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級漫畫《頭文字D》即將完結,相信看官有不少是頭D粉。要說頭文字D裡最受關注的車型,除了那輛神車AE86之外,我想一定是高橋兄弟的轉子雙雄,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的RX-7。RX-7憑藉獨特的轉子引擎加上前中置的佈局擁有非常出色的性能,在漫畫中這對轉子兄弟更是所向披靡,除了敗給主角光環以外,同樣是神車般的存在。兩輛亦敵亦友的轉子跑車,鞭策拓海不斷成長,成就了“Double Ace”的傳奇。
然而大家除了高橋兄弟的FC3S和FD3S外,還對RX系列有多少認識呢?其實RX-7共有3代車型,FC3S和FD3S是第2和第3代,而且在RX-7誕生之前,早已有RX-2、RX-3、RX-4及RX-5等前輩的前車之鑑,RX-7可以說是匯聚了轉子引擎精華的個車系。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所有的RX轉子車型。
轉子引擎由德國人菲力•汪克爾(FelixHeinrich Wankel)發明,由馬自達Mazda發揚光大,並創造了很多奇蹟,但這過程並不順利。提及轉子車型,不得不提馬自達首款裝有轉子引擎的車型Cosmo。第一臺成功的轉子引擎在1963年正式向人們展示, 而在4年之後的1967年推出Cosmo可以說是一場賭博,不過最終Cosmo還是受到不少駕駛者的歡迎,這也使馬自達對轉子引擎信心大增。
1968年,馬自達在當時主力車型Familia的第二代雙門型號之上移植代號0820的10A轉子引擎,Familia Rotary Coupe/Mazda R100成為第二臺轉子引擎車型。其後,馬自達接連推出一系列以“RX”命名的轉子車型。關於車名的由來,“R”代表Rotary轉子引擎,“X”為代表未來的象徵記號,而最後一位數字是馬自達內部的車型代碼。本文將敘述“RX”各款車型的歷史變遷。
圖:裝有10A轉子引擎的Familia Rotary Coupe。
1970年馬自達推出RX-2,其底盤平臺源自馬自達Capella/616/618,是Capella的轉子版本,被定義為“搭載轉子發動機的家庭用車”。根據車系的發展,Capella的後續車型為馬自達626,然後再演變為現在的馬自達6轎車。RX-2搭載12A轉子引擎,最大馬力130hp、最大扭力156N•m。12A型是由10A型加大而來,轉子的直徑不變,但深度加大10mm至70mm。上市初期此款車與稍早推出的R100在美國西岸地區銷售,由於這顆高性能的動力心臟,RX-2在美國與歐洲維持不錯的銷售成績。受限於環保法規,在美國銷售的RX-2把12A型轉子引擎降低最大馬力至120hp,由0加速至60mph的成績變成由10秒延長至11.3秒,但成績也相當不俗。
早期的RX-2在轉子的“菱封”(apex seal)與“角封”(corner seal)材質有缺失,容易導致耗油與汙染等問題。另一個問題就是引擎側邊的O型環過熱時會導致冷卻劑流入燃燒室,結果減低馬力且難以發動引擎。剛開始馬自達在保固期內以相同材質的菱封和角封替換,後來開發了更新更堅固的材質,但需要更高的工本費用。如此一來,許多顧客寧願將RX-2報廢,也不願意維修轉子引擎。1974年馬自達替此款車更換了具單配電盤的12B型轉子引擎。1978年RX-2在美國與歐洲停止銷售。
圖:Mazda RX-2雙門Coupe版本。
圖:近期格柵RE標誌代表轉子引擎,除了4圓燈外,RX-2還有方燈造型。
圖:Mazda RX-2四門Sedan版本。
1971年出產的RX-3(日本本土稱Savanna)是馬自達Grand Familia的轉子版車型,而Grand Familia是作為填補小型車323和中型車626之間空缺的車型。相比RX-2,RX-3更具運動性,也為後續的RX-7打下了基礎。
