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圍場黑山口水庫附近發現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石鋤、石斧、石錘等簡單農具,證明當時圍場這塊蠻荒之地曾有遠古文明存在。之後,又在藍旗卡倫潘家店發現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巖畫。自那時以後,圍場一直沒有斷過人煙,不過有時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遊牧地。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圍場在殷商時稱鬼方,春秋時屬燕國,秦漢時屬漁陽郡和右北平郡,唐朝時屬松漠都督府,五代時稱平地松林或千里松林,屬遼國皇帝狩獵之所。明朝時為邊外棄地。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厙莫奚、契丹、韃靼、蒙古、女真等古代少數民族象離離原上草一樣,在圍場這塊地方春發秋枯,你來我往,生生不息。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在圍場設皇家獵場,建哨口、修邊壕、定律例、任總管,派八旗兵駐守,成為皇家獵苑----木蘭圍場。

圍場作為行政區是清朝末年設置的。光緒二年(1879),清朝為以裕國庫,以利民生,而開圍墾荒,設糧捕同知,名曰圍場糧捕廳,也稱圍場廳,其職能與現今開發區管委會相仿。光緒二十五年改為糧捕府,開圍放墾晚期,遷移之民趨於定居,生齒日增,治安惡化,遂改為撫民廳,屬直隸省口北道管轄,與張家口、多倫、獨石口(赤城一帶)合稱為北四廳。光緒三十二年,設開墾局,派熱河道臺何昭然(字子震)為屯墾總辦,負責圍場放墾事宜,圍場絕大部分地名由此產生。民國元年(1912)建立縣治,屬熱河特別區,日偽時期屬偽熱河省,1956年國務院撤消熱河省,圍場劃歸河北省管轄。1989年建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從圍場自開圍放墾開始,固定居民大量增加,民族構成多元化,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歷史背景的影響下,蒙古語、滿語與北京、東北、山西等方言的相融合,經過14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多民族特點的地名體系。圍場地名的另一特點就是通過直譯、意譯產生由蒙古語、滿語、漢語混用的地名。如:新撥、孟奎、藍旗卡倫、克勒溝、白雲莫德、得勒戟等,這些都是形成圍場地名的基礎。目前,圍場境內的烏拉岱河川、伊遜河川、伊瑪吐河川、燕格柏河川、奇卜楚河川、舍利嘎河川等均是用蒙語滿語命名的。圍場現有各類標準地名4000多個,因時代變遷、民族習慣變化及行政體制調整,很多地名已經沉入歷史長河,這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是非常可惜的。

1、從文化古蹟地名看圍場的歷史底蘊

圍場境內古蹟很多。圍場境內自東北至西南有兩條古長城遺址,一條是春秋戰國的燕北長城,一條是秦始皇修築的秦長城。這兩段長城一般都是石基土牆體結構,有些地方則挖溝壕代之,每隔二三十里建有一座屯兵城堡或烽火臺。

清乾隆皇帝曾考證過這些長城,為此還寫過一篇《古長城說》的文章刻碑記之,提出“秦之所築,為擴邊乎?為讓地乎”的設問,得出了秦築長城是可笑的結論。因年代久遠,這些長城除在平原地段有淹沒於地下的牆基,在丘陵山崗則形成隆脊,這些地段尚能找到遺蹟外,大部分已經蕩然無存。在圍場東北部的秦長城遺址上,有一座叫岱尹城的戰國古城遺址,古城長寬各約200米,牆基寬約11米,殘存城牆已埋入地下2米,現在只能從地表上看出輪廓,解放戰爭時期城牆尚存,新撥區公所就設在古城內,後遭反革命武裝襲擊,革命幹部犧牲,古城牆被毀。除此之外,在兩條古長城遺址線上,發現岱尹梁頂、十五號、十八號、惠漢村、楊家灣、六家、五道川、棋盤山、龍頭山、道壩子、半截塔、紅砬子、砬子村、東城子等地都有古城及烽火臺遺址,所以,就有了與長城有關的岱尹城、岱尹上、岱尹下、城子(多個)、土城子、城子村、東城子、西城子、邊牆、邊牆山、前看城溝、後看城溝等地名。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圍場境內有七千年前的巖畫,元代白塔,清朝康、乾、嘉三帝留下了7通石碑,摩崖石刻,廟宮、晚晴及民國留下了興華寺(大閣)、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蹟。所以,就有了畫山、半截塔、碑亭子山、碑亭子村、碑亭子溝、碑東溝、碑西溝、碑梁溝、廟宮、大閣(在棋盤山)、石桌子、石香爐、牌樓、大廟、雙廟、廟後、廟子溝、石廟子、天主教營子等地名。

