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今年下半年,日韓兩國爆發了激烈的貿易戰。八月初,日本宣佈將韓國移出貿易白名單。就在一週後,韓國以牙還牙,把日本移出了貿易白名單。這場經濟摩擦吸引了不少吃瓜群眾的圍觀。

日本與韓國是一對有名的冤家,這不僅是由於歷史上的恩怨。作為同時於戰後崛起的發達國家,兩國經常在同一賽道上展開競爭,難免在多個領域狹路相逢。

就拿足球來說吧,韓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是亞洲第一,日本人不是他們的對手。而日本呢?他們早就把自己列入“世界強隊”,從沒把韓國隊放眼裡。實際上,兩隊的實力旗鼓相當,短時間內難分高下。

以上只是日韓兩國競爭的一個縮影。如果你熟悉商業史,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崛起的日本公司背後,總會出現一家韓國企業追趕的身影。

在這場漫長的拉鋸戰中,湧現了兩位世界級的選手。他們分別是韓國的三星,與日本的索尼。三星成立於1938年,索尼誕生於1946年,他們是日韓兩國在電子產業最傑出的代表。

三星曾把索尼視為自己的老師,但進入新世紀後,這位曾經的學生卻打敗了老師,成為韓國乃至亞洲企業的翹楚。作為電子領域的後起之秀,三星是如何在這個殘酷的市場取得逆襲的?本文將嘗試揭曉答案。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1/7 索尼誕生

今天的人們提起索尼,首先會想到兩位天才的創始人。他們一個叫井深大,一個叫盛田昭夫。

當然,作為中國人,你可能對後者更加熟悉,因為盛田昭夫經常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是索尼的形象代言人。1999年去世的他,被中國人譽為日本的“經營四聖”之一。(其餘三個分別是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宗一郎)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盛田昭夫

井深大與盛田昭夫,前者是技術天才,後者是經營天才,索尼能一飛沖天,兩人功不可沒。

索尼最初的名字叫“東京通信工業社”,由井深大所創建。剛開始時,公司僅有20名員工,在一家百貨商店的底樓辦公。

盛田昭夫曾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擔任過海軍軍官,自己也搞過不少小發明。在與井深大接觸之後,他發現了自己一生的知己。兩人隨即成為搭檔,很快就找到了公司業務的核心——修理並製造收音機。1950年,他們做出了日本的第一臺錄音機。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索尼的兩位創始人:盛田昭夫與井深大

1952年,索尼的命運徹底改變。就在那一年,井深大去美國出差,意外得知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將要賣掉晶體管技術的消息。井深大突然意識到,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晶體管技術是美國人的發明,在大規模應用之前,人們使用的錄音機和電視機都是真空管的,真空管的缺點是體積大,而晶體管卻能有效克服這個問題,而且能做大小體積大容量,代表了電子產業發展的未來。

兩人當機立斷,花2.5萬美金從AT&T買下了晶體管的技術專利。沒錯,索尼之後的崛起,就是從這個舶來品開始的。

1955年,日本的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橫空出世,當年就獲得了高達10萬臺的訂單。之後,公司不斷提升產品的音質,並將體積縮小,把價格降低到初代機的四分之一。只用六七年時間,索尼收音機已經全面超越了美國同行。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日本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

1958年,盛田昭夫將“東京通信工業社”正式更名為“索尼”,這個名字沒有半點日本色彩,聽起來就像一家西方企業。

此時的索尼,已經確立了兩大戰略目標,首先是“小型化”,即索尼的產品必須輕便小巧,性能優越,而且價格便宜。其次是國際化,索尼從一開始就瞄準國際市場,這既是為了避開與國內巨頭的正面交鋒,同時也能擴大索尼的國際影響力,在更廣闊的市場開闢新陣地。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不得不說,盛田昭夫和井深大都是具有深謀遠慮的企業家,索尼後來的發展,也的確沒有辜負兩人的期望。

