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實施茶葉產業“雙百”工程戰略部署

前不久在我市舉辦的第二屆秦巴農洽會上,羅村茶葉、秦巴茗蘭、金枝玉葉等一大批"巴中產"茶葉以高品質吸引了大量客商爭相購買、簽訂意向合同。

近年來,我市把茶葉列為全市四大特色農業產業之首,實施茶葉產業"雙百"工程的戰略部署,通過"做大規模、做精加工、做強品牌、做活流通、做新業態",不斷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市茶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品質不斷提升,品牌不斷強化,市場不斷開拓,茶葉產業邁上發展的快車道。

據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市茶園面積83萬畝,產量3.8萬噸,綜合產值55億元。

茶區+園區+景區

產業基地不斷壯大

眼下,雖已進入冬季,但位於海拔1400米高處的雲頂茶鄉的遊客仍然絡繹不絕,這裡最吸引他們的除了清新的空氣、湛藍的天空,還有成片的綠油油的茶園,以及那一杯散發出縷縷清香的茗茶。

雲頂茶鄉的前身就是元頂子茶場,茶場在當地雖小有名氣,但少有人問津。如何利用原有茶場把當地人氣帶動起來,讓當地群眾的腰包鼓起來?辦法之一就是建基地、擴規模。近年來,雲頂茶鄉依託茶葉資源,大力發展觀光旅遊業,讓大茶區變大景區。獨特的綠色生態資源和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吸引著周邊眾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除了體驗採茶,還可以品嚐茶美食,觀看製茶過程。

精彩文藝節目表演、茶品牌推介、遊園活動、茶美食品嚐、遊客茶事體驗、優質農特產品展銷……隨著雲頂茶鄉的人氣越來越旺,以茶文化為主題,雲頂茶鄉已經連續5年舉辦了“茶文化旅遊節”。原來的茶區變成了景區,茶園變成了公園,茶山變成了金山。2016年,雲頂茶鄉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而云頂茶鄉所在的下兩鎮,茶葉的種植面積由原來的5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1.6萬畝,種茶農戶達到2837戶12199人。

把基地做強做大,是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市實行“茶區+園區+景區”三區同建,不斷優化茶區佈局、加快園區創建、推進景區融合。緊緊圍繞沿巴萬、巴陝、巴達高速公路“三線”山地佈局,通江縣大通江河流域、南江縣黑潭—下兩、平昌縣雲臺—鎮龍“三大產業帶”和通江縣民勝—火炬、南江縣長赤—赤溪—元頂、平昌縣雲臺—鹿鳴—邱家“三大示範園”,打造“三線三帶三園”70萬畝連線連片茶葉基地總體構架。按照“生態化、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標準,配套基礎設施、精深加工,包裝儲備一批茶產業建設項目,成功打造平昌縣現代茶業科技園區、南江縣元頂子茶葉旅遊產業園區等2個省級現代農業(茶葉)園區。堅持茶葉為基、文化為魂、旅遊為徑的發展理念,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積極打造靈山—元頂、雲臺—邱家—曲濱—鐵佛—文峰、興隆—永安等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農耕文化及休閒度假”於一體的茶葉生態旅遊線路,成功打造平昌三十二梁、皇家山、南江縣雲頂茶鄉等3個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南江縣雲頂茶鄉、平昌縣鹿鳴茶鄉榮獲首批“四川省十大最美茶鄉”。

據統計,2018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到了83萬畝,產量3.8萬噸。今年,全市又新植茶葉4.5萬畝。巴中大地,處處茶葉飄香。

品種+品質+品牌

產品獨特優勢加快提升

連日來,通江縣各鄉鎮搶抓有利天氣,全力以赴做好秋茶栽植工作。

在泥溪鎮柏椏口村茶葉種植基地裡,一片繁忙的秋茶栽種景象,茶農們分工合作,打窩、放苗、剪枝,忙得熱火朝天。村民羅明楊是眾多忙碌身影中的一個。村裡開始發展茶葉產業,他便早早報了名參加。用他的話說,這是給村民搞福利,活不重,再加上現在栽植的茶葉品種不再是以前的老品種,而是通過選育出來的優質品種,大夥兒致富增收更有盼頭了。而通江縣茶葉中心技術人員李俊蓉從今年茶葉栽植以來特別忙,每個栽植現場都要去,手把手教村民栽植技術,從窩距到行距等要注意的事項,她都不厭其煩地教給大家,目的就是按照標準進行栽植,以此提高茶葉品質。

加大茶葉產業發展力度,不僅要把基地建強、規模做上去,更重要的是品質。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本土茶樹品種,研發夏秋茶期品種,制定並頒佈了“南江大葉茶”地方標準,大力推廣從南江縣野生大葉茶樹群體品種中選擇優良單株經系統選育而成的具有早發芽、高氨基酸、高EGCG茶樹等特點的“雲頂早”“雲頂綠”品種。另外,我市還制定了《巴中雲頂茶栽培技術規程》,新建茶園普遍實行等高栽植、配方施肥、綠色防控、適時修剪、科學套作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隨著茶葉基地的擴大,全市茶葉產量陡增,原有的加工能力已遠不能滿足需要。為此,我市在開展機採加工、培育加工企業方面不斷著力,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