2、從蒙語滿語地名看圍場蒙族滿族歷史

設立木蘭圍場之前,圍場是蒙古族的遊牧地,蒙古人用蒙語為山川命了名。木蘭秋獮時,隨清帝打獵的蒙古王公貴族就把蒙語地名奏報給皇上,所以就流傳下來。

木蘭圍場建圍前是蒙古民族的聚居地。圍名多是用蒙古語命名的,其含義反映了當時的自然環境概況。現根據“七十二圍名稱漢譯”及有關文獻核實,除五個圍名未確定其漢語意思外,其它地名的漢譯及地理意義都已明確。我們可以看出:圍名中反映的動物有老虎、狍子、鹿、野豬、黃狗、蒼鷹等。反映的植物名稱有蘆葦、樹林、樹、楊樹、柳樹、椴樹、灌木林、灌木叢等。反映地質地貌的更多,如丘陵、盆地、沙漠、山峰、巖峰、山頭、大鐵山、饅頭山、峪、黑谷、白谷、山溝、寬溝、峽口、草甸、甸子、白草甸子、沙地、臺地、岩石、石挺、河流、旱河、水泉等。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圍場的蒙語地名主要有:塞罕壩(塞罕達巴罕色欽,漢意美麗的高嶺),烏拉哈梁(烏梁海部所屬)、岱尹梁(全稱達顏德爾吉,漢意可依靠的山樑)、伊遜河(漢意多灣,九曲河)、伊瑪吐河(漢意有野山羊的地方)、吐力根河、庫爾奇勒河、烏拉岱河(漢意長紅藤子的地方)、舍裡嘎河、薩仁淖(漢意月亮湖)。

蒙語地名巴顏(漢意富足、富裕)木敦(漢意樹木),連起來漢譯為豐富(茂盛)的樹木。故而有巴顏木敦河、巴顏木敦圍場,後來演變為博立莫多,白雲莫多、博立溝、白雲莫得,現在漢語直譯為豐富溝。同樣,巴顏(漢意富足)郭(漢意為溝),演化為現在的白雲皋,蒙語也是豐富溝的意思。白雲皋(也譯為富饒的神山)、白音溝(富饒的山溝),都是由此蒙語巴顏郭而來的。

博其掌、哈里海土(海字,漢意高山頭)、吉布汰(吉字,漢意有箭)、湖泗汰(湖字,漢意有葦子,葦子溝)、坡賚(坡字,漢意鷹犬)、金錢莫里(金字,漢意獵手、善射)、克勒奔汰(克字,漢意幹河)、德勒莫起(漢意賊窩)、沙巴爾汰(漢意泥濘)、多本(多上、多下,漢意有椴樹)、咕嚕板(蒙語固爾班,頭板、二板,漢意三條山崗)、卜克達板(碑梁溝)、大喚起、沙爾虎(漢意碗架)、沙裡把(漢意泥濘)、巴頭溝、哈里哈(漢意犁鏵)、莫里莫(以烏拉山命名)、克勒溝(漢意平坦)、瑪虎溝(漢意帽子)、竹立溝(有雕)、溫珠溝、布都溝(漢意胸骨)、浩來溝(漢意喉嚨)、烏拉溝(漢意河溝)、烏蘇溝(漢意水溝)、梭羅溝(鐵)、月亮灣兒(嶽樂圍兒,漢意雕窩)、德羅吉、德勒戟(漢意指左東上方)、海蘇灣(漢意榆樹林)、達布梁水、罕特木爾(漢意黑鐵山)、薩吐(平房)、哈亞(亞字,漢意小根蒜)、阿抹(漢意馬鞍子)、瑪哈土(滿漢土,沙丘)、哈里嗎格(漢意黑山峁)、呼嚕木蘇、紅要子、嘎拜、哈拉貝、哈撒(漢意倉庫)、查正(查上、查下,漢意白色山谷)、惠漢(漢意驢)、託果奈、燕格柏(永安湃,漢意沙地)、大素汰(默爾根烏里雅蘇臺簡稱為大素汰,漢意楊樹)、杜夫汰(漢意有作為)、沙巴爾汰(漢意澇窪灘)、艾林河(漢意河源)、烏蘭哈達(漢意紅色的砬子,簡稱紅砬子),僧吉圖(窟窿,窟窿山)、海蘇灣(漢意弓形水灣)、烏梁蘇(漢意富饒的沼澤地)、地咕嚕溝、常扎布、長眨巴溝、母子溝、斯巴哈達、大嘟嚕水、蒙古吐溝、艾蘇撥、烏拉溝、哈吧氣、紅呼嚕,等等,這些蒙語地名延用至今。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3、從木蘭圍場地名看木蘭秋獮的盛況

