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人们叫我‘中国人'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要来了。

——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这些经典台词,已成为60后70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人们叫我‘中国人'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乍一听这个名字,您可能觉得陌生、拗口。


在中国,他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 瓦尔特

还记得《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吗?

还记得《桥》吗?

还记得《桥》的主题曲

《啊,朋友再见》那激动人心的旋律吗?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这两部经典电影不知曾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

影片中战争的残酷,动人心魄,却觉荡气回肠,又觉怅然若失。

“自由最终必将属于人民!”

在瓦尔特的领导下,萨拉热窝的游击队粉碎了纳粹的一个又一个阴谋。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记得这个结尾,

纳粹军官冯·迪特里施指着壮丽的萨拉热窝对他的继任者哀叹地说:

“看,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

无论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

还是《桥》中的“老虎”

当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和敌人斗智斗勇,誓死周旋的时候,

是多么帅气和迷人!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男神。

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人们叫我‘中国人'

瓦尔特竟然用“笤帚”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中,

在拍摄时按计划,

瓦尔特应该拿着手枪从仓库里冲出来并加入战斗,

但在慌乱中,而是错拿了一把笤帚就冲了出来,

但当时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全情投入,

没有一个人发现他手里拿的是——笤帚!

这一幕拍摄结束后,

导演对大家的配合表示十分满意并准备收工,

而“瓦尔特”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说

———等等,我拿错了‘武器’。”

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人们叫我‘中国人'

同样他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9年,他第一次到中国时的情景:

“当经过南京路时,整条街道上挤满了欢迎的人,

车队根本无法行进, 我的妻子惊呆了,

工作人员为了安全再三嘱咐我

千万不要摇下车窗、更不要下车。

但我知道我要下去,走到他们中间,

因为我知道他们是热爱我的人。”

所以他推开门, 毫不犹豫地走了出去。

“当我站在街头的一瞬间,整条街道霎时如黎明般安静,

而这安静仅维持了几 秒钟,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欢呼声,

所有人都有节奏地喊着——

‘瓦尔特’、‘瓦尔特’ !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人们叫我‘中国人'

此后他访问中国十多次,

“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

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

数年前,他曾接受央视专访,自豪地称:

“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塞尔维亚),人们叫我‘中国人’。”

“我有足够的理由去爱中国。

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

我都想加入中国国籍。

据我所知,中国法律是规定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的,

但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

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

2011年,80多岁的巴塔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人们叫我‘中国人'

据说在电影里,因为他破坏了德国纳粹的很多作战计划,

打死了无数的德国纳粹,

所以希特勒在临死前曾经留下遗嘱———干掉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2006年,他突发心肌梗塞,并做了两次心脏手术。

当他刚刚做完手术苏醒过来,第一句话竟然是:

“瓦尔特还没有死,我还要去杀德国鬼子呢!”

2016年5月22日晚,

塞尔维亚传奇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在医院逝世,

享年83岁。

在中国,人们叫我‘瓦尔特’; 在这里,人们叫我‘中国人'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事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一个关于游击队记忆的时代,

正在悄悄远去。

只剩下那曲《啊,朋友再见》,永远在历史中回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