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昨天寫了萬達和王思聰的背後佈局,很多人表示,對這類草蛇灰線的宏大商業佈局感興趣。而且希望我不要老搬過去的商業案例,事後諸葛亮沒意思,多講講當代商業案例。

那麼今天,我就來說一個,處於正在進行時的,大家眼裡影響不大,但我眼裡非常重要,牽涉極廣的事情。

那就是最近的民企院士之戰。

要說戰,其實有點誇張,因為各家企業都是各選各的,並不存在直接競爭關係。

但嚴格說來,涉及誰家能擁有中國第一個民營企業院士的榮譽,所以也能算是一場榮譽爭奪戰吧。

打破天花板



先來說說這場戰役的背景:

2019年,中國工程院開始新一輪的院士選拔,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和中科院院士並列。相對來說,工程院偏向科學應用,中科院偏向理論研發。

而今年的院士選拔,有點特殊,為什麼呢?因為2018年底,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公開表示,將積極吸納長期奮鬥在民企科研一線、符合條件、德才兼備的英才進入院士隊伍。工程院對民企科技人員永遠不設“玻璃門”和“天花板”。然後今年1月,院士選拔工作啟動之初,中國科協在通知中又一次明確提出“

要特別關注在企業特別是基層和民營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

總之,一句話,今年工程院的選舉,會非常非常關注民營企業科學家。甚至都攤開說,要打破過去的這個天花板了。

理由也非常容易理解,一直以來,大家對中國民營企業的認知是,要麼是以廉價勞動力賺辛苦錢,要麼是搞營銷拼廣告賺價格差,在具體的基礎技術研發,尖端科技攻克上的成績並不多。大家雖然天天喊這個手機牛皮,那個技術無敵,但都是喊著玩而已,很少有人會真的認為,這些商業公司的技術,可以和原子彈氫彈,雜交水稻這樣的國之重器相提並論。

但目前的大環境,是中國已經處於產業升級的時代檔口,不僅僅是國家隊,許多民營企業也開始直面這股浪潮,開啟了自主研發和產業升級的轉型。已經有非常多民營企業,開始向最尖端科技進軍了。

此時,一位民營院士的誕生,不但是對這種努力的認可,也可以打破大家的過時認知,告訴大家,過去靠著廉價勞動力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時代下,不論國企還是民企,都可以跑起來開啟產業升級。

也正是因此,這一屆,多位民營企業科學家參選入圍,陣容非常豪華,堪稱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技術研發這塊的華山論劍。

阿里雲創始人王堅,

比亞迪老大王傳福(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廉價品牌比亞迪也入圍來代表產業升級尖端科技,你逗我嘛?其實很多人對比亞迪一無所知,之後會詳細解釋)。

微軟中國的沈向洋——這個大家可能不熟悉,你就理解,這是目前華人在全世界包括蘋果谷歌微軟等高科技外企中職位最高的人(現已離職)

以及萬向的李浩。

在這麼多選手中,最終呼聲與關注度最高的還是:百度老大李彥宏,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比亞迪老大王傳福。

介紹完背景,再來簡單說說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選拔機制,其實規則非常不科學但又非常科學。

要說不科學,因為他沒有什麼專業評委和大眾評委,也不看場外短信人氣,更沒有什麼復活賽加槓賽,就一輪投票見生死。可謂是原始到極致。

要說科學,因為投票的人是中國工程院現有院士,都是各學科領軍人物,超級大牛,聰明絕頂,且院士是終身榮譽,不吃威逼利誘誰的面子都不給,這樣一群幾乎是中國最聰明的人來投票,結果自然也會比較科學。

當然最終的結果,可能很多人已經知道了,李彥宏和王傳福落選,王堅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很多吃瓜群眾的關注度到此為止。

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這個院士背後的考量了。

電動先鋒



先說大家最困惑的比亞迪,許多人都覺得寶馬才叫品牌升級,特斯拉才叫尖端科技,你一個幾萬塊的比亞迪憑什麼入圍。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但問題在於,寶馬再好那也是別人的品牌別人的技術,比亞迪再差也是自力更生的國貨,何況,比亞迪其實,並沒有那麼差。