木蘭圍場建立後,為了阻止百姓私自出入木蘭圍場,清朝借鑑在老家東北設柳條邊為界的經驗,在木蘭圍場四周的山口、隘口、平川等人畜容易出入的地方扎建了“柳條邊”。 木蘭圍場最初由蒙古王公代管,並派100多名蒙古旗兵巡守。後來,在理藩院隸屬下設木蘭圍場總管、都統等官職,按八旗兵制度分設八個營房,每個營房下轄五個卡倫,劃區值守,駐守官兵也增加到1000多人。這些八旗營房、卡倫均用蒙語滿語結合山川地貌命名,現大多都演化成村莊名稱。

如:駐守木蘭圍場東北部的是滿八旗的鑲黃旗駐守,其營房設在奇卜楚高河川,故稱為鑲黃旗奇卜楚高營房,後簡稱營房。天津寶抵邱姓人家來此開貨棧,取諧音“奇卜楚”稱為“七寶邱”,當地人稱七寶邱子。後來關內王氏所開的“德合公”商號生意興盛,七寶邱就逐漸被德合公代替。建國後此地成立了三義永公社,三義永之名使用至今,再提及奇卜楚高、七寶邱之名,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因為駐軍而得名的也很多,如營房、上營房、下營房、黃旗營、藍旗營、藍旗卡倫、卡倫後溝、卡倫、小卡倫、新撥、舊撥、柳撥、小撥、撥上、大蒙古撥、小蒙古撥、西撥溝、上部隊、局子、大局子都是如此。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八旗兵常駐地叫營房,是八旗兵丁家屬的住所和管理兵丁事務的地方。營房設在木蘭圍場的周圍。營房初為通名,每一營房還有其所在地的蒙語或滿語名稱。這些名稱在《熱河志》和《承德府志》中均有記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蒙古族滿族的逐漸漢化,營房遂冠以旗名稱作為專用名,如XX旗營房。而加在營房名稱之前的蒙語或滿語專名在生活中逐漸掏汰,只能從文獻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營房後來即演化為居民點的名稱。八個營房中有五個名稱仍為營房。為便於區別,今天往往冠以XX鄉營房。有兩個保留原專名的營房,為黃旗營房和紅旗營房,另一個營房現名石片村。有三個在今圍場縣境內,三個在隆化縣境內,兩個在內蒙多倫縣境內。因歷史上木蘭圍場的面積比現在要大,其周圍鄰縣出現營房、卡倫與撥的地名,都是同一原因,當時都屬木蘭圍場範圍。營房既然設在圍場周圍,按其位置可以大體復原清朝設圍時的範圍。當時的木蘭圍場範圍比現在大,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比清朝的木蘭圍場面積小多了。有人在現圍場境內考察72圍,不過是刻舟求劍而已。

