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選課開始了,可學校師資不足,只准備了4種固定選項,這對學生公平嗎?

江南雨漂香


學校能開4種組合,也是無奈之舉,新高考改革,不僅對學生、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很大的衝擊,也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形成了很大的衝擊,為了儘量減少這種衝擊,有些學校把本來應該由學生自由組合的“自助餐”模式,變成了“套餐”模式。

一、學校開設4種固定選項,這對學生公平嗎?

顯然,這是對學生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新高考的理念的。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彌補了文理分科帶來的弊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組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

學校只提供4種固定選項,讓很多學生失去了選擇的機會,被迫放棄了自己不擅長的組合,這樣做對學生的成績,是有傷害的。比如有的學生化學不好,但是卻被迫選擇物化生組合,這樣在和其他學校的學生進行競爭時,就會處於劣勢地位,尤其是在賦分模式下,對學生的傷害,要遠比文理分科時更大。

二、學校開設4種組合,也是無奈之舉

能夠開足所有組合的,一般都是規模較大的高中,尤其時重點高中。像我們學校,就給學生提供了20種組合,學生的任何一個組合,都可以選擇。

如果學生選擇的這個組合,人數比較少怎麼辦?對於一些不利於學生的組合,儘量給學生講清厲害關係,勸退一部分學生, 對於堅持要選擇這個人數比較少的組合的學生,學校採取“走班模式”,組建教學班,採取“定2走1”的模式,儘量減少走班對學生學習的衝擊。

但是,即便是這樣,對老師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有的學科,學生選擇的人數太多,導致師資緊張,尤其是地理這門學科,原來重點高中的文科班比較少,在新高考下,選擇地理的人數較多,老師的“缺口”就比較大。

學校這麼設計,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如果給學生提供的組合太多,也未必是好事,很多看似很好的組合,會在以後學習或者報考志願時出現問題,比如有的學生物理學得不好,但是又想學習理工科,於是選擇了歷史+化學+生物的組合,認為這個組合就可以報考理工科專業了,實際上在“3+1+2”模式下,這個組合基本上和理工科無緣,只能報考文史類專業,而在賦分時,又會因為和尖子生競爭而處於劣勢,最後得不償失。

所以,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開設比較好的4種組合,也沒有什麼多大的問題,原來文理分科時,只提供2種組合,學生不也沒有什麼意見嗎?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高一學生選課開始了,可學校師資不足,只准備了4種固定選項,對學生來說公平嗎?

這個問題不太好說,我講兩個真實案例吧。

一個是我好友高中時候的經歷

她們高中非常好,可以說是區裡排名第一的高中。特別是理科班超強,每年都能拿到很多獎項,也不乏學生憑著獲獎保送清北的。

物理5個班,化學3個班,政治2個班,歷史1個班。這差不多是往年的標配。

那一年由於年級裡有二十來個藝術生,或是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他們想選生物。因為覺得生物算理科,但是又沒有物理化學那麼難,競爭那麼激烈。

學校還真開了一個生物班,但那年是第一年開。

師資呢,還是原來教生物的老師。但由於之前沒有開過高考生物班,全校只有一個生物老師,也並沒有帶過高三。

我朋友就更“特立獨行了”,她想選地理。

別說她們學校那年沒有地理班了,就是往年,也沒有組地理班。

學校派老師輪番和朋友談話,想要勸她放棄選地理。但朋友真的很喜歡地理,堅持要選。

最後學校讓她家長寫下說明,意思是學校已經明確告知沒有高考地理班,不負責教她地理。她執意要選地理的話,要自己去外面找老師學,高考結果自負之類的。

不過朋友只是真心喜歡地理而已,各科成績不是很好,最後考了個大專。不過她不是很在意的,家裡自己是開公司的,畢業了就回自家公司幫忙。後來喜歡甜品烘焙,家裡出資給她開了個甜品店。