六十年代以後,索尼又相繼開發出了著名的特麗瓏彩電,以及風靡全球的隨身聽(Walkman)。尤其是隨身聽,更是得到了喬布斯的青睞。這位日後的蘋果公司掌門人,年輕時將盛田昭夫奉為偶像,他把索尼的隨身聽拆開來仔細研究,據說正是這臺小小的機器給喬布斯啟發,於是才有了後來的iphone。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八十年代,索尼風頭正健,相繼在個人電腦、錄像機、顯示器、迷你唱片、3.5英寸磁盤等領域瘋狂擴張,還於八十年代末進軍電影產業,並收購了美國八大電影公司之一——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2/7 三星成長史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三星正式將索尼作為學習的榜樣。當時的索尼對三星而言,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三星的創始人名叫李秉喆,1938年,他成立了三星集團的前身——三星商會。與索尼不同的是,早期的三星與科技毫不沾邊。五十年代以前,三星作為一家農產品貿易公司,向中國進口乾魚和蔬菜。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李秉喆

三星的第一次崛起是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由於國內物資短缺,三星決定正式向製造業轉型。50年代,李秉喆相繼創立了“第一製糖工業株式會社”,以及“第一毛紡工業株式會社”。依然和科技沒什麼關係。

然而,紮根製造業為三星積累了雄厚的資本,為之後向電子產業的轉型打下了基礎。六十年代末,三星已經成為了韓國最大的企業,先後涉足造船、航空、保險等行業。

此時的三星儘管家大業大,卻沒有最核心的優勢領域,僅僅依靠規模,是無法取得長久的發展的。更何況,作為韓國企業的代表,三星想成為一家世界級的公司。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投身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

最早看清這個方向的,是李秉哲的三兒子——李健熙。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李健熙

李健熙1942年出生,是三星的第二代掌門人。年輕時代的李健熙沉默寡言,喜歡拆裝各種電子產品,從此與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少年時期開始,李健熙就被父親送往日本留學,在異國他鄉的他,由於語言文化不通,性格變得愈發孤僻。上小學的時候,他每天只能靠看電影解悶,幾年內竟看了1300多部電影。

1965年,李健熙從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畢業,之後赴美留學,歸國後擔任韓國《中央日報》和東洋廣播公司的理事。

在李秉哲的幾個兒子中,大兒子李孟熙有幹勁,但也很容易衝動,這種人可以成為優秀的下屬,卻不是個好領導。次子李昌熙溫文爾雅,有學者風範,但這樣的性格同樣不適合做領袖。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李秉喆家族圖譜


唯有李健熙,年紀輕輕卻有著老成的一面,他經常閉門不出,喜歡長時間的思考。在《中央日報》任職期間,李健熙每天都在接觸各類新聞,尤其是科技領域的最新消息。正是這段經歷,使李健熙發現了三星未來的主攻方向,那就是半導體。

半導體對於電子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今天很多電子產品最基礎、最核心的元部件。我們使用的個人電腦、移動電話,以及汽車、飛機等大型機器,都離不開半導體。毫不誇張地說,半導體就是電子產業的“糧食”。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雖然三星早在1969年就成立了三星電子,但是第一代領導人李秉喆對半導體沒有足夠的重視。他曾問身邊的人,半導體究竟有何用,竟沒有人回答得出。

但李健熙很清楚,半導體行業就是三星的未來。當他於1974年收購韓國半導體公司50%股份之前,並沒有獲得父親的支持。然而,正是他當初的力排眾議,決定了三星後來的命運。

2/7 兩場硬仗

儘管三星把索尼作為學習榜樣兼競爭對手,但在兩者正式交手之前,三星已經與日本企業打了兩場硬仗,且每一仗都是逆襲之戰。

當時的三星,雖然在技術上落後於索尼,但作為追趕者,三星卻有著更豐富的作戰經驗,以及更頑強的戰鬥意志。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決定了兩家企業最終的勝負。