前期版RX-3(S102)搭載10A型0866轉子引擎,配合四速手排變速系統,最大馬力105hp / 7,000rpm,扭力峰值達135Nm / 3,500rpm。全車共七種車型並將碟煞納入標準配備。1972年2月,RX-3參加日本大獎賽獲得勝利,併成功阻止日產Skyline五十連勝。同年9月推出“Savanna GT”版的優勝紀念車,搭載最大馬力120ps / 7,000rpm、最大扭力16.0kg•m / 3,500rpm的12A型轉子引擎,極速可達190km/hr。
1973年推出的後期版RX-3(S124)在12A型轉子引擎的車款上安裝可將排氣再度燃燒的溫控反應器(thermal reactor)。1974年11月改用單配電盤、運轉更穩定的12B引擎。RX-3於1978年停產,其雙門車型是在所有轉子車型中最受歡迎的一款,也因此促使了RX-7的誕生。
圖:Mazda RX-3,日本本土稱Savanna,同樣分雙門的Coupe與四門Sedan車型。
圖:四門Sedan版本,蜂窩中網加上轉子形狀的Logo,說明RX-3的運動取向。
圖:RX-3當年參加日本大獎賽,成功阻止日產Skyline五十連勝,推出“Savanna GT”紀念版RX-3。
1972年出產的RX-4是一輛搭載轉子引擎的運動豪華轎車,以當時的馬自達929底盤為基礎設計製造,也就是第二代Luce的外銷版本。其車身尺碼比舊款的RX-2和RX-3都還要大。初期在日本海外上市時只有四門型與雙門硬頂型轎車,直到1973年才推出旅行車型。原先搭載最高馬力130hp的12A型轉子引擎,但後來在1974年改成最大馬力達125hp的13B-AP型轉子引擎。前輪採支柱式懸掛系統,後輪採非獨立(solid axle)懸掛系統。至於煞車系統,則採前碟後鼓的方式。
圖:只有海外版的LUCE才叫RX-4,中網上RE12代表12A型轉子引擎。
圖:後期版中網Logo改為RE13,代表改用了13B-AP型轉子引擎。
圖:Mazda RX-4,日本本土稱LUCE,同樣分雙門的Coupe與四門Sedan車型。
第一代Cosmo Sports在1972年停產後,時隔三年的1975年,馬自達在日本市場推出了Cosmo AP。“AP”是anti-pollution之意。而外銷海外市場的車名則為馬自達RX-5,另外搭載往復式活塞引擎的版本在海外市場則稱呼為馬自達121。RX-5的動力來源分有125ps的12A轉子引擎和135ps的13B-AP轉子引擎。而Cosmo AP則搭載1.8L直列四缸引擎。然而這輛頭頂“Cosmo之後”“RX系GT跑車”光環的RX-5,既看不到Cosmo曼妙的身姿,也達不到RX-3所向披靡的戰績。和RX-4同樣使用929的底盤,理論上和RX-4算是兄弟車,然而論人氣的話,RX-5和RX-4相比那是天壤之別,讓人無奈感嘆,Cosmo這是吃錯什麼藥了。
圖:RX-5底盤來自於馬自達RX-4車型,所以它雖然有著掀背的動感設計,但它的重量卻比較大,而且偏向於豪華。
圖:只有搭載轉子引擎的海外版本才叫RX-5,外觀區別在於翼子板處印有RX-5徽章。
圖:日本本土市場是第2代Cosmo ,稱為Cosmo AP,外觀與RX-5無太大差異。
1978年,車型代號為SA22C的第一代RX-7誕生,被命名為“Savanna RX-7”, Savanna是RX-3在日本本土的稱號,由此可以推斷出RX-7是RX-3的後續車型。SA22C搭載12A雙轉子、自然進氣引擎,傳動系統有5速手動變速箱和3速自動變速箱。1981年小改款時日本地區追加12A型渦輪增壓轉子引擎,最大馬力可達165hp / 6,000rpm。1984年至1985年間外銷世界的RX-7則搭載1.3L的13B-RESI型燃油噴射轉子引擎,最大馬力135hp、最大扭力183N•m。根據原廠的說法,從0加速到50mph只需6.3秒。前懸掛採用麥佛遜,後懸則採用四連桿式。乘坐兩人時,車身前後配重比例達50.7:49.3,加上1,100kg的車重(此款車是歷代最輕的),更增加了其操控性能。並且更改尾燈和前側裙的形狀,幫助風阻係數從0.36降至0.34。