還有一個真實案例是一個鄰居女孩的,今年正上高一

她們學校是民辦高中,而是還是那種中考錄取分數線很低的民辦高中。

年級裡百分之95以上的學生,都是藝術生。有學美術的,編導的等等。學校也是藝術特色。

但鄰居女孩在上這個民辦高中之前沒有任何藝術功底的,考上這個學校純粹是因為非高中不讀,不願意讀中專職校,選擇了調劑。

最近選科了,她想選化學,老師們輪番和她說,學校沒有化學班的,因為大家都是選文科。

還勸她也學藝術吧,因為同學們馬上都是要進行藝術集訓的,文化課的進度和其他學校也不一樣。

鄰居女孩很苦惱,至今還沒做決策呢。


Wunei媽媽微課堂


高一學生選課,學校只准備了4種固定選項,對學生是否公平?這樣提問,完全是站在了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根本沒有考慮到學校的師資力量,是否能把各種組合方式全部開設。如果實施的是3+3選課,有20種選法,全部滿足,理論上至少要開設20個班級;如果是3+1+2選課,有12種選法,理論上至少要開設12個班級。為學生準備了4種固定選項,可能是學校的最大能力。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可能只是學校的教學能力的問題。

對於規模大學校,一個年級有二十個以上的平行班,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但是有的學校規模小,一個年級開設三、五個班級,甚至更少,這樣的學校能準備4種選項,已經是竭盡全力了!家長們也不要總是想著自家孩子選課的事,想想校長和教務主任們在這個改革中,為妥善安排教學活動,要費盡多少心機、撓掉多少頭髮、絞盡多少腦汁。如果實在不滿意,最好的辦法只能是換學校。

關於高考的這項改革,初衷很好,但是實施起來真的有難度。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隨後,這項改革,最早是在上海、浙江兩地進行試點。說句話,這兩個地方全在華東,全是相對富裕地區,全是人口密集地區,代表性比較差。如果當年試點地區,有黑龍江、內蒙古、新疆、青海這樣的地廣人稀的省區,可能不會是現在的這樣的形勢。

2017年,上海、浙江改革試點平穩落地,第二批改革試點地區定在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這個四個地區,北京天津山東仍然是相對富裕人口密集地區,海南省的人口密度相對小一些。不過代表性依然不夠。

2019年啟動第三批試點地區: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這次試點,8個省市的新高考採用的是“3+1+2”模式,不分文理科。但是所選地區,基本上還是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

人口密集地區的特點,是學校可以集中更多的學生,多數學校的規模可以搞的比較大。一個高中學校,各個年級搞出十幾個班級來,問題不大。

在試點過程中,有沒有地方出現學校規模太小,根本不可能設置這麼多種選項的問題?試點地區是如何解決學校規模太小、師資力量不充分這個問題?人口密集的地區,第一這樣的問題比較少,或者沒有;有的地方出現了問題,他們能夠解決;還有地方,報喜不報憂的,把問題硬扛下來。如果全畫推廣,不客氣地說,全國會有很多地廣人稀的地區,面臨這樣的問題。第三批試點,為什麼沒有地廣人稀的地區參加,呵呵,人家知道這個問題比較麻煩,哪個地區去試點出經驗吧,有了解決的模式,解決的方法,然後再跟進也不遲。


高考第一志願


現在很多地區實行選課走班,但是每個地區落實的情況不太一樣。

有些偏遠落後的地區,由於師資力量,學校硬件設施等不完備,導致很多課開不起來。

這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選課的自由權。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選課走班雖然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權,但由於各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

一、哪些地方選課走班有困難?

