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六位一體”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

甘谷縣“六位一體”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

天天天水網訊據甘谷縣融媒體中心消息 近年來,甘谷縣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性工作,加快補齊農村供水基礎設施短板,統籌鞏固完善供水設施條件,努力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農村供水保障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縣通自來水農戶比例達93.23%,飲水安全農戶比例達100%。2018年被省水利廳確定為全國三個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減貧案例縣之一。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統籌謀劃搞建設。自2005年國家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以來,該縣認真總結以往雨水集流、農村人飲解困等項目工作經驗,根據縣域地理特徵和可利用水資源分佈現狀,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提出“科學規劃、點面結合、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並將全縣農村區域劃分為“一帶三區”統籌建設。“一帶”即以渭河為紐帶、以人口密集區為中心,規劃實施磐安、六峰、崖灣、十里鋪等4個千噸萬人飲水安全工程;“三區”即按照“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原則,規劃實施西北部、東北部、南部三大千噸萬人飲水安全工程。經過1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磐安、崖灣、六峰、西北部、東北部、十里鋪、南部和五龍三縣聯合供水工程等8處千噸萬人以上水廠和古坡瓦泉峪1處單村供水工程,解決15個鄉鎮392個行政村51.9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加上城區自來水工程涉及的13個行政村,實現了全縣範圍內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

二是加強組織領導,規範建設抓質量。始終把質量作為飲水安全工程的生命線,嚴把工程各環節關口。在組織領導方面,及時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高規格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工程項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問題,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在工程督查方面,健全完善主要領導全面督、分管領導專門督、縣級幹部蹲點督、工程指揮部全力督、法人單位經常督的“五級聯督體系”,將工程督查結果與法人單位考評、施工單位獎罰、技術人員考核“三掛鉤”。在工程設計方面,採取因地制宜,注重節約投資,選擇技術可行又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滿足技術要求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在項目管理方面,嚴格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制定出臺《甘谷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施工技術要求》《施工工序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範項目建設程序。從方案設計、施工隊伍、材料選擇、質量監督、項目驗收及建後管理等各個環節全程跟蹤檢查,確保每個工程全部建成精品工程。在技術培訓方面,針對各供水站人員多,文化層次不齊的現狀,採取集中培訓和逐個現場指導相結合的辦法,對各類閥門、伸縮節、減壓閥、機電設備的檢修等進行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全體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

三是強化政策扶持,全力保障促運行。一是保障資金投入。在落實項目工程資金方面,通過增加財政投入、整合涉農資金和各類扶貧資金、政策性信貸支持等方式多渠道籌資4.9億元(其中東西部協作幫扶單位等各方捐款2210萬元),切實保障工程建設資金。在落實入戶工程資金方面,動員農戶自籌一部分資金,並鼓勵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填埋管道,最大限度節約成本。在資金管理方面,對項目資金、社會捐款及群眾自籌資金設立專門賬戶,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堅持按施工進度撥付。二是落實財政補貼。縣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按受益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標準及時足額撥付工程運行管理補助經費。三是減輕群眾用水負擔。根據不同水源和提水揚程,協調電力部門對供水工程用電價格按農業排灌用電價格每度0.1元計算,切實降低運行成本。四是加強維修基金管護。在全市範圍內率先建立工程維修養護基金提取制度,制定維修養護基金管理使用辦法,設立維修養護基金專戶,嚴格落實按當年水費收入的10%提取維修養護基金,累計提取276萬元,基本滿足設備更新、維修養護等費用所需。