比亞迪是目前國內汽車行業在自主研發這塊做的最好的公司。不論研發投入還是專利成績,都排名前列。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此外,比亞迪的電動汽車技術,已經大規模實用化。很多人都能發現,這兩年國內許多城市上線了藍色的純電動大巴公交車,這些都是比亞迪生產的。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在世界市場佔有率非常高,已經進入5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城市,銷量連續4年全球第一,是首個進入歐、美、日等汽車發達市場的自主品牌。

比亞迪也是目前我眼裡,電動汽車賽道的頭部選手,豐田,奧迪的電動車,都是用的比亞迪純電動技術,相比之下各種互聯網PPT車企,發佈會開了無數,連一個輪子都沒造出來。

最重要的是,比亞迪已經開始著手建立電動車技術平臺,即E平臺,希望能接入更多車企,讓大家都使用比亞迪的這個電動車技術標準。這顯然已經是往“一流企業賣標準”的目標前進了。比亞迪已經不僅僅是優秀的汽車製造商,還是電池行業的超級巨頭。

所以,雖然比亞迪的汽車價格低,但這是比亞迪的品牌定位大眾化所致。比亞迪的技術水準,以及其研發能力,我們得承認是國內尖端的,而且還是目前汽車行業最前沿的電動車技術,完全符合產業升級的思路。

比亞迪的入選,也意味著廉價產品跟進市場積累資金,遇見新技術大膽出擊,彎道超車這一思路的成功實踐,值得被其他人參考。

但比亞迪的最終落選,我認為原因,可能是差在了市場應用這塊,因為直到目前,雖然在電動車領域有了先發優勢,但整個汽車領域,比亞迪還沒有在國內汽車市場取得優勢,這意味著,比亞迪的技術研發到企業應用,這個流程,還沒有完全打通。要知道,華為研發出海思芯片後,在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都處於一個大殺特殺的局面。其技術研發到產品應用,非常迅速。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擅長技術研發,但是企業應用跟不上的企業,其實是有先例的,典型的就是IBM,

藍色巨人IBM在1976年率先發表了關係數據庫的論文,但因為研究人員大多是學術出身,最感興趣的是理論,而不是推向市場的產品。下面的銷售人員,又對最新理論缺乏瞭解。故錯過了這個機遇。而甲骨文的創始人埃裡森在看見IBM論文後大受啟發,先做出了商業化軟件,並靠著這一點先發優勢,以及強大的銷售能力,佔領了數據庫市場。

沒有技術研發是不行的,但如果只有技術研發,卻缺乏應用並轉化為企業產品的能力,那麼也只能做了別人的嫁衣。作為一個民營企業院士,如何既把握好象牙塔裡的技術研發,又兼顧好市場變現,可能會是一個核心難點。

比亞迪差的分數,可能是差在了這裡。

爭議的旋渦

說完了王總,下面說說李總。

其實一開始,呼聲最大,新聞最早傳出的,就是他。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但是問題在於。。。這麼大的呼聲,全是反對聲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而且反對就算了,你還旗幟鮮明的反對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當然,原因我們也可以理解~魏則西事件和莆田系醫院的一系列問題(具體大家都知道我這裡就略過了)

誠然,選院士不是選道德模範。但是,《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規定,可被提名並當選院士的,除了要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還必須“品行端正”。

《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道德守則》也指出,院士在科學道德方面應該成為科技界的楷模,院士要接受社會監督,正確對待批評和投訴。

具體到李彥宏,增選院士時,個人道德水準是否應該和企業形象直接掛鉤?企業家應該承擔多大的道義責任?尚無明確規定。

但不論如何,這次李彥宏入選院士候選人引發了巨大的關注和質疑是不爭的事實,院士們的投票是否考慮到了社會輿論,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有影響的。

這是第一個爭議,輿論的爭議。

那麼,如果單從科研成就上來看,李彥宏有資格入選院士候選人嗎?我覺得,他是有資格的,注意,是入選院士候選人。

為什麼?因為搜索引擎是現代互聯網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而李彥宏在1997年就提交了一份名為“超鏈文件檢索系統和方法”的專利申請,這比Google創始人發明PR要早得多。而且李彥宏所持有的“超鏈分析”技術專利,是奠定整個現代搜索引擎發展趨勢和方向的基礎發明之一。

2000年1月,李彥宏創建了百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百度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成功,也使中國成為美國、俄羅斯和韓國之外,全球僅有的4個擁有搜索引擎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