卡倫即哨所,大都設在主要路口,駐守兵丁把守,不準百姓進圍。又在接近卡倫,深入圍內不遠的地方設有“撥”,作為八旗兵的臨時駐地。根據《承德府志》記載,40個卡倫的名字基本上均為蒙語或滿語,只有姜家營、東燕子窩、西燕子窩三個卡倫是漢語名稱。藍旗卡倫就是正藍旗所轄的一個哨所。駐兵按時輪換,每個兵丁每年到撥和卡倫值班時間為四個月,其餘時間在家耕牧。人數多的哨所叫卡倫,人數少的哨所叫小卡倫,或叫撥子。但隨著兵丁家口的不斷增加,勢必要新墾荒地,舊撥因人多地狹,住不下了,另闢住處就開設了新撥。或一撥兵丁在某地駐守一段時間後,又移營新駐地,也出現了新撥,新撥鄉的地名就是由此得來的。

因軍隊駐紮的關係,圍場地名中“營”字出現的頻率很高。據統計,圍場帶“營”字的自然村子有251個,佔全部自然村村名的6.3%。例如小營、營房等。如今許多當地人還喜歡把村子稱為“營子”,把村裡稱作“營子裡”,村外稱作“營子外”。這個“營”,就是從軍營、兵營來的。根據二十萬分之一地形圖不完全統計,僅今圍場縣境內就計有卡倫(拉)地名13處,與撥有關的地名13處。

兩個人駐守的地方叫二人班,關押私闖圍場之犯民的地方叫局子,或班房。現今圍場當地人形容一幫人、一夥人時,往往還稱為“一撥人”。有些老人還把公安局、派出所、監獄稱為局子。如:某人被公安局拘留或蹲監獄了,就說進局子了,蹲班房了。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隨著駐守木蘭圍場的官兵的逐步增加,朝廷從保護圍場,優待駐守八旗兵丁的目的出發,妥善安置駐守官兵的生活,按律每名兵丁給地一頃二十畝(120畝)耕地或給乳(母)牛3頭、羊30只,自己耕牧,永作養贍,勿庸升課,以便使守軍安居樂業,忠於職守。這些兵丁及其家屬就成為圍場最早的居民,有些地名則由此產生。到光緒年間,每旗兵丁達128名、總數超千人,如仍按每兵120畝計之,佔地超過120.000畝。因此營房、卡倫和撥子地名,成為最初開發圍場的代名詞。

1695年,康熙皇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清朝大軍在圍場縣北部扎建十二座,後人就把這個地方稱為十二座連營,後來簡化為連營;清軍將領在距此東南30裡的一個石山上檢閱部隊,這個石臺則被稱為亮兵臺。康熙皇帝在圍場行圍打獵時,專門為其修築的道路叫御道,這個御道從一個河口處開始,就叫御道口,修築的小路則叫小御道。康熙皇帝在一處石砬山上追趕一隻虎,御馬馬失蹄栽下,這個石砬山就叫栽馬砬子。康熙皇帝打獵來到一個半山腰後,因山坡太陡,不得不徒步而行,這個地方就叫半山徒,後演變為半山吐。康熙皇帝陪太后經過的山樑就叫太后梁,乾隆皇帝陪太后經過的一個溝口則叫佛爺道溝門。康熙皇帝打獵時在一條溝脫過襪子,這條溝就叫襪子溝。康熙皇帝在一條溝晾過毯子,這條溝就叫毯梁溝。熙皇帝在一座山上用石頭壓住怕被鳳刮跑的腰帶,這座山就叫壓帶山。

4、從山川河流植物動物地名看圍場的自然環境

根據山川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較多,從這些地名可以看出歷史上圍場的自然環境非常之好。如錐子山、棋盤山、桃山、龍頭山、半壁山、崗子、黑山口、山咀、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四道川、五道川、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光溝、牛肚子溝、砬子溝、紅砬子、孤山子、山灣子、黃土樑子、臺子、望道石、北山根。

