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曾經接連滅掉遼國和北宋、稱雄北方達百年之久的大金王朝,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打擊下,滅亡於蔡州(今河南汝南)。

此戰以後,金國倒數第二位皇帝金哀宗的遺骸,被宋蒙兩軍主將孟珙和塔察兒瓜分。孟珙帶著它回到南宋都城臨安,宋理宗喜極而泣,當即拜太廟,祭告祖先:百年靖康之恥,終於得雪。

然而,正當南宋舉國上下歡呼雀躍之時,一場更大的危機正悄然而至。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宋蒙金對峙

原來,在宋蒙兩國聯軍滅金之時,並未就金國原來所佔據的河南地區之歸屬,做出明確規定。而蒙軍滅金後,也因為休整等原因撤出了該地區,使這裡成為一片“無主之地”。

這裡所說的河南,與今日河南省轄區是有所區別的,它主要是指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大片地區。

河南地區對宋朝來說,具有十分特別的意義。北宋時期的三座都城(“三京”):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均坐落於此。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南宋與三京

而且,應天府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龍興之地,東京開封城在南宋時仍然是朝廷名義上的首都。

收復河南和這三座城市,似乎是理所應當之事。於是,南宋便發動了旨在收復“三京”的“端平入洛”戰役。

《英雄本色》中,小馬哥有句經典臺詞:“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然而,南宋這場看似天經地義的正名之戰,卻開啟了宋軍一輪“多米諾骨骨牌式”的潰敗。而宋蒙戰爭的大幕也就此拉開。

可以說,正是“端平入洛”點燃了南宋滅亡的導火索。

下面,我們通過“端平入洛”戰役的始末,一起來探究它怎會成為南宋悲歌。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南宋石刻

一、攻守之爭

提到“端平入洛”,不得不提它的“總導演”——南宋大將趙範、趙葵兄弟。

趙範、趙葵出身將門,其父趙方是著名抗金將領,曾經威震邊關。

趙範、趙葵少時就隨父出征,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蒙古人退出河南以後,他們敏銳的察覺到了戰機,於是便建議宋理宗趁此機會,北伐中原奪回河南之地,收復“三京”。

而如此一來,宋軍進可以再往北收復河北地區,退則可以守住潼關至黃河沿線,抵禦蒙古的入侵。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宋蒙對峙

趙範、趙葵的建議,在當時來看,究竟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是有的。

其一,蒙古人早有侵宋之意。

早在金國滅亡前,蒙古就已經有了侵宋的想法,而且已經付諸實施了。比如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就曾經率軍數萬,以向南宋“借道伐金”為名,強行進入宋境擄掠。

而在消滅金國後,蒙古大汗窩闊臺更是曾直言:

“先皇帝肇開大業,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麗、回鶻諸國皆已臣附,惟東南一隅,尚阻聲教,朕欲躬行天討,卿等以為何如?”(《元史》)

由此可見,蒙古本來就有消滅南宋,一統江山的心思。而趙氏兄弟提出北伐收復河南,擴大戰略縱深,免得以後被動挨打,也是非常合理的。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窩闊臺

其二,北方“外援”的接應。

趙氏兄弟之所以急切向宋理宗上書,還與北方的一位“外援”有很大關係,他就是漢人國用安

國用安本來是北方抗金義軍首領李全的部下。後來,李全被南宋所殺,國用安便投降了蒙古。

但不久,由於得罪了蒙古大將,國用安受形勢所逼,又轉投金朝的懷抱,手中控制著今天的蘇北、山東一帶。

而後來因蒙古人攻打國用安,國用安又再次投降蒙古。

等到蒙宋聯合滅金時,國用安竟再次改換門庭,歸降了南宋。同時,他還向趙葵獻出了“守河據關”之策,即像金朝一樣,依託潼關和黃河天險以據蒙古。

趙葵看到,儘管國用安有降而復叛的“前科”,但如果有了他在北方的接應,收復中原故土,指日可待。而如果牽連日久,等到國用安被蒙古人所滅時,悔之晚矣。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金國騎兵

孫子曰:“兵貴神速”。這樣來看,趙氏兄弟搶在蒙古人行動之前進取中原的建議,是很有道理的。

不過,在當時的南宋朝廷,反對之聲也十分尖銳。比如,有人提出:

“今朝廷安恬,無異於常時。士卒未精銳,資糧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繕修......觀釁而動,用兵未晚。”(《宋史》)

這句話意思是,宋軍士卒還沒有達到精銳的地步,糧草軍資也不充盈,攻城器械更不完備,城防也不穩固,還是等到這一切完備之後再用兵不晚。

還有人提出:

“取之若易,守之實難,徵行之具,何所取資?”(《續資治通鑑長篇》)

意思是,現在乘虛而入直取河南貌似容易,然而如此長的戰線和補給線,還要分兵守備,實在太難。

儘管主戰、主和兩派皆有道理,難分伯仲,但對於剛剛親政就取得了滅金偉業的宋理宗來講,如果能夠趁機再收復“三京”,恢復祖宗疆土,那將是更加了不起的功業。

於是,趙氏兄弟的建議被宋理宗所採納。“端平入洛”之役正式打響。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宋理宗

