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營造法原》:“凡門頭上施數重磚砌之枋, 或加牌科等裝飾, 上覆屋面者, 稱門樓或牆門。”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衛星地圖中烏門樓大概方位(圖源天地圖)

門是人民進出房屋或院落必由之處,是建築的臉面,就如筆者在《行行寨內》一文中所敘的頂門樓(虎門)、下門樓(龍門)了,鄉中亦有一與門有關的奇特地名——烏門樓。是白塔鎮上往桐坑鄉里入口處附近民居聚落點,也算是桐坑門面處了。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民居

族中盛傳烏門樓是我桐坑林氏始創祖迪惠公在鄉中的首居地,與門樓有關,故小編特查閱古建築叢書,只見宋代《營造法式》有“烏頭門”條目,說是遠古人類群居處寨門,立兩木,上加橫樑,門柱超出橫樑處塗成黑色,稱為烏頭,所以這門樣式稱烏頭門。宋史言“六品以上許做烏頭門”,明清逐漸少見了。難道是諧音?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宋人李誡《營造法式》烏頭門樣式

/////////

回鄉時,小編特走訪烏門樓。據多位老叔老嬸指點,這裡原是歐姓聚居處,地名“歐門樓”,而烏門樓原是真實存在的門樓。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一角——井

後來門樓因歲月風雨於近年倒塌,留下石門斗,經日曬雨打,顏色變黑,所以路過人們多稱這裡是烏門樓,於是“烏門樓”取代“歐門樓”逐漸成為地名。近兩年那石門斗也被人掘走修厝去了。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老寨一角

(感謝烏門樓旭丹老叔肯定確為老寨)

資料文獻缺乏,僅存的石門斗也不知所蹤,無奈小編只能在老叔指點下參觀殘餘老厝,目之所見,唯殘破老屋數間,還有今人用水泥新砌的門樓。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內老厝

烏門樓寨圍建於半坡上,似常見祠堂建築群組,中間主座,四周房屋合抱,佈局對稱.

今日僅存老厝數間,多為塗角厝(用貝灰、河沙、生土做原料,在夾板中填入、夯實,可防風火的版築法制牆),已是危房,周圍有數座新屋,據說老寨佔地一千平方米,而烏門樓則是這建築群組的門樓。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一角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根據近年蒐集到的文獻資料及口頭傳說,且整理引出,以作談資,不足之處還請諸位鄉里指正,以備增補。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雍正《揭陽縣誌》中的“霖田都圖”

桐坑林氏始祖迪惠公,明初人,為入潮始祖宋末進士華山公(諱則祖)玄孫,自公祖靖山公與弟梅岸公(霖磐蛟龍祖,為郡賓)由潮州仙庭移創揭陽,本派遂於揭邑發展。

迪惠公少倜儻有大志,成家後與陳氏祖媽共往黃洞嶺(今饒平地)創業,因山深地僻,人跡罕至,恐無發展之日,遂往門口嶺(今龍尾地)定居。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古人關於梧桐引鳳之說

(圖為四庫朱子《詩經集傳》大雅一章)

陳氏祖媽聰慧賢淑,欲擇良地,常觀察附近山形水勢。一日因事外出,途經歐門樓,想捧溪水解渴,發覺此地水捧於手,較門口嶺居所處稍重,味甘清冽,周圍梧桐聳立。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古人關於梧桐引鳳之說

(圖為《郭注莊子》秋水篇)

所謂“桐實嘉木鳳凰所棲”,且梧桐“春冬落葉以舒負暄融和之樂;夏秋交蔭以蔽炎爍蒸烈之威”,迪惠公嫲覺是旺家福地,遂遷家此地定居。以梧桐遍地,附近山坑亦稱“桐籽坷”,故取名“桐坑”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傳至第五世桐坡公,為人慷慨有義,與子靖峰、碧峰、碧塘承先祖隱讀傳統,若陶淵明之“既耕亦己種,時還讀我書”,與王象《言志》詩“西塾課兒孫,東皋藝黍稷”不謀而合。有孫振明、振達、振拔。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古人田家樂(《便民圖纂》)

