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壽的奇怪昆蟲之一,在地下能生活17年還會發出“叫聲”

17年的地下生活,就像一個艱難的礦工沉身於溼冷、黑暗和孤寂之中。17年,漫長的成長與等待,只為了那個遙遠的理想——振翅長鳴的輝煌。

世界最長壽的奇怪昆蟲之一,在地下能生活17年還會發出“叫聲”

布魯德X蟬,英文名“BroodX”,意思是要等X年才能孵化的蟬。BroodX蟬為北美洲獨有,生活在美國東部大平原,是當地體形最大、數量最多、生長期也最長的一種。曾經,數以億計的布魯德X蟬破土而出,瘋狂席捲了美國東部15個州。包括首都華盛頓在內的美國東部對這些特殊的“恐怖分子”嚴陣以待,婚禮、球賽和其他的公共活動被迫延期或改到室內舉行。

用17年的黑暗換來的是一個禮拜的光明!因為布魯德X蟬的生命經歷太奇特了,所以印象深刻地記住了它的別名而忘記了它的學名。

脫胎換骨

世界最長壽的奇怪昆蟲之一,在地下能生活17年還會發出“叫聲”

夏至過後,17年蟬的幼蟲陸續爬出地面,完成一次偉大的蛻變。最容易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那個隔著黑暗與光明的圓孔,與地面平齊,四周一點塵埃都沒有,也沒有泥土堆積在外面。幼蟲從地下的深處上來,最後的工作才是開闢門口的生路,因為當初沒有門,所以它不在門口堆積塵土。

初次出現在地面上的幼蟲,在“家”的附近徘徊,尋找適當的脫皮地點——一棵小矮樹,一叢百里香,一片野草,一簇灌木枝。它爬到上面,用前爪緊緊地握住,絲毫不動。這時,外層的皮開始由背部中央裂開,裡面露出淡綠色的蟬,頭先出來,接著是吸管和前腿,最後是後腿與翅膀。此時,除掉身體的最後尖端,身體的其餘部分已完全蛻來出了。接下來,它會表演一套奇怪的“體操”:身體騰起在空中,只有一點固著在舊皮上,翻轉身體,頭向下,滿布花紋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後用一連串讓人看不清的動作,盡力將身體翻上來,並且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把身體的尖端從鞘中脫出來。

全部的過程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剛蛻出來的蟬身呈半透明的綠色,很美,而濡溼的翅膀蜷縮著,像兩團揉皺的衛生紙。過一段時間,蟬的軀體逐漸轉黑,而翅膀卻在乾燥的陽光下伸展開來,清晰的翅膀美麗並且充滿力量。

由“醜小鴨”變成“白天鵝”,17年蟬的嘴巴更突出了:像一個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錐子,收藏在胸部。它以此貼緊樹幹、刺穿樹幹,用“吸管”從樹皮裡吸取用之不竭的汁液,以保證不停地唱歌。

生命讚歌

世界最長壽的奇怪昆蟲之一,在地下能生活17年還會發出“叫聲”

17年蟬見到光明,放開嗓子叫出第一聲“知了”。它們“知了”什麼?回答說什麼都“知了”——知道了生命的匆匆,所以匆匆地歌唱。在那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樹的綠蔭中,從日出到日落,那無休無止的鼓譟所發出的聲音吵得人頭昏腦漲。它翼後的空腔裡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但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的確,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17年蟬犧牲了很多,因為有這種巨大的響板,使得生命器官都無處安置,只好壓緊到身體的最小角落裡。當然,要“委身”於音樂,也只好緊縮內部的器官。

只有雄蟬才具有歌唱的本領,雌蟬是沒有發音功能的,但卻常常將自己的翅膀弄得“啪啪……”作響,似乎是為了回應情侶的歌聲。雄蟬為什麼無休止的鳴唱?為光明放歌,為尋求異性,還是為了嚇唬那些競爭者?

它們在樹木的柔枝上、在濃濃的樹蔭下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侶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樹皮裡,動也不動地狂飲。夕陽西下,它們就沿著樹枝用慢而且穩的腳步,尋找溫暖的地方。無論在飲水或行動時,它們從未停止過歌唱。由此看來,它們並不是叫喊同伴——如果同伴就在面前,你大概不會費掉整日的功夫叫喊她吧!