三星和日本企業的第一場戰役,發生在半導體領域。

在個人電腦領域,有兩類半導體佔據主導位置,一類是被稱作DRAM的儲存半導體,主要用於儲存數據。另一類可以進行計算的半導體,即我們熟悉的CPU,英特爾公司就以生產CPU見長。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在半導體儲存器,即DRAM領域趕超美國,成為了全球霸主。日本企業得以勝出,靠的依然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小型化。日本製造的軟盤體積小、容量大,很快就以超高的性價比戰勝了美國公司。

當時稱霸DRAM市場的是東芝公司,三星的產量不到東芝的30%。但也正是前期取得的成功,使東芝陷入了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中。在之後的歲月裡,東芝公司把大量資本投入當時被認為更高端的4M DRAM市場,從而拋棄了技術相對落後的1M DRAM產品。但事實證明,東芝押錯了寶。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昂貴的4M DRAM沒了市場,這對於三星可謂天賜良機。由於先前一直專注於1M DRAM,三星得以從低端市場切入,以價美物廉的產品席捲市場,並最終取得了半導體戰爭的勝利。此後,日本的半導體廠商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

三星和日本企業的第二次交手,是在液晶顯示器領域。九十年代中期,另一家日本企業夏普是這個領域的王者。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從70年代起,日本就開始大規模生產液晶顯示器。而三星比日本企業晚了整整二十年。早些時候,三星的液晶顯示技術還是從日本富士引進的。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到了1997年,三星就擊敗夏普,成為了全球液晶顯示器市場的銷量冠軍。

三星之所以能戰勝夏普,並不是因為在技術上比後者更先進。實際上,直到21世紀初,夏普仍舊在液晶顯示技術上遙遙領先。

但夏普和眾多日本企業一樣,因為過分迷信技術,從而忽視了市場佔有率,他們高估了市場對高端液晶產品的預期,將自認為的低端市場拋在一旁,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另外,對競爭對手的輕視,也是夏普敗於三星的重要原因。夏普從來不把這位後來者放在眼裡。在他看來,依託先進技術取得行業領先,永遠是企業的王道。說到底,這和東芝的失敗如出一轍。

在戰勝了東芝和夏普之後,三星終於迎來了他最強的對手——索尼。

4/6 正式交戰

正式的戰役即將打響,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看看索尼在哪些領域享有優勢?

鑑於太平洋戰爭的慘敗,日本深知電子技術的重要性。正所謂知恥而後勇,在戰後的日本企業中,以松下、東芝、索尼為代表的科技企業一路攻城略地,開疆擴土,獨領風騷幾十年。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日本人的取勝之道是拿來主義。先將美國的先進技術學到手,然後再大幅度改進,力求做出質優價廉的精品,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成為技術領域的領頭羊。

進入九十年代,索尼是國際電子科技市場一顆耀眼的明星。在個人電腦、電腦顯示器,激光唱片、多功能光盤,家庭電視遊戲機等領域高奏凱歌。另外,索尼還涉足IT產業,當時索尼的戰略是“軟硬通吃”,即在賣硬件的同時,也要賣軟件。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但此時已臨近21世紀,整個電子產業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數字技術正逐漸取代模擬技術,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

數字技術的特點,是高度的標準化和模塊化。在這個全新的體系內,產品在品質上的差異性消失了。

這就徹底改變了行業的遊戲規則,在過去,掌握獨門技術的企業往往能笑到最後,而日本企業正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就拿索尼來說,他曾經憑藉“單槍三束”技術造出了畫質極佳的特麗瓏顯像管,消費者也願意為之買單。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索尼六十年代的特麗瓏彩電

可到了數字時代,技術變成通用的了,模塊化將產品拆解開來,交由不同的廠商負責。這就意味著,數字時代的競爭,從原先的技術競爭,變成了如今的成本與供應鏈競爭。誰能把東西賣得便宜,誰更有勝算。

我們以個人電腦為例,電腦的軟硬件分別由多家廠商提供。比如,CPU出自英特爾、操作系統來自微軟、硬盤出自希捷,一套機器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供應鏈。從PC時代到如今的智能手機,都是按照這個路徑發展的。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液晶顯示器也一樣,就技術而言,各品牌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液晶顯示器也是由多個生產商、配件商所提供的模塊組成的。這使得日本廠商原先建立在顯像管上的技術優勢,被徹底削弱了。