振拔公,諱大年,豐偉磊落,勇而有力,研韜略,習弓馬,慕始祖宋進士則祖公為民之心,憤然有報國之志。其時天下漸疲,武備鬆弛,公以究極武略、精通武藝,操行端謹、身家無礙得赴天啟武舉。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雍正《揭陽縣誌》中關於振拔公科名記載

試騎射、步射(初場)、策、論(二場)、力等,中式,得為其時揭陽籍武舉四人之一,俗稱鄉進士,武舉人。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鰲頭”武舉石(圖源科舉博物館)

“揭榜之日,都司多備鼓樂、彩旗於本院,門首迎榜,至都司前張掛,中式生看榜畢,各具本等衣冠......府衛官用花紅、馬匹、鼓樂,迎各生先至文廟...各謁見畢,赴都司張宴禮待...宴畢,仍用鼓樂送歸本家或各寓處...”

送重八錢的銀花二支,紅紗一匹,“武舉中式回籍,行令各該官司,以禮迎待,仍照文舉,掛立捷報牌匾”。“其曾經會試者,俱照儒學生員事例,一體優免本身雜泛差役”可謂備極恩榮。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公兄振明生翔扶、程扶,長翔扶,字載鸞,人才俊秀,容貌整齊,學於諸父,得入潮始祖進士公讀書法,通《論語》、《孟子》諸書,以俊秀子弟,經縣、府、道試,考四書、論策等,得為邑庠生,即俗稱的秀才。可優免糧二石、丁二人徭役,有錢糧補貼不等。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潮州市志》對明清府學縣學記載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振拔、翔扶二公,一以武舉,一以文學入泮,克承祖武,或復唐宋家風。故族人共謀治府寨,以全民人,以傳後輩,特請當時著名風水師“蝨母仙”擇地建局。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蝨母仙”為元末陳友諒軍師,後隱逸,擅堪輿之術,瀟灑不拘小節,後遊潮汕,多奇事,人稱其為仙師。仙師擇歐門樓某地建寨架樓,可得周邊地理之利。

公等從之鳩工集資,架樑砌牆,然而門樓架樑次日,卻掛一人頭,仙師本意為“出人頭地”,但不可提前洩密,而族人認為有血光之災不降,不願繼續動工,所以錯過吉時,又有個別族人不識仙師法力,見其穿著,有迴避之意,故開罪仙師。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元埔圓樓

恰逢邱氏族人由饒平遷附近元埔創業立寨,也請仙師擇地,仙師便將地理道破,為其設圓樓寨。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圓樓門上獸首

門頂懸獅形虎面獸首(與桐坑老寨門上相似),口含利劍(今為寶珠),右上角有“太極八卦圖”,以避地理之煞。圓樓今尚存。

門聯“圓月千家照,樓臺萬里春”。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桐坑老寨龍門

桐坑林氏族人知地理已破,遂不再動工建設寨圍,振明公次子程扶公(諱載鵬)與劉氏祖媽則搬至大寨內立業。(參見前文《行行寨內》)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衛星地圖可見圓樓與烏門樓地理位置

(圖源天地圖)

不久正逢鼎革,四方之亂生,兵事大舉,也無心謀治,未完工的門樓石門斗,經常年日曬雨淋,變成黑色,久而久之,人們稱此地“烏門樓”,而歐門樓之名便湮滅了。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仁和裡”

烏門樓寨圍後面是民國時期,翔扶公後人為紀念公籌資建設的翔扶公祠。近年有重修,公祠由主座及周圍平房組成。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拱辰”門

有龍虎門,

上書紅底藍字

“仁和裡”、

“拱辰”,

掛“林”、“九牧世家”燈籠。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翔扶公祠

主座為“四點金”,

外牆刻名人詩文手跡。

門楣為“翔扶公祠”金色字,

左右掛“林”、

“九牧世家”燈籠。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附近有紀淑公廳,所掛燈籠內容與翔扶公祠同。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今日鄉里住戶多外出經營,

只留少部分老幼在鄉寨居住,

而桐坑烏門樓這個傳說,

知道的有多少呢?

文筆不足,眼界有限,

還望鄉中賢達惠賜雅教,不勝感激。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烏門樓 │桐坑林氏始居地探源

圖片/林萍

文字/林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