如果沒有百度,那麼中國的搜索引擎市場,會是谷歌的。

從個人角度來說,大家肯定會覺得谷歌好,服務好廣告少,但從國家角度來說,擁有自主獨立的搜索引擎技術又是非常重要的。就從這一點來看,李有資格評選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協在回應中也是這個思路,李彥宏被推薦候選院士的理由是因為其對於搜索引擎所作出的貢獻。我們不能因為後面出現的問題,就否定之前李彥宏對中國互聯網的貢獻。

但第二個爭議,出現在這裡。李的成就入選院士候選人沒有問題,但想當選院士,除了輿論的爭議,可能還考慮到了技術創新這塊的爭議。

同為百度的王海峰,參選的是人工智能領域,這個的爭議性不大。

比亞迪的王傳福參選的是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管理,這個爭議也不大。

但李彥宏參選的是“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這個學科。如果他以搜索引擎技術奠基人的身份參選,那麼我是認可的,但如果以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來看,我覺得,是有比較多疑問的。

最大的問題在於,百度並沒有完成新興交叉領域的整合創新。

截至目前為止,網絡營銷廣告佔百度總營收的佔比,依然有73%之高。這意味著,百度本質上還是一個高度依賴搜索引擎競價排名系統的廣告公司。

很多人經常說,百度的技術強,AI強,百度的無人車技術強,但你要知道,從企業層面來看,沒有落地的技術就等於是沒有。就像剛剛比亞迪的困境一樣,一個企業,失去自主研發,失去詩和遠方,是可悲的。

但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將科研技術落地的能力,那麼是可怕的。李的提名是“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但百度並沒有將自己在搜索引擎之外的技術落地的實際案例。

在科學的世界裡,榮耀並不屬於第一個發現的人,而屬於第一個說服全世界的人。

一個技術,研發出來是一回事,但要落地,要千百人圍著他能夠獲得盈利並形成良性循環再投入,是另一回事。

百度在無人車和AI領域投入很多,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都有點分散,並沒有整合出阿里雲這樣的整體性技術平臺,能夠給國內無數中小公司提供成型的AI解決方案,也沒有走出國門去搶佔市場。不論在技術通用性還是市場表現上,都有待考驗。

當然,你可以說,比一般國內公司,百度的技術已經足夠,但作為一個院士級的成果來看,我認為百度目前在前沿技術推廣和應用這塊,是有點薄弱的,尤其是在阿里雲也參與評選的情況下。

百度的技術成果有很多,但作為一個民營企業院士,自己的技術成果能否經得住市場的考驗,我認為工程院的院士,可能是在這裡會有比較多疑慮的。

奠基雲計算

說完了落選的兩位,終於輪到當選的了。

因為接觸阿里比較多,王堅也在之前我的文章中出現過多次,大家可能也比較熟悉了。他最大的貢獻,是建立了獨立自主的阿里雲。

做一個比喻,互聯網可以視為一片海洋,當年2G時代,流量以K計算,流量波動就是海邊小水花,3G時代,流量以MB計算,差不多是海邊浪潮,4G時代,動輒數百MB,這已經是巨浪了,而5G時代,流量普遍以G計算,這意味著你要面臨的流量波動,是這個樣子的。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在這樣的海嘯面前,不管你是做聊天應用的捕魚船,還是做在線電商的商品船,抑或視頻網站遊輪,不論什麼業務的船,船小了,就是扛不住的。

很多人都對5G時代充滿幻想,但問題是,5G的流量動輒數G,你的手機緩存一部電影只要幾秒,你看的很爽,但那些電影網站的後臺,能抗住千千萬萬個你同時下電影嗎?

要知道之前12306頻繁崩潰,原因就是後臺無法承載幾億人在春運高峰期搶票訂票。百度上春晚發紅包也是如臨大敵,買了一大堆服務器迎戰流量高峰。

大公司尚且如此,一般小公司呢?以後隨便做個網站創業,都要買幾十萬的服務器扛流量嗎?

