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正生:“穩就業”三個關鍵詞,服務、民企、改革

钟正生:“稳就业”三个关键词,服务、民企、改革

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吳培源 12月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而就在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六穩”工作的首位即是“穩就業”。

莫尼塔研究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為,中央對就業問題的重視,側面說明了目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就業問題構成了一定挑戰。

在他看來,當下中國就業供需同步走弱,結構性就業矛盾也日趨明顯,能提供最多就職崗位的民營企業也面臨困境,要想“穩就業”,就要先克服這些問題。

鍾正生表示,面對日漸增大的就業壓力,應有前瞻的準備。“服務(開放)、民企(信心)和改革(深化)應該成為應對措施中的三個關鍵詞。”

就業壓力有多大?

中國求職人數與求人崗位數在2010年三季度達到頂點後雙雙下降,2018年一季度較2010年高點分別減少31.0%、14.0%,較2017年同比下滑10.8%、2.6%,且崗位空缺現象更嚴重。鍾正生認為,中國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均衡進一步凸顯。

鍾正生在報告中稱,出現這種矛盾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人才技能與崗位需求標準不對應。

自1999年高校擴招之後,高校畢業生猛增,而他們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教育的體系結構滯後於經濟社會的變化,不同專業間出現過剩或短缺現象,導致技能專業錯配、供需不均、就業滿意度不高。”鍾正生說。

同時他也表示,當下高技能人才極度短缺,市場對高級技能人員的需求日增,而擁有高技能的人才數量增速放緩,且近年來隨著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下崗人員增多又難適應再就業崗位的需求等,有諸多因素導致瞭如今中國就業市場結構性問題的凸顯。

鍾正生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減速,中美角逐的進一步細化,以及一些沿革至今的結構性失衡的進一步凸顯,就業壓力正明顯的增大。

怎樣穩就業?

關於怎樣穩就業,鍾正生認為,從產業角度來說要促進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遷移,從企業角度來說要進一步坐實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關鍵角色,從外貿角度來說有效緩解中美貿易衝突的巨大沖擊。

他表示,中國經濟將從生產率更高但吸納就業能力更弱的第二產業,向生產率更低但吸納就業能力更強的第三產業的變遷。而中國第三產業成長空間還很大,就業密度也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這可以成為穩就業的一個著力點。

另外,他還認為當下最迫在眉睫的是民營企業的經營困境,私營企業等在吸納就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但卻更容易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被“誤傷”,這就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近幾年銀行等金融部門風險偏好轉變,也使民營企業面臨信用受限、融資難融資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致的原材料成本提升,對民企盈利空間造成擠壓,這都制約了民營企業的擴張,也進一步影響了就業需求。

上月初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出了6個方面的政策舉措,釋放了頗為積極和值得期待的信號。

鍾正生認為,產業結構需要繼續調整,要扶持民營企業,同時也要關注結構性就業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