日本同行的產業替換,華為、中興、酷派在全球市場上的攻城略地,很多山寨機作坊倒閉了,但是更多的具有零部件技術優勢的企業在茁壯成長,他們是龍頭企業下面的堅實齒輪,沒有這個生態鏈條的成長,就不會有華為們的臺前風光;還有前海的大開發,創業板的金融支持,私募基金大量扎堆,甚至美國的創客青年也在關注著深圳,來到深圳開始硬件創新、可穿戴式設備的創業。


深圳的創新精神從來沒有流失,這裡有全國最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適應時代浪潮的人留下來,失去競爭能力的人退出。

在深圳產業轉型,邁向創新之都的路上,低端產業的淘汰是不可避免的,是時代的必然,有失才有得。
房地產的節節攀升也是市場規律的必然反映:正是因為有更多的人看好這裡,來到這裡發展,房價才會走高;無論通過什麼樣的行政政策打壓,房價只會在短期內短暫下調,然後再次報復性反彈,直轄市這種行政計劃思維更加不可行。你以為土地供應增加了,房價就會下降,事實上你除了在東莞或者惠州得到一個深圳的戶口以外,不會有任何的分別,深圳市中心的房價該是那個價,仍是那個價。
保障房政策只會帶給有政府關係的權貴利益,對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不會有任何助益,放棄幻想吧。
你看看美國的硅谷,不是直轄市,只是舊金山郊外幾個縣城的組成,房價卻是全美國最貴的地方之一,和紐約曼哈頓相比也不遜色。只要產業經濟繼續欣欣向榮,房價必將繼續走高,如果他停滯不前了,或者下跌,那也將是你要離開的時候了。

對於一個科技創新中心來說,最重要的是市場思維,而不是計劃思維。


計劃思維只會讓深圳作繭自縛,如果你愛深圳,就請不要再呼籲什麼直轄、保障房之類的建議了。
深圳的成功,我再重申一遍:是政策的率先放開,而不是推動;是因為這裡離香港資本主義社會更近,離北京計劃經濟中心更遠;同樣放開的四個經濟特區,只有深圳獲得了巨大成就,珠海廈門馬馬虎虎,汕頭貧困落後——你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嗎?

對於那些正在奔赴深圳路上的年輕人,我的建議是:
1,真正瞭解你的能力所在,如果你是適合深圳科技創新產業的人,那你就來吧,這裡有很多優越的工作機會等著你,你會獲得與你的付出努力相適應的優厚薪水,鍛鍊技能,積累人脈,數年之後機會到來之時開創自己的新事業。房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水到渠成。
2,如果你認為你更適合在傳統產業中淘金,那就趁著產業轉移的東風,到西部大開發的廣闊天地中去冒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