所以,必須要有一種技術,讓所有人都能在5G級別的海嘯中航行。否則,中小公司會被高昂的服務器價格拖死,大公司也會因為成本原因不得不放棄許多新業務的嘗試。甚至許多公司,每天都要為如何應對這巨量的流量後臺而傷透腦筋。

而阿里雲,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們建造的不僅僅是可以迎戰海嘯的巨輪,還是搭載了生態系統的超級巨輪。這意味,以後大家出海,再也不用自己造船了,小公司初創,不用自己再去購買服務器,找員工維護,而是可以直接把後臺建立在阿里雲上,搭載他們的超級巨輪出海。

現在天天唸叨的上雲,上雲,本質上就是上了阿里雲這艘超級巨輪。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目前大家日常使用的12306,以及淘寶,支付寶,還有新浪微博這些十億級應用,能夠不卡,就是因為其後臺都搭載在阿里雲系統上。

此外,阿里雲還服務著多達40%的中國500強企業,有接近一半的中國上市公司和80%的中國科技公司使用著阿里雲的服務。在海外市場,其先後進入了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中東等19個地域,運營了56個可用區。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績,因為一直以來,包括中國銀行金融,電信通訊,航空領域等一大批關鍵企業的後臺,出於高穩定性要求,都不得不建立在IOE上(IBM的小型機、Oracle的數據庫、EMC的存儲設備)。現在意味著,這些數據後臺,都可以建立在獨立自主研發的國產雲計算系統上了。其中意義不必多說。

所以阿里雲系統,拿到了17年中國電子學會的科技進步特等獎。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除了技術開創性,阿里雲的市場表現也很加分,目前阿里雲是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雲計算服務商。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所以,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比較清晰了,雲計算本身是前沿科技,王堅帶領團隊獨立自主研發出了阿里雲,不但大規模應用化,還建立了通用性技術平臺,可以服務其他中小企業。並且還走出國門達到了世界頂尖水準,這幾個都是加分點。

但是,除了創建阿里雲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王堅帶領團隊研發出阿里雲的這個過程。

消失的紅利

一直以來,中國科技行業,長期落後於世界,所以都是看著已有結果寫自己答案。對於很多科研問題來說,這幾乎是開了掛。

典型案例如原子彈,曾經有人評價過,“原子彈最大的秘密,就是原子彈它存在本身”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大家都知道,但根據這個理論是否可以製造出核武器,誰也說不清。可一旦別人製造出了原子彈,那麼就意味著,這個研究方向是可行的,對於前沿科技來說,很多時候最困難的地方,不是攻克難題本身,而是你根本無法判斷未來在何方,迷霧中哪裡才是存在難題的關鍵點。原子彈一出現,等於是給你在遠方點亮了一盞燈了,你知道這個方向會有結果,甚至還能估算出距離有多遠,從此你再無疑慮,對著方向直奔而去。此時的路上你依然要克服黑暗中的無數難題,但相比四面漆黑,連方向都找不到的情況,已經好了很多了。(當然,當年新中國的兩彈元勳們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奮鬥的精神,甚至比原子彈本身更為強大了)

但這個追趕紅利,在2018年之後,消失了。

中國開始進入一個,再也沒有答案可以照搬的時代。中國科研水平已經自己就是世界第一流,前方再沒有人可以參考了。

在這個時代下做科研,就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典型的,雲計算這個事情,在2010年,BAT三家都注意到了這個技術方向。

但李彥宏認為,這個方向的意義不大,小馬哥的判斷則是,這個關鍵節點,還離我們很遠,現在談過早了。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要知道,這兩位都是超級程序員大牛,且都是國內互聯網行業的領軍人物,掌握著最一手的資訊,他們都發生戰略誤判,何況普通科研人員呢?

只有馬雲覺得,關鍵節點就在現在,不做就要死。

因為,李彥宏和小馬哥的思路,還是過往的,國外落地-國內跟進的思路,當時雲計算在國外都沒有落地發展,他們按照過往的經驗案例,自然會認為,國內雲計算發展,可能還會有一段時間。

但馬雲非常善於捕捉時代轉機,他敏銳的感覺到,當時國內網民數量已經反超美國,成為世界網絡第一大國了,淘寶當時的流量,也大大超越國外的亞馬遜這些平臺。2008年時,阿里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達到了20個節點,對比之下,亞馬遜美國還只是17個節點。那時每晚8點,阿里的服務器都瀕臨爆棚,火燒眉頭的阿里最終病急亂投醫“把全中國最知名的頂尖DBA(數據庫管理員)全部找來,請到公司。跪求一個解決方法,結果發現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甲骨文,IBM、微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整套的技術服務。”