一般重點高中學校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學校的基礎設施都比較完備。再加上財政的支持,這些學校在實行選課走班制度方面會執行的比較到位。

而一些縣級或者鄉鎮級別的高中學校,由於軟硬件設施的侷限性,加上師資力量不夠,可能會導致有些選課開不起來。

一般這些開不起來的學校會給學生做出相應的限制。

比如,據李老師瞭解,有的學校仍然給學生確定傳統的理化生和政史地兩個組合,供學生選擇。

我認為這種情況是學校不負責任的表現,為了減少學校選課走班的麻煩,搞一刀切的傳統組合模式。

這不僅剝奪了學生的自由選擇權,也是對新高考制度下的一種無知。

也有一些學校給學生開了三到四個組合,其餘的組合由於能力有限給取消了。這種情況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家長們也不要過於抱怨。

二、面對開不起來的學校,家長應該怎麼辦?

如果有些學校本身具備開課走班的能力,而人為地設定很少的組合供學生選擇,李老師建議家長可以向相關部門舉報。

這不僅違背了國家教育部門的政策,也是與將來的高考完全不匹配的。也就是說對孩子來講這是要吃大虧的。

在關乎到孩子切身利益方面,無論是家長和學生都不能含糊,都不能忍氣吞聲。

比如,一些市重點高中學校是完全有能力開齊所有的課程的,如果這些學校要是採取不合理組合,給學生提供的組合少,這是不可以的。

如果是有困難的學校確實開不起來大部分組合,同學們和家長也要積極面對,從中選出適合自己的組合。

選課走班制度是個新事物,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一開始抱怨聲肯定也多,但是,李老師覺得,越是那些調整自我積極適應的同學往往越佔優勢,那些等待、觀察、彷徨的往往最後只能跟風,提早做研究,做好準備積極應對,這才是應對新變化的良策。


教師老李


新高考模式有兩種,3+3高考模式和3+1+2高考模式。

先看看3+1+2高考模式共有12種組合:

再看看3+3高考模式,有20種組合啊!看到下面的組合,我們的頭“大”了吧?是不是有找不到北的感覺啊?



如果把以上的所有組合都開齊,那麼這個學校的高中生一屆最好在2000人以上,這樣學生的班主任才能夠固定,教師相對固定,有利於班主任管理和任課老師對學生的輔導,如果走班制太多,那麼老師課後找誰去輔導呢?孩子不懂的問題能夠找到老師問嗎?

我估計題主說的是3+1+2的高考模式,這樣學校只准備了4個選項,也就是說少了兩個選項。不過應該不是走班制,影響不是很大,反而有利於班級管理和教師組合,如果教師的早晚自習輔導能夠跟上,可以彌補很多不足。

總之,新高考改革其實已經讓家長、學生常常找不著北,走班制讓學校管理、班級管理頭疼,不過改革的效果究竟如何,是文理科好?是3+1+2高考模式好?是3+3高考模式好?還是3+2+1高考模式好?學校該如何管理學生,班主任管些什麼?班主任與任課老師如何溝通等等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平淡是真oymlq


說到這個話題,我先說說我家上高一的兒子的學校的情況。


兒子的學校裡也是把原本12種組合縮減到5種組合。分別是物化生,物化地,物政生,物地政和史地政。規定學生必須選擇這五種裡的一種,其他組合不許選。而且想選歷史的學生只有唯一的純文組合。


這樣安排便於學校安排班級和課程,同時可以更好的分配師資力量。

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卻不公平。如果學生對於這五種組合都不喜歡,或都不適合的話,那就很無奈,不得不從這裡選擇一種。那麼學著自己本身不喜歡的學科能有什麼好心情,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激情。最後很可能導致學生半途而廢或者名落孫山的後果。


不過話說回來,一個學校真正弄12種組合也不太現實,將會帶來很多弊病和麻煩。比如老師的分配,班級的設置都會很複雜。學生還要實行走班制,這對於學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一旦不適應就會毀掉三年。