17年蟬有非常清晰的視覺,只要看到方位變化,它會立刻停止歌唱,恍然飛走。然而喧譁卻不足以驚擾它,仍然繼續高歌,好像沒事兒一樣。因為,蟬是聽不到的,好像一個雙耳失聰的聾子,對自己所發的聲音一點也感覺不到!

在“知了”之後匆匆地交尾,17年蟬匆匆地產子。夏天要過去了,它用生命的絕唱送走了夏天,也送走了一生中最火熱的季節。

“埋藏”自己

世界最長壽的奇怪昆蟲之一,在地下能生活17年還會發出“叫聲”

17年蟬把卵產在樹幹的細枝上。這些小枝幹,垂下的很少,常常向上翹起,並且差不多已經枯死了。找到理想的樹枝,蟬即用胸部尖利的工具在上面刺上一排小孔——好像是用針刺下去的,把樹枝纖維撕裂,使其微微挑起。

用放大鏡能清晰地見證蟬卵的孵化過程。開始很像極小的魚,眼睛大而黑,身體下面有一種鰭狀物,由兩個前腿連在一起。鰭有些運動力,可以幫助幼蟲衝出殼外,並且幫它走出有纖維的樹枝,而這恰恰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魚形的幼蟲離開小孔,立刻蛻皮,脫下的皮會產生一種線,幼蟲以此附著在樹枝上。它在未落地以前,就這樣進行著日光浴,用腿踢著,有時懶洋洋地在繩端搖擺。等到觸鬚自由了,可以左右揮動,腿可以伸縮,在前面的能夠張合其爪,身體懸掛著,只要有一點微風,就搖擺不定,在空氣中翻跟斗。此時,它仍有著千重危險。只要有一絲兒風,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有車轍的汙水中,或不毛的黃沙上,或黏土上,硬得它不能鑽下去。而這個弱小的動物,是如此迫切地需要藏身之地,即必須立即鑽到地底下尋覓藏身之所。天氣冷起來了,遲緩一些就有死亡的危險。它不得不四處尋找軟土,毫無疑問,它們之中有許多在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之前就死去了。如果尋找到適當的地點,用前足的鉤挖掘地面。從放大鏡中可看見它揮動著“斧頭”向下掘,並將土拋出地面。幾分鐘後,土穴完成,它鑽下去,埋藏了自己,此後就再也看不見了。

生命的質數

世界最長壽的奇怪昆蟲之一,在地下能生活17年還會發出“叫聲”

法布爾在《昆蟲記》裡嘆道:“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他觀察的是4年蟬,不知他看到17年蟬又會發出怎樣的感嘆。

其實,17年蟬在地下蟄伏17年不過是一種躲避天敵的策略,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早在300多年前,17年蟬就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多年來大量的實際觀測數據表明,蟬的生命週期大都為質數。比如,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其週期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區都是13年。為什麼是17和13,而不是其他數字呢?

進化論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比較合理的答案。科學家解釋說,蟬卵孵化後,幼蟲“潛伏”在地下靠植物根的汁液吸取營養,然後在長達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某一特定週期後鑽出地面並爬上樹幹,此後的短短數週,它們完成產卵的使命後就結束了一生。蟬在進化過程中選擇質數為生命週期,可以極大地降低在地面與天敵遭遇的機率。比如說,如果蟬的生命週期是12年,則與那些生命週期為1年、2年、3年、4年、6年及12年的天敵都可能發生遭遇,而使得種群生存受威脅,17年蟬就會因為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劣勢而被淘汰掉。這恰恰是分解質數的原理。

德國馬普學會分子生理學研究所以及智利大學的科學家們發表論文說,他們通過建立一個“獵人—獵物”的數學模型——即將蟬比作“獵物”,其天敵比作“獵人”——用數論證明了蟬選擇質數作為生命週期可以穩定地保存種群數量。

由17年蟬很容易想到我們自己。赤裸地來,兩手空空地走,“瀟灑走一回”,究竟為的是什麼呢?為了錢嗎?再多的錢也無法帶走分文;為了享受嗎?再大的屋子也只能睡一張床,再多的美味也只能吃一日三餐。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除了子孫後代,大概也沒什麼別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