其實也好理解。老外人口沒那麼多,他們設計的系統,自然不會有服務幾億人的需求,他們的工程師,也缺乏這塊的經驗。所以,指望再像以往那樣,等國外弄出工具來我們在用,已經不可能了。我們必須研發自己的系統。

阿里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提出的,並非馬雲開了天眼,而是現有需求倒逼科技研發了,當時真的是不做就要死。

所以,和以往的先有理論或案例打前哨,再落地研發的科研流程不同。

阿里雲是非常特殊的,先有現實需求,再開始科技研發的科研流程。

這個模式上,就存在一定的區別。

之後的過程自然也是一波三折

因為沒有參考案例,所以只能自己搗鼓,搗鼓出產品後,又沒地方實驗,於是阿里又決定,在當時的阿里小貸業務上做實驗。這個決策把阿里小貸業務坑的不行,畢竟是全新的理論,又是自己摸索出來的系統,故障率可以想象。

甚至逼的阿里小貸負責人忍無可忍,跑去和馬雲求饒,“馬總,能不能放我一馬?”

馬雲繼續洗腦~“不行,雲計算是未來,哪怕阿里小貸死了,雲計算都不能死”

但是馬雲的洗腦術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自2009年起步到2012三年,因為阿里雲三年都沒有起色,阿里自己內部都受不了了。

很多阿里的同事都開始認為王堅是一個“騙子”。開始只在背地裡說,後來,大家都不再忌諱,公司裡也開始流傳起很多騙子王堅的笑話。

“一個學心理的博士居然當上阿里巴巴的 CTO,心理學學得真好啊!”(另:需要注意的是,王堅學的是工業心理學,是屬於工科的)

在內網,一群人也毫不避諱的圍攻馬雲和王堅。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但是在這樣的壓力和質疑下,王堅都沒有退縮,阿里也抗住了壓力繼續支持阿里雲,最終,阿里雲終於突破了原計劃的集群規模。

在2012 年的阿里雲年會上,王堅走上臺,他緊緊攥著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里雲,現在不在阿里雲了。”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作為前沿領域的科學家,前無硅谷案例,後沒有取得成果,周圍一群同事又當面指責或是背地裡逃離的情況下,王堅當時的痛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在那樣的情況下還能絕境前行,不但要有一點理想主義,更需要難以想象的毅力與堅持。

滿腔熱血易,漆黑摸索難



自建國以來,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科學架構,是中國以國家意志在舉國體制下開創的一套科技創新體系。這套架構一直是中國科研的法寶和驕傲,他的特點,是定目標,下功夫,猛攻克。

“我們當掉褲子也要造成原子彈”

下了目標,舉國體制調動資源,一群人流血流汗的拼命,你可能會苦,會累,會流血流汗,但你並不會痛苦。因為你明白,你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你的團隊也依然會具有非常高的凝聚力。就算當掉褲子,你也依然還有造出原子彈的理想。這份理想的驅動力,是無比強大的。

但阿里雲的研發過程,則屬於,我們試試看能不能造成一個原子彈來。你一樣會苦,會累,會流血流汗,但更重要的,是你會非常痛苦,因為你並不確定,自己是為國家造出原子彈的功臣,還是浪費資源的民科小丑。同事,朋友,親人都會對你表示不解。這種痛苦,不像引刀成一快那麼爽快,而是在無數個寂靜的夜,在你的心底裡呢喃的質問著你自己。這個時候想要堅持你的理想,就不那麼容易了。

第一個民企院士的背後

在追趕紅利消失的新時代,阿里雲這樣,在一片迷茫中抹黑三年,人心還沒散,還能撐下來的團隊,其管理經驗,科研模式,絕對是非常值得其他公司借鑑的。

這,才是我認為,王堅最後成為第一個民企院士的關鍵原因。

工程院院士們,可能對阿里雲在漆黑中探索前行的這種精神有更多的共鳴,也認為這套科技創新模式,更值得其他民企們參考吧。

很多人眼裡,這個小新聞只是李彥宏選院士失敗的一個小八卦,但我眼裡,這等於是數百個最頂級分析師做了一個企業科研分析報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