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常勝將軍,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戎馬幾十年,他讓六國聞風喪膽。他為秦攻下七十多座城池,殺敵無數。尤其長平一戰,他坑殺趙軍降卒三十多萬,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下堅實基礎。晚年他與秦相范雎結怨,又因多病不願帶兵出戰,終於觸怒秦王,被秦王賜劍自裁。死前他嘆道:“我固當死,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他就是被稱為“人屠”的武安君——白起。
白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為秦國公族,故又稱公孫起。郿(今陝西眉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號稱“人屠”,為秦昭王征戰六國,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秦楚丹陽、藍田之戰後,楚國國勢走向衰微。伊闕之戰,秦軍大勝,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楚國。秦昭襄王寫信給楚頃襄王,要率領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楚頃襄王只得同秦講和,並娶秦女為婦。以後的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楚頃襄王都與秦昭襄王政治會盟,表示服從於秦。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2年),楚國出現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後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楚頃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於是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聞後決定予以楚國更大的打擊。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
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餘萬人,向西雖奪回了被秦佔去的江旁15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
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國國君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國憤怒必攻趙國。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與平陽君趙豹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史載,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佈,互相連接。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佔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
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戰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瘀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只是執行了趙王的旨意,換將是趙王主動和無奈的選擇,是趙王冒險尋求戰略大決戰的想法的體現。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佔,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佔百裡石長城防線,反應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過早滅亡。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國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是戰國中的傳奇人物,有著戰神、殺神等美譽。他一生領兵打仗無數,以秦國一國之兵力征戰於六國之間,在期間殲滅了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佔了六國的大小城池七十餘座。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也是戰國時最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三十餘載使他的聲名大盛,六國的軍隊對他是聞風喪膽。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所有的國家都不敢與秦戰,後面加了一個註釋,就是因為秦人有此將軍!這就是他在戰國時所擁有的威名,畢竟像這種可以使敵軍心中無法升起一絲的戰意的將領,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平定六國而統一天下的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
白起為秦國居功至偉卻落得自殺收場的慘淡結局,許多人都對這位軍事天才的死感到惋惜。秦末起義將領陳餘評價白起: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西漢大臣谷永感嘆白起之死: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唐太宗所作《金鏡述》中感嘆白起之死: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毛澤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閱讀更多 小時大彬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