甘谷县“六位一体”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四是堅持建管並舉,創新模式重管理。著眼發揮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期效益,積極探索創新建管方式,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飲水安全工程真正成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健康工程”。一是注重建管同步。在項目建設時同步設立專管機構,管理人員全程參與工程建設,現場瞭解工程佈局,加強工程質量監督,實現建設與管理無縫對接。二是加強制度設計。根據《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管理條例》,制定出臺《甘谷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與各村簽訂運行管理協議,明晰了工程產權,落實了管理責任。三是理順管理機制。建立健全“174”運行管理體系,縣水務局成立1個副科級建制的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站,負責水質監測、水價核算、水費收支、運行管理等事務;下設磐安、崖灣、六峰、西北部、東北部、十里鋪、南部等7個供水管理站,負責各水廠運行及所在鄉鎮的管網維修服務。各供水管理站成立管網維修搶險組、後勤財務組、機電操作維護組、水質監測檢驗組等4個專門小組,負責後勤、檢驗及維修維護等具體工作。四是創新雙重分級管理。探索建立群管組織和專管機構相結合的雙重分級管理體系,形成縣水務局、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農民用水協會組成的“四級網格化”管理模式。打破村組界限,按照管網分佈聘請村級水管員,負責村級管網的維修養護和用戶水費收繳,將“四級網格化”管理延伸至村一級。五是規範水費管理。水費收入全額上繳縣財政專戶,管理單位按需要申請撥付使用,財政、審計部門全程監督,做到依規收繳、規範管理、群眾自覺自願繳費,保證工程良性運行。

五是突出水源保護,規範檢測保水質。堅持把水源保護、水質檢測作為加強工程運行管理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抓水源保護。對耤河等特定水域劃定水源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範圍內實行圍欄封禁措施,並安裝攝像頭實行24小時監控,嚴禁人畜進入庫區和封禁範圍。庫區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切實提升水環境質量。二是抓設施建設。多數供水工程安裝了集絮凝、過濾、沉澱為一體的淨水裝置和消毒設備,餘氯和濁度實時自動監測,出水安裝了水質在線檢測儀;建成了西北部供水管理站水質檢測中心,具備18項常規物理化學指標檢測能力,可定期對其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進行檢測;在東北部供水管理站建設並配套改造了縣級水質檢測中心,購置儀器設備31臺(套)、水質檢測車1輛,具備42項指標檢測能力,有效保障了水質安全。三是抓隊伍建設。目前,西北部供水管理站水質檢測中心和東北部供水管理站縣級水質檢測中心配備數名專職檢測員,定期參加省市組織的業務培訓,都具有水質檢測相關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都能滿足檢測工作需要。四是抓日常檢測。按規範頻次要求,各檢測中心定期對各供水站出廠水、末梢水水質進行檢測,檢測記錄規範,數據真實可靠,並按年度對資料進行整理歸檔,保障從水廠到農戶、水源到水龍頭“全流程”放心,做到單村供水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水質鑑定全覆蓋。其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出具飲水安全“一戶一策”信息清單,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查詢飲用水檢測結果。主動接受省級檢測平臺監測,每季度對水質檢測結果在縣級政府網站進行公示。目前縣內所有農村供水工程水質完全符合飲用水標準。

六是注重便民利民,便捷高效強服務。一是加強供水服務。實行“通水到戶、建卡到戶、計量到戶、收費到戶、服務到戶”的“五到戶”運行管理機制,7個供水管理站對自來水用水戶提供“一站式”服務,供水業務人員全天候開機,隨叫隨到、上門服務。二是提高維修實效。堅持劃片包乾、責任到組到人,7個供水管理站的管網維修搶險組實行干支管分段包乾,協同村級水管員巡查安全飲水工程管網,每個組平均負責3—4個村的管網維修服務工作,及時排除供水故障,確保戶有故障不停村、村有故障不停片、分片故障不停網。設立供水維修材料倉庫,為每個供水管理站儲備村網及戶用維修材料,在應急維修時切實提高故障維修時效。三是解決防凍問題。通過開挖埋深、覆土埋壓、更換管線等措施,解決冬季凍管問題。全面落實冬季防凍措施,幫助用戶關閉夏季用水閥門並排空管道儲水,同時使用軟管取水,確保四季有水吃。四是提供繳費便捷服務。在縣城,新興、磐安、六峰、安遠等中心城鎮設立收費大廳或繳費服務室,方便群眾就地就近繳費。另外,對使用老式機械水錶的農戶,供水管理站工作人員開展上門收費服務,方便群眾繳費。五是強化宣傳服務。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懸掛宣傳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增強節水和保護供水設施意識。向群眾發放服務明白卡,明確管理人員、服務項目、收費標準、投訴電話等信息,做到宣傳前移,便於群眾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