按方位命名的村子在已有的村子之北建村的叫北營子,之南的叫南營子,依此類推就有了前營子、後營子、上營子、下營、當間營子、上卡拉、下卡拉、前懷等。在朝陽的地方叫朝陽地,在朝陽的河灣叫朝陽灣,在第二個山灣處的村子則叫二拐,第三個山灣處的村子則叫三拐,在山崗上就叫崗子,在比較險要的山樑則叫閻王鼻子、黑風口。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根據水源河流命名的地名有清泉、水泉溝、大水泉、老水泉、新水泉、白水、臭水、大臭水溝、熱水湯、石泉河、頭道河子、二道河子、橫河子、閃電河、三眼井、大河口、乾溝、河東、龍潭溝、薩仁淖泡子、火泡子、長腿泡子、雙泡子。

根據樹木植物命名的有紅松窪、楊樹溝、柳條溝、樺樹林、樺木溝、六棵樺、梨樹甸、榆樹林、松樹圈、大楊樹林、大楊樹營子、六十棵楊樹、羊草溝、松樹溝門、葦子溝門、哈拉海溝(蠍子草,一種野生植物,莖葉帶有針刺,被其扎到了似蜜蜂蟄一樣疼,鮮嫩時可食用)。例如柳塘子、柳條溝反映的是柳樹灌木叢生的環境,應該位於河谷或溝谷中,並達到一定的海拔高度之上,在木蘭圍場全境位於1200米高度以上。楊樹溝門,即溝谷中的楊樹林與坡角的山楊林,海拔在1600米左右。紅松窪,指落葉松,海拔在1800米左右。扦松溝則是指之杉樹林。

根據動物命名的村子。如:拉拉古(一種害蟲)營子、螞蟻溝、老虎溝、鎖虎溝、大掃虎溝、小掃虎溝、鎖龍溝、狍子溝、騾子溝。

5、從開圍放墾留下的地名看圍場的開發

當然,圍場在開圍放墾之前,甚至建圍之前也有少量居民。如:元朝至正年間所建的白塔村(半截塔),1646年山東裴氏到張家灣鄉開荒種地,故名裴家窩鋪;1662年獵人王氏到毛大壩鄉東山打獵,故名東窩鋪;有四個姓王獵手的村子叫“王四炮(洋炮手)”。1681年長白山安民到圍場西南部的一個澇窪地開荒種地,後來繁衍成村,即下伙房的沙巴爾汰村。1681年為了方便康熙皇帝進入圍場視察,專門在小灤河大河口修築一條道路,故名御道口;同年在南山嘴為皇室專門開荒種地,故名官地。此後,隨著木蘭圍場的勘察建立,因蒙古牧民及滿族旗兵駐守所形成村莊也漸漸增多,後來一些前期駐進的八旗兵也開始分營,如康熙年間形成的舊撥、新撥;乾隆八年(1753),滿州正白旗營房設在圍場東南部的舍利嘎河中游一帶,叫正白旗納林錫爾哈營房,今營房村;隨著駐防軍民日漸增多,到嘉慶二年(1791)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故此吳家從營房村遷出,到新的地方墾荒定居,故名新地。

從光緒二十九年(1903)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圍場地名增加最快的時期。承德府臺錫良提出圍場開圍放墾在平寬大川處,每十頃編為一號,山溝狹窄處隨地段多寡,每段另編一號的方法逐步實行。到何昭然道臺上任,基本上按每五頃四為一號,因此在圍場地名中出現了一些較為奇特的現象。如:以溝的自然形狀命名,如頭道溝、然後按順序有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等,每一條溝從溝頭開始為XX溝溝門,XX溝內,或者為頭號、二號、三號……以字頭為名,然後編號。如大羅字溝、小羅字溝、代字號、對號、廷號、漢號、三義號、叉字號、隆字號、棋字號,順序編號按字又按自然地形,這樣有的號數就可以排得很長,後來成為聚落的名稱,如八十三號。有的成為鄉鎮駐地,如哈里哈鄉駐地為六十二號。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木蘭圍場開圍放墾主要集中在光緒三十二年,承辦人是熱河道臺何昭然(子震),他根據木蘭圍場前期勘丈圖,按照山川流域圖詳細丈量掛地(相當於現在國有土地招拍掛制度),賣給山東、河南、直隸、山西等省前來買地的漢人,為了方便當事人記憶,何昭然把地名較長且意思難懂的蒙滿語地名,加以簡化。如:金錢莫里溝簡化為金字、吉布汰溝簡化為吉字、多本溝簡化為多字、哈拉海溝簡化為哈字、哈里雅爾溝簡化為哈字、簸箕掌溝簡化為掌字、老虎溝簡化為虎字、坡賚溝簡化為坡字、雷劈砬子川簡化為雷字等等。現在這些“字”都成了地名。