一朵紫竹梅


新高考目前存在有兩種選課模式,一種是3+3模式,有20種選課組合;一種是3+1+2模式,有12種選課組合,這麼多的組合的確可以為廣大學子提供發揮自己專長的更大空間,也可以更加靈活地適應高校和社會對多樣化專業素養和專業人才的需求,可是組合越多對學校的硬件和軟件要求就越高,那也就意味著開課難度在加大。因此,我覺得學校只開設4個組合,這的確限制了學生的選擇自由,可是應該也是無奈之舉,家長還是應該多予以理解。

大家都知道在本該第三批進入新高考的省份中,有10個省份推遲了進入時間,應該說這些省份也有準備不足的原因吧。新高考的選課模式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便利,為高校選才提供了便利,可是卻為基層高中提出了挑戰甚至出了難題。這種選課方式要求學生走班,可是學生走班需要有硬件支撐,沒有那麼多教室肯定不行啊;同時組合越多對教師的需求也越高,沒有師資力量,也無法實施啊。這所學校因為師資不足,只開設4個組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覺得大家應該能理解的。

事實上,很多高中不具備完全施行3+3或3+1+2模式的條件的,因此有不少學校就把選課的“自助餐”換成了“套餐”,也就是隻給學生幾個固定的組合。我是河北的,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縣級高中,我們這裡就是因為師資力量不足,只開設了7種組合。當然,這7種組合是在事先模擬選課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彙總之後得出的結果,也就是說這7種組合是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需求的,至於部分想選其他組合的考生也只能“從眾”了。

如果學生所在的高中只開設4種組合,我覺得這4種組合應該也是符合大多數學生選課需求的,至於說想選其他組合的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屈從於學校的規定,在4種裡面選出一個相對滿意的;要麼就是考慮轉校,轉到條件更好開設組合多的高中,恐怕這也不是多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不妨退一步講,4種組合也比以前的文理組合多了2個選擇機會啊,機會多總比機會少要好吧?有時候,面對很難改變的事實,不妨阿Q一下,不然呢,徒增煩惱,於事無補!


道道快談


從2017年起,全國各省都陸續開始了高考改革。各省高考改革的形式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訴求是一樣的,文理不分科,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全面些,給學生更多的選擇餘地。


浙江省第一個改革,最書齋氣。3+3模式,語數外必考,另外3門課,在7門課裡面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和信息技術。在理論上,有35種選擇。剛出來的時候,人人叫好,現在學生們真的可以自由選擇了。


等政策一落地,傻眼了。這種選課制對於學生、老師來說,是個新鮮事物,大家根本不知所措。因為有35種選擇,不可能分成35個班吧?沒這麼多師資,也沒這麼多教室。那走班制?走班也不行啊,學生課間在不同教室之間遊走?如果一個班大家的課程都不一樣,老師也沒法管理,怎麼交作業?怎麼安排考試,答疑?管理是個問題。


很順理成章地,學校自動把35種模式——如果是在6門課中選3門,就是20種模式,自動縮減為幾種模式。普遍的,也就是4種模式,非常常見。

這種做法背離了高考方案設計者的初衷。不過,在我看來,由於師資問題,少開幾種,還是情有可原的,畢竟現在開出了4種,比原先的2種要多了。當然,有些學生會覺得不公平。比如,他擅長的是化學,但本校組合裡沒有他心儀的化學課程,而同城的其他中學,有這個選項。這種,學生肯定心裡極為難受。如果大家都沒有,就像原來的高考文理分班一樣,簡簡單單,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現在是有的有,有的沒有,大家就容易心理不平衡。不患寡,患不均。


但是不平衡也沒有辦法啊,條件就是這樣的條件,學校也不會因為你的鬧騰,再多開一個選項出來,只能在現有條件下挑選一個較好的選擇。


人的生活跟在課堂上解題不一樣,不是在理想條件下,不可能獲得理想解。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的約束條件,都是不理想狀態。我們能做的,大部分時間只能尋求一個妥協的、折衷的解。也許某天,我們能量大了,才可能自己創造條件,突破限制,但那畢竟是少數人,少數事情而已。希望這位學生能想開一些。