圖:1978-1981年的Savanna RX-7前期款。
圖:後期型的尾燈形狀作出了修改。
圖:Mazda Savanna RX-7 Turbo。
馬自達自1979年起以RX-7投入由美國IMSA(International Motor Sports Association)舉辦的GTU系列賽。該年RX-7分佔德多納24小時耐力賽(24 Hours of Daytona)的冠、亞軍,並在GTU系列賽中奪冠,此後RX-7連續七年於此系列賽中得到第一名。自1982年起,RX-7也連續十年在GTO系列賽中掄元,超越其他車廠的紀錄。在美國SCCA(Sports Car Club of America)的賽事中,RX-7也表現良好:車手當•柯尼(Don Kearney)在NE分組、另一車手約翰•芬格(John Finger)在SE分組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981年馬自達派出三輛RX-7參加在比利時的斯帕-弗朗科爾尚賽道((法文)Circuit de Spa-Francorchamps)舉辦的24小時耐力賽,由湯姆•渥金蕭(Tom Walkinshaw)駕駛的RX-7打敗對手BMW 530,贏得總合冠軍。
圖: 1980 IMSA GTU RX-7(SA22C)。
第二代RX-7於1985年開始發售,車型代號為FC3S。引擎改用帶中冷器的13B-DEI渦輪增壓轉子引擎,輸出功率提升至185ps / 6,500rpm,另有自然進氣型版本可供選購。馬自達特別在避震系統組件下功夫,增加了動態追蹤懸掛系統(Dynamic Tracking Suspension System,縮寫為DTSS)與自動調整懸掛系統(Auto Adjusting Suspension,縮寫為AAS),提高了過彎時的穩定性,操控亦大幅度改善。因為上一代SA22C容易發生轉向過度,FC3S則改用更精密齒輪齒條轉向。此外,前輪的制動系統為日本國內首見的鋁合金鍛造四活塞卡鉗煞車系統。
圖:前期的FC3S,對比SA22C線條更流暢,是當年經典之作。
1989年,FC3S進行小改款,改進空氣流量計、尾燈由方形改為圓形三燈、改良懸掛系統、後視鏡與車門同色、更改前後保險桿的造型、鋁合金輪圈,另外變更前座、中控臺與儀表的造型設計。動力方面也改良了渦輪增壓器,並提高引擎壓縮比,使得最大馬力向上提升至205ps。而且引擎的轉子與飛輪還作了輕量化處理,提高油門的反應速度。
為了紀念馬自達推出轉子引擎量產車20週年,1987年8月推出FC3C敞篷版,在日本、英國與其他地區,有渦輪增壓版轉子引擎可選購,但美國市場則為自然進氣版。
圖:後期版最明顯變化時尾燈造型。
圖:紀念轉子引擎20週年,推出FC3C敞篷版,也是RX-7唯一的敞篷車型。
1991年,馬自達發表第三代RX-7,車型代號為FD3S。搭載13B-REW轉子引擎加上序列式雙渦輪增壓系統,並降低壓縮比,使得最大馬力達255ps/6,500rpm,最大扭力30.0kg-m/5,000rpm。該序列式雙渦輪增壓系統經由日立的協助而發展,由兩顆渦輪增壓器組成:一開始先將所有排氣集中於第一顆渦輪,使該渦輪在低轉速時(約1,800rpm)作動,減少了渦輪遲滯現象。當接近第一顆渦輪的最大工作轉速時,排氣開始被導入第二顆渦輪;一旦引擎轉速達到其作動範圍(約4,000rpm),所有排氣被集中在此渦輪而全力作動。FD3S更外擴的四輪與加大尺碼的輪圈輪胎增強了操控穩定性,懸掛系統上採前、後雙A臂獨立懸掛,懸臂以鋁合金製成,且阻尼係數亦偏運動化的設定。此外,由於引擎蓋的造型設計,轉子引擎之位置下移了50mm,除增加貼地性外,也使得車身配重比達到50:50。
圖:最初型RX-7 FD3S。