每條溝(或川)從溝(或川)口算起,每五頃四(五百四十畝)編為一個號,依此類推,排為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等,如大喚起川排到八十多號,哈里哈川排到八十三號。號與號之間留出公地以備排水修路之用,每號設樁取名登記,掛單供人選購。每號可由一戶或多戶購買,也可以一戶買多個號,所以就有了五家、六家、上八家、下八家、八大戶、十家、十六分地、六十畝地等地名。每隔幾個號段再留出官地、兵租地、房身地等,以備建村建廟蓋房之用,所以,又有了官地、東官地、西官地、兵租地、和尚地、房身地等地名。

如果一條大溝(或川)裡還包括多條小溝(或川),則取名為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等,或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四道溝等,每條小的溝(川),再從溝(川)口再重新按號排起。當然,何道臺也有疏忽的時候,在丈量五道川的惠漢川時,十七號與十八號之間多出五百四十畝地沒有編號,何道臺就把十七號一分為二,分別叫上十七號、下十七號,後來又發現還有一塊地沒編號,何道臺乾脆起名叫“空號”,這些也成為地名了。

圍場待開發的土地實在太多了,所編的“號”很容易混淆,於是,何道臺就在“號”之後加“地”,變成五號地、六號地;重新丈量時,新發現的地塊就叫“新開地”;在村子後面的就叫後地,第二塊地叫“二地”;地勢比較低的就叫“窪地”或“小窪”,向陽的地塊就叫“朝陽地”;地塊中有三棵樹的就叫“三棵樹”;有六十棵樹的地方就叫“六十棵”;地塊邊有燒鍋(釀酒)的就叫“燒鍋地”;地塊邊開當鋪的就叫“當鋪地”;只有八十畝的地塊就叫“八十畝地”;遇到有錢的財主買八頃田地時,就叫“八頃地”或“八頃”。另有一個財主也買八頃地,就叫“下八頃”,所以“上八頃”,前七頃七、兩頃五、兩頃五上、兩頃八等地名也隨之產生。

很多人家剛剛到圍場生活,不能馬上修房蓋屋,便塔建滿族常住的“窩鋪”暫為棲身之處。就是用木杆搭成人字形木架,上面覆蓋一些樹枝柴草,因此有了用窩鋪命名的地名。如:天津白姓人家掛單買地,搭建窩棚暫時居住,故有了白家窩鋪之名。依此就產生出了老窩鋪、黃旗窩鋪、畢家窩鋪、白家窩鋪、黃家窩鋪、成家窩鋪、倒座窩鋪、壩外窩鋪、南窩鋪、北窩鋪、上窩鋪、下窩鋪等地名。這種窩鋪常被人們稱為“馬架子”,所以又有了馬架子、東馬架子、西馬架子之名。在農忙時,為了解決中午吃飯休息問題,一些買地大戶或若干小戶合夥建灶房,於是又出現以“伙房”為名的地名,如上伙房、下伙房、南伙房、北伙房、安傢伙房、鮑傢伙房等等。第二處伙房就叫二把夥、第三處伙房就叫三把夥。興隆縣黃土坎人遷到圍場開荒種地,為了紀念故鄉就叫黃土坎。遼寧建昌縣人來圍開荒種地,就就就叫小建昌線。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6、從客棧商號地名看圍場經濟繁榮

道光二十三(1843)年天津鹽山左士荒、馬泰等十六戶人家來圍場治產立莊,把土地分成十六份,成村後故稱“十六分地”。同年,又有殷樹恩從山東濟南府德平縣殷家莊遷圍場開車馬店,因馬車店緊靠官道,逐漸發展成村,故名殷家店,兩村逐步相連。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以殷家店命名,十六分地則成為殷家店公社、殷家店大隊的駐地,十六分地漸漸不被人使用。類似於以開店取名的很多,如:姜家店、王家店、杜家店、潘家店、常樂店、左家店、馬家店、步家店、孫家店、六合店等。