然而,索尼雖然看到了這一趨勢,卻仍舊捨不得丟掉自己賴以為生的技術優勢,這就導致了他在轉型道路上始終比對手慢半拍,最後將王者的寶座拱手相讓。

5/7 決出勝負

實際上,日本企業在通信和計算機領域的頹勢,足以說明他們難以適應數字時代的競爭。

日本企業主要依靠尖端技術打天下,這繼承了他們百年來的“工匠精神”。然而,當數字化使技術變得通用以後,由於遊戲規則的改變,日本企業就得一改依靠先進技術賺取高利潤的策略,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提高與其他廠商的兼容性,甚至不惜血本砸錢布局供應鏈,這是習慣了精耕細作的日本人難以適應的。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所以,在進入21世紀後,日本人無論在PC還是手機領域,都不再是韓國和中國的對手,一旦後者在供應鏈環節展現出孤注一擲的魄力,基本上就沒有日本人什麼事兒了。

但三星卻不同,他比日本人更生猛,更豁得出去,他的求勝慾望太強烈了。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三星開始瘋狂地投資建廠,甚至不惜冒著虧本和質量風險,也要從價格上徹底壓制競爭對手。在過去,韓國人正是用類似的打法,幹掉了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器領域的日本對手。如今,則輪到索尼成為下一個了。

2000年,三星的彩電產量已突破一億臺,2001年,三星手機產量突破5000萬臺。2002年,三星的市值正式超過索尼。七年後的2009年,三星在電子領域的收入已經超過索尼、日立、松下、東芝、夏普等9家日本企業的總和。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短短六七年時間,索尼就從三星作為敬重的強敵,淪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競爭者。

面對三星的圍追堵截,索尼是如何應對的呢?繼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之後,索尼於九十年代初進入了大賀典雄時代。大賀典雄學音樂出身,他把索尼產品的設計美感提升了一個檔次。另外,大賀典雄還創立了索尼唱片公司,給企業帶來了極為豐厚的利潤。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大賀典雄

但隨著大賀典雄的離任,索尼也開始走下鋪路。他把在電子領域的反應遲鈍,歸咎於自身的裙帶關係和日本式管理。

大賀典雄的繼任者叫做出井伸之,他決定將美式的管理引進企業。於是,他重組了董事會,引入外部董事。還對企業內部進行績效考核,甚至不惜打破日本企業終身僱傭制的慣例,開始大幅度的裁員。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出井伸之

然而,出井伸之的努力並未見效。2005年,索尼乾脆請來美國人霍華德·斯金格擔任領導人。這位外來和尚同樣沒能挽救索尼。雖然索尼於2005年推出了BARVIA液晶電視,但核心技術已不再是自己的,而是來自他曾經的學生——韓國三星。

6/7 三星的變與不變

索尼的沒落已經難以避免。在二十世紀初的那幾年,索尼一直在嘗試變革。對曾經引以為豪的日式管理和匠心精神,索尼也做過深刻的反思,並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美國化”,包括進行股權改革,績效考核,裁員並重組等等,不可謂不積極。

但事實證明,企業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它的基因,在任何時候,改變基因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既然改變基因很難,最現實的辦法,就是對其合理利用,使之轉化成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三星恰恰就做到了這一點。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三星是一個家族企業,這是韓國企業的傳統。和西方企業不同的是,三星公司內部採取交叉持股的方式,集團與子公司,以及和各子公司之間,組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利益網絡,從而大大提高了家族成員對企業的控制力。

三星集團內部等級森嚴,是個名副其實的官僚組織。你肯定覺得奇怪,這樣的組織該怎樣確保效率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依靠領導人的能力以及下屬的執行力。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從某種程度上說,三星集團有點像箇中央集權的王朝。皇帝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命運。

