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朝沒有進行文化統一,春秋戰國時各地的區域文化會不會差異越來越大,最後分裂華夏這個文化共同體?

無悔的輝


【今人聊歷史】

我們要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候文化是越來越統一的,因為他們諸侯國之間要互相交流,買賣。所以我認為即使沒有秦朝也會有其他的例如楚國,齊國這種進行文化的大統一。

大家都拿歐洲來與中國做對比,但是不要忘了,中國當時雖然有很多小國家,但是他們都起源於周文化。他們有共同的領導人是周天子。在當時時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由此可見,雖然當時周天子的地位不太高,可是周天子依然是正統。

所以作為同宗同源的春秋戰國時期,即使沒有秦朝的大統一也會有楚國的大統一,或者是齊國等等小國的大統一。雖然當時諸侯國之間互相為敵,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出,如果有外部侵略,諸侯國其實是比較統一的去攻打敵人。

那像講的文化差異會不會越來越大?即使諸侯國之間沒有大統一,他也會經過長時時間去統一。那文化差異呢?因為有周天子同根同源,所以文化差異呢只會越來越小,不會越來越大。華夏進行分裂的這種可能性更不會出現。

總結:中國的歷史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然我們有分裂過,但是會有人進行大統一。這也是一個必然的事件。

我是今人聊歷史。 關注我瞭解更多的歷史世界。





今人聊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學習先秦史時也一直在思考。答案其實就在問題中:既然華夏是個文化共同體,歷史背後有雙巨手無論是藉助秦還是楚,必然把中國推向統一。

事實上,西周時各諸侯國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因為自然地理、民族構成、政治制度、內外政策都有很大的差異,楚、齊的擴張和民族融合最為成功;進入春秋,總體是齊晉迭興、楚與齊晉爭霸、秦霸西戎,後期晉、楚各自扶植的吳、越相繼興起;而進入戰國,隨著三家分晉,秦國崛起已勢不可擋,七國兼併戰爭進入白熱化,中山、宋、魯也滅亡了,天下重回一統已不可逆轉。

秦並沒有完成中國文化統一,只是確立了以三公九卿、郡縣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保證統一的措施,十五年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間。朝廷公卿還在費勁巴舍地畫小篆,各地已在用各自六國文字寫隸書了,所以漢字有很多異寫,漢朝政令尚簡嘛。因為秦本身是個軍國政體,奴隸制還普遍存在,長達近一個半世紀的文化專制,根本勝任不了君臨天下的歷史重任。陳勝、吳廣一舉,烽火遍九州,秦朝兩年多就化為歷史煙雲。

天下共主竟是楚懷王熊心,兩個傑出領袖仍是楚人:項羽和劉邦!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郭店楚墓竹簡》、長沙馬王堆帛書《黃帝四書》來看,楚地不僅是黃老之學的發源地,而且儒家文化盛行於楚國中上層社會,甚至周王室典籍的影子還時有出現。數十年來楚地出土的海量木牘、竹簡、帛書蔚蔚大觀,成為一道奪目的風景線,那些修長、波曲的“鳳文”在不斷地昭示我們:這是一個經濟發達,民尚自由,民族高度融合,文化極為活躍的土地。一個普通的亭長極好唱歌,一個習武的舊貴族也擅歌,《大風歌》、《垓下歌》都不過即興之辭!

那麼這雙巨手就是華夏文化。她遠不止一套編鐘、一把越王劍、一卷竹木那麼簡單,而是涵蓋祖先崇拜、祭祀禮儀、血脈認同、天下觀念、國家制度、生產作戰等等一切要素的複雜系統。也許齊楚晉秦的區域文化還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都本於周禮,黃老、儒家思想事實已成為華夏主流意識形態;而且兼併戰爭帶給人們無窮的苦難,諸侯割據已成為生產發展、地區交流、人員流動的巨大障礙。在黃老、儒家著作裡,是沒有諸侯國界限的,事實上統一天下早已成為稷下先生和諸子們的主要話題。或許儒家、法家對建立什麼樣的天下,尚有德治和法治的分歧,但對建立中央集權、消除戰爭隱患卻是一致的。

這兒以齊國鄒衍的陰陽學說為例,略作註腳。鄒衍大體與孟子同時,見諸侯國奢侈淫靡不能尚德,以五德終始推演萬物,勸諫為政者遵循仁義節儉、君臣六親之禮,在齊、梁、趙、燕都得到了崇高的禮遇。其“中國”和“天下”觀至今讀來仍讓人驚歎:

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耳,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中國自有九州,天下有九州。中國外還有八州,合起來只能算天下的一州。九九八十一,赤縣神州僅為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這說明“中國”的概念我們祖先早已有了,基本類同於“天下”,甚至在黃帝的“四至”中就萌生了。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秦朝的疆域不過是顓頊帝的“四至”!