不過,我想說的是另一件事。當年高考方案設計者,想的是大家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高考科目,這個前提有兩個。一個是學校有足夠的師資,這已經被驗證為不可能的了。第二個是,這些課程的難易程度相差不大,這也被證明為不可能了


第一種情況,學校少開幾種選項,但還是比原先的文理分班的選項要多一點。


第二種情況,大家按照田忌賽馬的方式來選課,6門課或者7門課的選擇權重差別很大,有些課很容易被集體拋棄,比如物理、化學等。而且,為了高考獲得好成績,還是跟原來一樣,很早就分班,沒有達到多學的目的。原先的文理分班是強制學的課程,這些課程是專家定的,有用是第一原則,而不是好考。自己選擇的話,很容易選擇好考,而不是有用,這其實是削弱整體國民素質的。

還有,原來只有一種選項,文科或者理科,現在有多種選項。為了要好好做選擇,大家必須要把這些課都要學完,才能做出決定,一般是高一下分班,因此高一將會非常非常累,高中大部分的內容將在高一來講完。這非常違反教育規律。


因此,高考選考科目的方案在我看來弊端多多,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


大家覺得呢?


他山石部落


家長說孩子選課開始了,可學校師資不足,只准備了4種固定選項,對學生公平嗎?看來你對選課這件事並沒有深入瞭解一下,下面我給你說一下。

一般來說,在任何一所學校裡,每開一門課,都會配備相應的老師。如果學生多,老師少,就容易形成大班現象。但是對於選課來講,教室是固定的,老師也是固定的,只是學生數量不同而已。請看下圖,學生選課後走班的流程圖。

題主說你孩子的學校只准備了4種固定選項,這絕對是不正常的現象。學校沒有權利把20種選課組合給人為縮減為4種,如果學校真這樣做,恐怕很多家長會向教育局反映這件事,因為這完全是違規操作。選課的組合形式,請看下圖。

由於家長並沒有詳細你孩子學校的情況,我建議你去學校一趟,找孩子的班主任瞭解一下情況。或者找學校的教導主任,或分管副校長都可以。只有你去了解了詳情,才能知道學校到底針對選課和走班是怎樣安排的。

家長還要了解走班教學的特點,目前很多學校走班大致可分為三類:

1、小走班。是在6選3(或7選3)的學科範圍內限制性走班,即採用套餐制,把原來的文理兩種組合改為4-8種組合,犧牲掉一部分學生的選科意願。

2、中走班。是在是在6選3(或7選3)範圍內實現較大程度走班,但很多學校採用“定二選一”“雙向聚焦”“2(等級與合格合併)+1(等級考)”等諸多形式減少排課組合數量,減少排課難度。

3、大走班。是全體學生的全學科走班,語數外分層、選考科目分類、體藝及校本課程分項,這是走班教學的成熟形態。

如果家長清楚這種走班特點,你再看看是否把孩子選課和走班給搞混淆了。


寒石冷月


只有四種固定選擇確實太少了,可以說對很多學生確實不公平,如果對於某一些科目不是很擅長的,那麼按照這四種固定搭配的話,後面的學習確實有一些困難,但題主也說道是因為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暫時也沒有好的辦法能夠解決,除了轉學等其他途徑,學生能做的只有擺正心態罷。

我現在帶的一個學生,也是剛進高一,他給我說的是他們學校就有20多種選擇方式,幾乎針對全部學生都有適合他們自己的選擇,給學生的選擇越多,那麼學生後面給學校的回報就越多,在這樣的基礎上,學校的發展、排名等等肯定也會逐步提升。

若是學校本身基礎、師資力量就比較差的話,只能有這幾種模式也能夠理解了,但對於學生來說,只有四種固定模式,確實不是一個好消息。

我是夭夭,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點個關注哦!詩經夭夭,期待與您一同探討教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