近段時間,平昌縣鹿鳴鎮羅家梁茶葉加工基地的工人們正在對一臺臺採茶機進行維護。去年,採茶機的投入,讓羅家梁茶場負責人、四川秦巴茗蘭茶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浩嚐到了甜頭,通過人工和機採對比,機器採茶大大節省了勞動力,一臺雙人採茶機一小時可採摘200公斤左右鮮葉。如果是人工採摘,每人每天最多采50公斤鮮葉。

“原來都是手工製作或者就是簡陋的機器製作。現在不一樣了,全都是自動化。”去年,平昌縣青芽茶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00萬元,建成大宗茶加工廠11000平方米,設計安裝6條連續化、現代化、全自動大宗茶生產線,年加工能力2000噸。這對於幹了一輩子茶葉加工的技術員張育敏來說,有些不敢想象,僅2條生產線投產就帶動雲臺鎮、鹿鳴鎮投產茶園機採,每畝新增鮮葉2000-3000斤,新增產值2000元以上。

茶葉品質上去了,按照“1+4+N”的茶葉品牌打造思路,我市以公共品牌為引領,以龍頭品牌為主打,實現全市茶葉品牌發展重點突出,多點開花。“巴中雲頂”茶品牌價值估價達到63億元,榮獲2019年“四川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4個系列產品獲評2019年“四川省優質品牌農產品”;2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3個產品進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榮獲第十一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等獎、第四屆“國飲杯”一等獎。

巴山深處這一片小小的葉子,已然享譽全國。

民建+民管+民享

市場運營活力不斷迸發

隨著氣溫的降低,這段時間,不僅是茶葉秋植的最佳時間,也是茶園管理的好時候。平昌縣黑水鄉鳴高村貧困戶魏亨壽在自己代管的30畝茶園裡忙碌著:修枝、除草、施肥。從魏亨壽熟練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已經是一名有經驗的種茶能手。

“以前種苞谷、紅苕,窮。現在種茶葉,再也不愁莫錢了。”自從村裡招商引資引進企業發展茶葉產業後,魏亨壽的生活有了大變化。不怕吃苦只怕窮的他從企業手上“拿”來了30多畝茶園,自己種植,自己管護,通過學習手工製茶技術後就購買設備進行手工製茶。首批10畝投產後,除了交給企業的“租賃”費和其他成本後,當年他收入了5萬多元。今年,魏亨壽的收入達到了10萬元,同時還帶動了其他農戶共同增收致富。

農戶“代管”僅僅是我市茶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小小縮影。近年來,全市推行“民建+民管+民享”的模式,一改過去單一經營形式,激發茶葉產業發展活力——

創新“國退民進”“國入民強”模式,加強茶企改制。我市對國有農場元頂子茶場進行改制,吸引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基金投資公司投入四川金枝玉葉茶葉有限公司,引入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控股四川秦巴茗蘭茶葉科技有限公司,有效解決了本土茶企資金匱乏、增長乏力的問題,幫助企業不斷做大做強。

創新“茶園返租,專合管護”模式,加強茶園管理。我市構建“企業+合作社+茶農、企業+園區+茶農、企業+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茶農”等發展機制,採取反租倒包、流轉代管、開發荒山等方式“還茶於民”,創新家庭茶場“121”模式(1個專合社將基地內20畝以上茶園返租給一戶茶農管理、管護和採收,投產後每戶可實現年均收入10萬元),承包戶從茶山工人轉變為茶農,激發茶農積極性,切實提升茶葉管護水平,幫助企業從日常的茶園管理中脫離出來,專注精深加工、品牌建設和茶葉銷售,推動全市茶葉產業走精細化、專業化分工之路。

創新“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模式,加強茶效共享。我市推行專合社“131”模式(1個專合社吸納30名茶農種植茶葉,年實現茶葉綜合產值100萬元)、貧困戶“1333”模式(1戶貧困戶,經營3畝茶園,套種3季作物,年實現收入3萬元),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全市統籌3000萬元,設立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增強了產業抗風險能力。

產業因茶葉而改變,群眾因茶葉而增收。今年平昌縣得勝鎮大梁山茶葉採收期,手腳麻利的村民任桂蓮每天都採4斤左右的鮮茶,按每斤50元採摘費計算,每天收入200元左右,到採摘結束後,她掙了1萬多元。平昌縣泥龍鎮通過發展茶葉產業帶動1.2萬戶貧困戶3萬多人,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茶葉產業覆蓋全市77個鄉鎮,350個村。茶葉,這片小小的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致富了一方百姓。(記者李俊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