因此,周天子名義下的諸侯國仍是一家,《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很有說服力。很多學者喜歡把諸侯國之間的關係說成“國際關係”,我是極不贊成的。

自黃帝開始,中國就是一家。一家兄弟打來打去,當然得結束,這就叫“分久必合”。那聽誰的呢?當然是塊頭大的,由他當家。但當家不能只靠拳頭,還要以德服人。秦、楚都是拳頭厲害的,楚人能以德服人,因為楚地有文化活力和融合性呀,如此而已。當然,最後組建的大家庭叫漢,以示跟打架的過去相決裂,皆大歡喜。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特性:同根共祖,天下一家;銘記歷史,以史為鑑。幹了好事的子孫都記得,搞窩裡斗的遺臭萬年。


嘉會天下


這個問題有水平,我來說說的看法: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動亂的時代,諸侯爭霸,互相征伐,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地諸侯的控制。

這也意味著以周朝為中心的分封制即將走向分裂從而組成一個全新的國度。

如果秦朝沒有統一六國,沒有在全國實行秦國的國政: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這些措施。那麼華夏民族的思想也不會差別特別大。

自三皇五帝開始,我華夏民族就是一個整體,雖然各個時期都有徵戰,但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一家人。以黃河流域為發展中心的華夏民族與周圍西戎、東夷、北狄、南蠻都不一樣。

春秋戰國,周天子分封諸侯前往各地,但是周天子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特權:比如建立自己的軍隊、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自己的封地等,總之,周天子是不會干涉他們的發展。所以,各路諸侯都有很高的積極性,努力整飭自己的國家,開闊自己的疆土。

西周時期,姜子牙是輔助周武王平定天下的首要功臣,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功臣,他的封地被分到齊國偏遠的北海附近,換成後來的說法,這跟流放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這也激發了他們的鬥志與韌性。當時華夏民族的生活領域遠沒有現在的廣闊,只是集中在現在的黃河流域,以河南、山東、河北這些靠近黃河流域的地方為主。

而姜子牙的封地遠在齊國,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封地除了要管好自己的國民,最主要的就是國界的安寧,所以這些諸侯才會開疆擴土,正是西周時期這些諸侯的努力,才會有戰國時期的廣闊版圖。

而秦國和姜子牙的經歷十分相似,當時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國的祖先因為護主有功而被封到秦地並且賜姓贏。而當時他們的封地已經被西戎佔領,要想擁有自己的領土,他們就必須去和西戎搶。而華夏民族得領土就是在他們不斷地征戰中越來越大。

我華夏民族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所以即便沒有秦朝統一六國,我華夏民族的文化也不會分崩離析。

有人說,如果秦朝不統一華夏,如今我們的國家也會向東歐一樣四分五裂。

對於這種說法,我表示反對。東歐為何會是如今的狀態,我並不清楚,不便發表意見。

但是說我們會分裂成東歐那樣的國家,有點危言聳聽

這還早從戰國時代說起,我們都知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而強大,而當時首先變法是魏國,是魏國得變法成功影響了當時的諸侯,各國領導人也是看到魏國變法的成果從而在自己的國家實行不同的變法政策。

看清楚天下局勢變動的並不是秦國國君一個,後來的趙武靈王也是一個恆古未有得明君,他能根據國家的情況而制定不同的政策,為國家謀求出路,同時也不畏懼國中的老勢力十分魄力的實行適合國家的變法。

而楚懷王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是一位沉穩有度得國君。

即便秦國真的不幸沒有統一六國,那麼諸如趙武靈王、楚懷王這些有作為的國君也會完成這一歷史人物。所以我們的國家不會分裂。只會更具有凝聚力。

我是曉霜文史論述,歡迎大家評論點贊👍👍👍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