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教授:中國的好學生有時比“壞學生”還令人沮喪

前段時間,有位中國學者在訪問普林斯頓大學的時候,向好幾位不同院系的教授問過同一個問題:“你覺得中國留學生與美國大學生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得到的答案有一個共同點:“缺乏樂趣”。

普林斯頓教授:中國的好學生有時比“壞學生”還令人沮喪

“中國留學生看起來總是很嚴肅,他們成績非常好,但是我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熱愛學習,他們的作業完成的很漂亮,但是我並不覺得他們喜歡我這門課,他們非常懂禮貌,但我知道,他們並不是真的想和我交流。”

“有時候他們比那些‘壞學生’更讓人沮喪。”

普林斯頓幾位教授的答案讓那位中國學者只能報以苦笑。

其實那位教授所提到的那幾個“不確定”,在中國教授心裡都很確定,只是他們大多數人都習以為常,不會再糾結這個問題了而已。

普林斯頓教授:中國的好學生有時比“壞學生”還令人沮喪

我們都清楚,大部分學生用功讀書是為了考一所好學校,我們上大學認真聽課,積極參加學生會,和老師搞好關係是為了之後找工作,我們早就不會再考慮“快樂”這件事。

我們已經習慣:成長就意味著能夠剋制住自己的喜好,完成每個階段大家對你設定的“KPI”。

“競爭意識”是從幼兒園開始就根植於每一箇中國學生心底的。

從老師發的小紅花,到書包裡的文具,從牆上的獎狀,到暑假上的課外班,別人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絕不能落下,我們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的時間比自己身上的還多,我們被捲入了一場誰也不敢停止的“軍備競賽”。

只是我們習慣了賽跑,卻忽視了沿途風景。

普林斯頓教授:中國的好學生有時比“壞學生”還令人沮喪

之前聽朋友聊到過他的一個美國同學,哥倫畢業大學畢業後,曾經在美國政府做過一陣子合同工,後來又跑到紐約的一家報社當新聞記者,做了幾年之後,又以35歲高齡跑回學校讀起了研究生,去年剛拿到學位之後,又打算到一個NGO組織做募資人……

作為一個藤校畢業生,人到中年,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還在耗費大把的時間去尋找所謂的“真正的興趣”,這在我們很多中國人看來是很難想象。

如果哪位中國家長攤上這麼個孩子,八成要頭疼死。

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驚訝之餘,也不免會生出來些許的羨慕,能這樣隨心所欲的過自己的人生,真是奢侈啊!

普林斯頓教授:中國的好學生有時比“壞學生”還令人沮喪

當我們機械化地把教育、人生拆分成一個個等待完成的任務時,那麼隨之而來的功利心,緊張感,就會成為生活的主導,我們目不斜視的盯著每一個要完成的目標努力奔跑,當然也就不會顧得上去欣賞沿途的風景,也錯過了許多那些原本有機會孕育出偉大的可能性。

最終的結果八成是,我們既沒有追尋到想要的功名,也錯失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