無論是創始人李秉喆,還是繼任者李健熙,他們都是擁有戰略眼光的優秀企業家,他們是企業的絕對核心,但與此同時,三星還設置了一個智囊團,他們在為領導人出謀劃策的同時,還從各處蒐集情報,並制定公司的長遠規劃。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另一個機構是所謂的總裁團,在領導人和智囊團做出決策之後,總裁團負責具體的執行。總裁團人數眾多,但是對決策的有效實行發揮著關鍵作用。

正是這種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讓三星在過去幾十年突飛猛進。高度集權化,確保了三星組織決策的高效。但在我看來,真正促使三星發展壯大,並不斷趕上科技發展週期的,依然是他家族企業的基因。

家族掌門人把企業當成自己的生命。正因為如此,從李秉喆到李健熙,他們才會不惜血本,以近乎豪賭的方式進軍科技的前沿領域,因為他們知道,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按部就班,或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能是被時代給吞噬。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時刻保持警醒,一定要把家族的事業傳承下去。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但他們的對手卻不同,很多日本企業,自創始人卸任便進入了所謂“職業經理人時期”。以索尼為例,盛田昭夫之後,執掌索尼的都是職業經理人,他們雖然能力不俗,可企業對於他們,僅僅是一個工作的地方。即便是失敗了,他們依然有退路。

另外,這些日本企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內部已經形成了各種各樣利益集團,在職業經理人體制下,除非外部力量的介入,否則很難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各部門為了自己的利益會抗拒變革,從而削弱CEO們的決策效率。

7/7 總結

三星在上世紀末相繼戰勝了東芝、夏普和索尼這些日本企業。自此,曾經奮力追趕的對手們,如今都被他遠遠地甩在了後面。之後,三星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另一片戰場——手機。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在手機市場上,日本廠商只是是個邊緣角色。早在智能手機問世以前,三星的市場份額已經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第一的諾基亞與第二位的摩托羅拉。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日本廠商基本上已經退出了競爭。2010年,三星發佈了首臺智能手機。九年後的今天,三星智能手機的銷量持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擁有全球市場20.4%的份額。

如今的三星,仍舊把半導體、顯示器和手機作為自己的核心業務。而他今天的格局,其實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奠定。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二戰結束之後,韓國的工業基礎薄弱,作為民族企業的三星,之所以能戰勝日本強敵,有著諸多原因。趕上了全球化的列車,善於把握機遇,還有領導人的深謀遠慮,固然很重要。但三星能在逆境之下突出重圍,還是由企業的基因決定的。

企業間的競爭,其實歸根結底是基因的競爭。企業能否趕上時代的發展,基因是最重要的限制條件。

索尼從骨子裡仍是一家技術公司,儘管他後來的幾位領導者未必是技術出身,但他自始至終沒能擺脫技術至上的束縛。這一方面源於日本的匠人傳統,另一方面又和終身僱傭制有關。技術驅動使索尼致力於做出精品,但也很容易一條道走到黑,一旦遊戲規則改變,索尼就喪失了主動權。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與索尼不同的是,三星是一家運營驅動的公司。李秉喆和李健熙父子都長於經營,三星所涉足的領域也非常廣。如果單從體量和業務範圍來看,索尼和三星其實不是一個級別的競爭對手,儘管索尼在電影行業有自己的領地,但即便把它給加進來,仍舊遠遠不如三星。

一般的企業,很難像三星那樣橫跨如此眾多的行業,如果非要找一家和他類似的企業,美國的通用電氣(GE)可算作其中之一。多元化經營使三星保持了強大的靈活性,也為三星在科技產業中的豪賭提供了雄厚的資金。然而,家族化的治理方式,使得三星在具備靈活性之餘,又有著東方企業的穩定結構,從而獲得較強的彈性與抗風險能力。

三星大戰索尼:日韓電子巨頭的基因之爭

運營驅動與家族化基因,使三星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始終保持著超大的眼界與格局,實現了從農業到製造業,並最終向科技產業的轉型。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模式會永遠成功下去,隨著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時代的帶來,三星能否繼續保持優勢,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在變幻莫測的科技行業,無論多麼偉大的王朝,最終也可能被時代給拋棄。因為,基因決定了他們的生命週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