1991年-2002年期間,FD3S對不同地區分別進行多次改款。在2002年4月推出最終特別限定車款“RX-7 Spirit R版”:包含17寸BBS鋁合金輪框、紅色煞車卡鉗、Recaro賽車桶椅等配備。2002年8月26日,馬自達宇品工廠所生產的最後一輛RX-7,是一部Spirit R TypeA車型、鐵灰色外觀的車,該車後來被馬自達公司收為展示用車。隨後在馬自達員工與一般消費者參與見證的典禮中,純種跑車RX-7正式停產。
圖:Mazda RX-7(FD3S) Type RS 2000–2003。
圖:Mazda RX-7(FD3S) Type RZ 2000–2003。
圖:Mazda RX-7(FD3S) Type R Bathurst R 2001–2003。
圖:Mazda RX-7(FD3S) Spirit R Type A 2002。
1999年東京國際車展上,馬自達發表一款名為“RX-EVOLV”的概念車,該車最大亮點為採用無B柱設計的4座4門對開跑車。相隔兩年,外觀沿用此款概念車設計的RX-8概念版曝光。
圖:RX-EVOLV概念車,RX-8的錐形。
圖:RX-8 Concept,和量產後的RX-8相差無幾。
2003年,RX-8正式步入市場,該車採用前中置引擎(引擎安放在前軸之後)佈局,後輪驅動,達到52:48的前後車重分配。搭配13B-MSP Renesis自然吸氣雙轉子引擎是由FD3S的13B引擎改進而來,最大區別在於13B-MSP型將排氣埠移往燃燒室的側面,減輕碳氫化合物(HC)的排放量。
圖:馬自達博物館展示的RENESIS轉子引擎。
RX-8使用馬自達FE平臺,前輪採傳統雙A臂懸掛系統,後輪則為每邊各有五連桿的多連桿懸掛系統。此外,ABS防鎖死煞車系統、EBD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與DSC車身動態穩定系統皆被列為標準配備。最大特點是沿用RX-EVOLV概念車設計,前後門對開,且沒有B柱的4座4門佈局(原廠謂之為“freestyle”)使後排乘客上下車更為方便。2007年8月在日本和美國市場發售RX-8轉子引擎40週年紀念版,不過日規的車色塗裝為水晶白、白色內裝;美規則為鐵灰色塗裝、紅色內裝、新樣式的鋁合金鋼圈與經過重新調校的懸掛系統。
圖:RX-8轉子引擎40週年紀念版。
2008年的底特律國際車展上,馬自達正式公開RX-8的小改款。在外觀方面,車頭換上狹長型頭燈,放大氣壩與其兩側進氣口的面積,霧燈移至兩側進氣口上方並加入鍍鉻飾條。尾燈改用雙環LED四尾燈,另外因排氣尾段加大90mm,後保杆之線條也重新設計過;鋁合金鋼圈為19吋五幅樹枝狀。內裝方面,採用新式三幅方向盤。除了懸掛系統重新調校,還增加了一枝引擎室拉桿。原廠亦提供性能升級套件,包括倍適登(Bilstein)的運動化避震器、Recaro桶型賽車椅、還有後擾流尾翼、車身側裙、前下巴、19吋鋁圈、性能跑胎等空力套件以供選購。然而無論RX-8作出怎樣的改進,甚至交由改裝者手裡,都無法超越RX-7。不過正如RX車系的發展史,RX的相鄰兩個數字未必是繼承的關係,畢竟這是因為兩款車是源自不同的訴求吧。RX-7是民用高性能轉子引擎車型的巔峰,無論引擎性能還是車體本身的操控,都結合得天衣無縫,而RX-8更象是一款偏向實用的四門運動車。
正如《頭文字D》在第四部達到巔峰之後,第五部的劇情和賽情總讓人覺得重野秀一的創作靈感走向下坡,連載十八年的漫畫終於走向了江郎才盡的那一個“全劇終”的句號。轉子引擎也正面臨著這樣一種幾乎可以稱為“絕境”的狀況。隨著2012年6月馬自達宣佈停產RX-8以來,全球車壇上以轉子引擎作為動力來源的量產車便暫時停產。轉子引擎在日益收緊的排放法規面前,生存空間只能越壓越小。也可能是因為FD3S已經到達一個不可超越的巔峰,忠實車迷們引頸盼望馬自達能依循RX-7的純種跑車精神,開發出更輕量化、性能更強大的轉子引擎跑車。無奈紅顏薄命,轉子引擎一直受排放及耐用性等多樣問題困擾,堅守轉子引擎的RX車系,你的下一卷在哪裡?
閱讀更多 無敵改裝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