還有以貨棧商號名牌命名的地名。如:四合永,據記載開圍時,有四戶家人合開客棧,起名“四合永”,取其“四家合力永興”之意,後來演變成四合永鎮。有三戶人家合我開了一家店鋪,起名“三合義”,後來其中兩家退出,一家繼續經營並改名“永合義”。此外,還有寶元棧、三義永、三義號、四合堂、八英莊、廣發永、德茂隆、德合公、寶元昌、錦善堂、裕太祥、裕泰豐、務本堂等等。

還有以經營性質直接命名的村子。如:作掛麵的叫掛麵鋪;作土豆粉條的叫粉房;燒瓷缸的叫缸窯;燒磚瓦的叫磚瓦窯;釀酒的叫燒鍋;榨油的叫油坊;開染布店的叫染坊;作糖的叫糖坊;開鐵匠爐的叫鐵匠爐;姓王的人家開鐵匠爐的叫王家爐;一個染匠帶著一夥人到某地租房開染坊,並發展成村子的叫靛把頭營子。一條街巷都是作買賣的商業街,則叫買賣街。因民國年間,當時的政府為了統調木材,設立了木局子,後來形成集市,因為往返人多,生意興隆,因而形成買賣街,該地名沿用至今。

7、從更改的地名看圍場的歷史變革

地名中也有日偽時期的烙印。1937年日偽為了修建牧場,把戰亂中四處逃散的老百姓遷回原處,稱為重新整建故鄉,按照遷民建場的順序,依次稱為一復興地、二復興地、三複興地等。日本侵略者被趕出圍場後,沿用一復興地、二復興地、三複興地。最具時代感特點的地名當屬大躍進時期,1958年全縣以11個區建立11個大人民公社,分別叫東風(四合永)、紅旗(藍旗卡倫)、火箭(克勒溝)、紅星(朝陽灣)、先鋒(棋盤山)、金星(新撥)、衛星(山灣子)、北風(半截塔)、紅光(城子)、前進(孟奎)、躍進(圍場鎮區)公社,這些地名現在的人們都不知道了。

1961年根據農村六十條,將原來11個公社劃分為49個小公社,這些地名也就漸漸廢止了,不過目前圍場還保留一個叫前進的村、一個叫富強的村,就是那時留下的。還有用人名命名的地名,如李文章陽坡、趙存南溝。還有用墳塋命名的地名,如高家墳、五家墳,這些算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吧。

圍場縣的地名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沒有叫“屯” ,也沒有叫“莊”的村子,除了人們的語言習慣外,還與歷史有關。

從圍場地名看圍場的歷史發展

“屯”與屯墾有關,清兵入關後,在東北屯墾,東北叫“屯”的地名就多,比如元茂屯。而在華北,清朝皇親國戚開始了大規模的圈地,康熙年間這一現象被禁止,但是規模越來越大皇族和越來越多的貴族的糧食供應也是必須解決的,朝廷就允許王公貴族們在京東京北地區及承德一帶建立糧莊,由主管清朝宮廷事務的內務府以及王侯貝勒、政府部門招聘把頭承租土地,僱用農工,組織生產,上交一定的地租後,自負盈虧;或由若干戶農民以土地入股,推舉把頭合夥生產。把頭們(後稱莊頭)負責本莊治安、戶口管理等工作,這種生產模式相當於現在的農場。

比如《紅樓夢》中的鄔進孝,就是這樣的莊頭。由內務府管理的糧莊叫皇莊、由王侯貝勒管理的糧莊叫王莊,由政府部門管理的糧莊叫官莊,由農民自發組成的糧莊叫民莊。所以,在京東京北及承德一帶叫“莊”的村子非常多,如楊各莊、柏各莊、範各莊、陳官莊、王家莊、石家莊等等。但是,圍場開圍後,沒有形成這樣的生產形式,所以,就沒有以“莊”為名的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