二、令人遺憾的先勝後負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宋理宗任命趙葵領5萬人馬從淮東出兵,大將全子才率領1萬人馬從淮西出兵,兩路北上,而趙範則負責鎮守兩淮,作為以上兩路人馬的預備隊,以防不測。

由於一路無戰事,趙葵、全子才兩路人馬進展順利。當年6月份,趙葵收復南京應天府,當年7月份,全子才進入開封城。

不過,此時的開封城,歷經宋金百年滄桑,早已是殘破不堪:曾經《清明上河圖》裡百萬人口的繁華大都市,僅剩下居民千餘家,一副破敗蕭條的模樣。

當月,趙葵也率領大軍,趕來與全子才會合。然而,兩人一見面,趙葵就激烈批評全子才貽誤戰機:為何你要滯留開封,而不去收復洛陽和潼關呢?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端平入洛

全子才以糧餉沒有籌齊的理由搪塞了趙葵,而實際上,他也在打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

留在開封這座北宋都城,對自己具有更強的政治意義,這對他日後的升遷更有好處。

在趙葵的催促下,全子才這才分兵進取洛陽,並於7月28日收復這座曾經的北宋陪都。

然而,蒙古人對南宋的軍事行動並非全無察覺。就在宋軍出兵的時候,蒙軍就已經掘開了黃河堤壩,造成河水氾濫,給宋軍的後勤給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此,糧草不濟,也成為全子才按兵不動的口實。

而且,面對宋軍的北上,蒙古人還立即採取了軍事行動。

在洛陽,宋軍剛剛到城內,就中了蒙軍的空城之計。毫無防備的宋軍被早已埋伏好的蒙軍殺得大敗虧輸,而城中缺糧的他們也只能宰殺馬匹充飢。

最終,這支悲慘的宋軍在8月2日被迫突圍,殘軍敗將被蒙軍追趕,幾乎全軍覆沒。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北宋皇陵

消息傳到開封城,趙葵、全子才深感問題的嚴重性:

第一,開封城已經是破敗不堪,而且其周圍全是平原地區,若蒙古人打來,幾乎無險可守;

第二,由於開封曾經的汴河漕運早已年久失修,兩淮地區的糧草無法通過水路運抵開封,宋軍的糧草補給將日益艱難;

第三,北伐宋軍總兵力僅有6萬,而在洛陽城下,宋軍已經損失2萬餘人,餘下的3萬餘人並不足以抵禦蒙軍的進攻。

於是,在萬般無奈之下,趙葵、全子才選擇放棄了開封城,退守應天府、徐州、邳州、海州(今連雲港)一帶,與在那裡的國用安會合,守衛僅存的勝利果實。

不久,蒙軍果然來攻,並接連攻克應天府、徐州、邳州。戰鬥中,一生反覆無常的國用安為南宋戰死,趙葵的淮東軍損失慘重。

至此,除了拿下了海州等少數地區外,“端平入洛”之役全面告負,初期所取得的收復“三京”的戰果,全部付之東流。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南宋古城

三、南宋滅亡的導火索

“端平入洛”之役,以南宋的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告終。

儘管宋理宗比他的祖上宋高宗,更有收復舊疆的雄心壯志,儘管趙範、趙葵、全子才等人拳拳愛國之心可嘉,但他們空有戰略眼光,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犯了許多錯誤。

首先,對蒙軍的動向失察。

雖然在滅金之後,蒙軍主力已經撤出了中原,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對中原失去了監控。宋軍剛剛北上之時蒙軍就掘開黃河,這就是很好的證明。

然而,作為主帥的趙葵、全子才卻對此情況重視不夠,致使2萬多宋軍稀裡糊塗的葬身於洛陽城下。

“端平入洛”:南宋收復北宋故都的行動,如何成為其滅亡的導火索

南宋石刻

其次,對後勤補給的輕視。

宋軍從淮東、淮西出發,長途奔襲,所過之處皆是飽經戰火洗禮的地區,甚至數百里杳無人煙,就地取材的可能性很小。

而由於蒙軍掘開黃河,造成河水氾濫,再加上這些地區河道年久失修,造成宋軍的糧食運輸補給極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趙葵、全子才握有數萬人馬,也不具備在開封孤城長期駐守的條件。

“端平入洛”儘管出於一個良好的初衷,但這場軍事行動是在南宋並不具備相應的軍事、經濟條件下進行的,因此,這也是一次十分輕率冒險的舉動。

更為嚴重的是,“端平入洛”給了蒙古大舉進攻南宋的口實,長達50多年的宋蒙戰爭也就此拉開了序幕。說南宋自己引燃了滅亡的導火索,一點也不為過。


參考資料:《宋史》、《元史》、《續資治通鑑長篇》、《宋元戰爭史》(陳世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