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何沒有針對過開國功臣,也不需要玩杯酒釋兵權

歷史上有句著名的話來形容皇帝和開國功臣的關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是當一個封建王朝建立後,就會有無數的開國功臣都會慘遭皇帝的毒手。就比如劉邦對待韓信的那些手段,以及明初朱元璋的洪武大案。

唐朝為何沒有針對過開國功臣,也不需要玩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這些情況在歷史上的很多朝代都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以至於連"杯酒釋兵權"這種不流血的奪權都成為了典範。可是,在對於任何朝代來說都屬於正常的針對功臣的情況,卻在唐朝開國之後沒有發生過,這真的是非常少見的了

而且,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繼續讓開國功臣保持兵權,還大多數都得到善終的朝代。要知道,就連隋朝都有一些功臣因猜忌而被殺。比如平陳大將賀若弼最後也被逃脫厄運。可為什麼唐朝開國功臣就很少有類似被針對事件?唐朝的統治者為什麼如此的放心呢?這就得從唐朝打天下起兵的經歷說起了。

唐朝為何沒有針對過開國功臣,也不需要玩杯酒釋兵權

李淵和關隴貴族們

從李淵起兵的過程中。他的的基本力量都是原來關隴地區人民的支持和宗族的效力,加上招募的三萬軍隊。而這股力量,分別由他的大兒子李建成和他的第二個兒子李世民分別統領。除了李淵的兒子們他的兄弟和子侄也都參與到起兵反隋的行動中。可以看出,唐朝從開始起兵的時候就和宗族的勢力綁在了一起。

可以說,李家唐朝的建立是離不開這些宗族大臣的。外加李家自身在關隴集團中的影響力,李淵向關中進軍的途中也有不少的關隴軍閥加入其中。

所以,唐朝可以看做一個由李淵的地盤和地盤上的人一同建立起來的國家。因為這些原因,無論那些異姓功臣再怎麼功高卓越,但最基本的兵權在內的核心力量,其實還在李家王朝的手裡。

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唐朝是一家公司,皇帝是董事長,而那些宗室即是股東也是經理,功臣最多隻是個打工的,而股權還在皇帝和宗室那裡。

唐朝為何沒有針對過開國功臣,也不需要玩杯酒釋兵權

烤鴨王爺朱樉

李家唐朝對宗室的倚重持續了很長的時間。當然,這些宗室成員之所以這麼靠得住也是因為唐朝的調兵制度和不同呢軍隊達到了互相監視的效果。

宗室成員就算是掌握兵權也會被其他宗族的軍隊監視著,並不會威脅到皇權。所以,相對於明朝那些終日被拘束,無所事事甚至搗鼓烤鴨和丹藥的明朝宗室,以及那些只能做個難以展露拳腳,只能做個詩人畫家的宋朝宗室,唐朝初年的那些宗室無疑有著更多的權力和廣闊的前途。

唐朝為何沒有針對過開國功臣,也不需要玩杯酒釋兵權

玄武門之變

當然,這種狀態有利也有弊。雖然宗族的強大使得功高震主的異性功臣沒有了。但是又會出現功高震主的同姓功臣。秦王李世民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他因為平定劉武周、薛舉、王世充、竇建德等四方豪強,使得大唐王朝先後獲得山西直到中原和天下。一直疊加的功績也使得李世民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這種情況下,最終導致了玄武門手足相殘的結局。

也鑑於這種情況,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因為吸取了前車之鑑,唐玄宗李隆基宣佈所有宗族親王不能出京,也不能私藏部隊。被安排在十王宅裡,基本上和明朝的宗族們一樣,被軟禁一輩子。但起碼那些相對較遠的旁支宗室,從軍從政、一展抱負的幾率還是高,除了能正常做官,甚至能出將入相。

唐朝為何沒有針對過開國功臣,也不需要玩杯酒釋兵權

唐玄宗李隆基

但是,從來沒有完美的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旁支末梢的宗室們也和李唐皇室的關係逐漸疏遠,而近枝皇室又被猜忌和禁錮。李唐宗室可用之人也就越來越少。最終,當唐朝宗室人才枯竭時,李唐王朝也走到了自己的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