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甩包袱”過冬 朱華榮:自主與合資必有一戰

每經記者 孫桐桐

長安“甩包袱”過冬 朱華榮:自主與合資必有一戰

競爭白熱化的緊湊級SUV市場又迎來新成員。在2019年廣州車展上,長安汽車全新SUV CS55 PLUS上市,新車定位緊湊級SUV,進一步完善了長安汽車CS家族產品矩陣。

越來越多的車企喜歡用“PLUS”給新車命名,在原有車型基礎上再推出一款“PLUS”新車似乎已成為一股潮流。“PLUS是將未來的一些理念、技術應用到今天的產品上,讓用戶享受未來的出行體驗。”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SUV車型,長安汽車還會把“PLUS”的理念和技術應用到所有乘用車產品中。

當前,國內車市仍未見回暖。在朱華榮看來,雖然國內車市承壓,但汽車產業已經迴歸到以市場導向、客戶導向和產品導向的良性競爭狀態。“車市會出現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未來三五年,車企關停並轉不再是新聞,而是正常的競爭結果。”朱華榮說。

與合資品牌正面競爭

近兩年來,長安汽車旗下合資板塊銷量持續下跌,自主板塊相比之下表現較好,甚至有望成為其整體增長的新支點。數據顯示,今年10月,長安自主銷量約為12.4萬輛,同比增長6.6%;前10個月,旗下自主業務累計銷量約為107.9萬輛。

從具體車型來看,CS35、CS55、CS75系列SUV車型以及逸動轎車仍是長安10月銷量的主力。其中,在9月底上市的CS75 PLUS表現突出,力壓眾多合資SUV,躍至國內10月SUV銷量排行榜第二位。

據瞭解,CS75、CS75 PLUS兩款車型定位不同,CS75主要在自主品牌內參與競爭,而CS75 PLUS則面向合資品牌車型。“自主品牌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是自主品牌本身,而是合資品牌。自主和合資必有一戰,這躲不過。”朱華榮表示,長安現在開始嘗試與合資品牌正面競爭,CS75 PLUS就是一個代表作。

在與合資品牌的市場爭奪戰中,自主品牌始終主打SUV牌,而在轎車細分市場,自主品牌還面臨不小的壓力。儘管在自主產品譜系裡,長安汽車一直堅持“做好SUV,做強轎車,同時嘗試跨界領域的細分市場”,但是轎車依然成為其完善產品陣營的瓶頸。

“自主品牌轎車想要突圍,其實很難。既要有銷量,還要有品牌和利潤,這樣產業才能循環,這也是現在自主品牌轎車面臨的困局。實際上,在10萬元以上的轎車市場,自主品牌的銷量非常弱。”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安汽車也在做一些新的嘗試,力爭在10萬元以上的轎車市場站穩腳跟。例如,銳程CC、2020上半年將要上市的全新逸動,以及後年上市的另一款轎車等,長安汽車會在SUV和轎車市場均勻用力。

甩掉“包袱”抵禦寒冬

儘管長安汽車自主板塊不斷在推出新產品,市場表現也相當可觀,但也不足以抵禦國內車市“嚴冬”。

今年1-10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44.4萬輛和2065.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0.4%和9.7%。產銷量降幅比1-9月分別收窄1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雖有利好態勢,但業界普遍認為,明年車市壓力不容小覷。

在車市“寒冬”下,長安汽車旗下合資板塊銷量下滑嚴重。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長安福特累計銷量約為14.73萬輛,同比下滑56.1%;長安馬自達累計銷量約10.85萬輛,同比下滑24.5%。

“在這一輪競爭裡,長安合資板塊確實出現了一些讓外界驚訝的問題,但在長安汽車看來,這是正常的。比如,馬自達銷量下滑屬於產品正常換代所致。”朱華榮告訴記者,長安福特、DS品牌對於中國市場的認知、理解、客戶需求的把握上確實存在偏差。

在朱華榮看來,長安汽車一直堅持合資、自主兩條腿走路,通過一系列的調整後,長安的合資品牌會陸續走出當前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抵禦“寒冬”,長安汽車開始加速“瘦身”計劃。今年6月,長安汽車將其持有的江鈴控股股份稀釋到25%,併為後者引入新戰略投資者愛馳汽車。隨後在10月中旬,長安新能源再次掛牌重啟增資,並對增資條件有所放寬,意在吸引合適的投資者。10月底,長安汽車發佈掛牌預披露公告,計劃出售長安PSA50%的股權,旗下長安PSA深圳工廠也將一併轉讓。

“長安把自己的問題想得很清楚,要主動去割捨沒有未來的板塊。我們需要把一些低效或者存量的資源進行一些整合,來騰出空間,讓它有更好的發展。”朱華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或許,一系列“甩包袱”的動作讓長安汽車可以輕裝上陣,更好地聚焦自主和合資的重點業務。但不能迴避的是,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市場局面,長安汽車“斷舍離”的調整是否會有成效,還有待市場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