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個家族中,庶子擔任官職比嫡長子要高,那家族事務該怎麼排位?原因是什麼?

前是因後是果


庶子官爵大於嫡子,家族地位依然不會改變,依然是小宗,但庶子相當於另開一宗,沒必要湊大宗熱鬧。


長島男爵


中國古代的嫡庶之別隻相對出身而言,即生母的地位是妻還是妾,與嫡子、庶子所擔任的官職無關。庶出的兒子即便官居大學士,而嫡出的兒子哪怕在家務農,嫡出永遠都是嫡出、庶出永遠都是庶出,無法改變!在家裡,嫡子、尤其是嫡長子依然是合法繼承人,庶出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官再大也不行!



舉個例子,如果父親有世襲一等公爵位,庶出的兒子憑藉自身努力成為了大學士,而嫡子卻是個不學無術的人,整日裡花天酒地。可是,一旦父親過世,承襲一等公爵位的依然是那個不學無術的嫡子,庶出的兒子即便官居大學士也沒有資格襲爵。大學士是官職、不是爵位,不能承襲,庶出的兒子退休後,他的兒子如果沒有走父蔭或者科舉途徑出仕,就什麼也不是,白丁一個!而那位不學無術的嫡子卻有一個兒子可以繼續承襲一等公的爵位,仍然屬於貴族,這就是嫡庶之別!



那麼,到底誰說了算呢?如庶出的兒子在外面官居宰輔,他可以管外面的一切,甚至左右那位嫡子的仕途。但是,回到家中,他做不了任何主,做主的只能是繼承了家產的嫡子!以袁世凱為例,他是其父袁保中庶出的兒子,雖然後來官居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但是,在其生母去世之後,袁世凱想要將生母與生父合葬時,其嫡出的哥哥袁世敦卻表示了激烈的反對,堅決不同意庶母與父親合葬!最終,袁世凱也不得不妥協,另尋墳地葬母,終究沒能將生母與生父合葬。袁世敦只是一介革員,袁世凱彼時卻位列封疆,但是,面對嫡庶之別,袁世凱乾著急也沒轍!嫡出的哥哥不同意,就是不行。



至於原因嘛,中國古代為了維護正妻的地位,對於嫡庶之別是有著明確法律規定的。《大清律•戶律•婚姻》:“凡以妻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為妻者,杖九十,並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妻生的嫡子才有繼承權,妾生的庶子沒有!即便是皇家也是如此,清朝爵位承襲和考封時雖然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是,通常襲爵者還是嫡出優先。而且考封爵位時,嫡福晉、側福晉和妾所生的兒子基準爵位之間是相差了好幾個等級的。以親王為例,一位嫡子襲親王,其他參加考封的兒子,基準爵位嫡福晉所生者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側福晉所生者為二等鎮國將軍、妾所生者為三等輔國將軍。有了法律和宗法制度的保障,袁世凱即便位極人臣,也不便公然違反,這就是袁世敦的底氣所在。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說一個歷史人物,袁世凱知道吧?

袁世凱是他父親袁保中的第四個兒子,其母為小妾劉氏。在古代,天地君親師,人倫綱常可是最重要的。嫡長子如無特殊情況,一般是繼承家庭的大部分財產的,其中也包括政治財產。按照這個發展軌跡,很難說袁世凱是不是以後能得到出頭機會。

但袁世凱從小過繼給了沒有子嗣的叔父袁保慶,這樣一來他的身份就從原來的庶子轉變成袁保慶的嫡子了,所以他他才後來有了袁保慶的金蘭兄弟,淮軍將領吳長慶的提攜,再後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我也不多說了。

有點扯遠了。後來袁世凱官至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其母劉氏去世,袁世凱想要把她葬在袁家祖墳,袁世凱二哥袁世敦,就是袁家嫡長子,也是袁家宗族話事人,他不點頭同意,袁世凱也沒轍。


九曲河橋


這一點其實並不絕對,主要看庶子的官職到底比嫡長子大多少,庶子和嫡長子都是什麼樣的人,在家族中威望如何?以及事務的性質決定的。


以清朝皇家為例,清朝只有一位皇帝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就是道光皇帝。其他的皇帝大都是庶子出身,比如說雍正皇帝,他的母親烏雅氏在生下雍正皇帝時身份低微,以至於都沒有資格親自扶養雍正帝。雍正繼位之後,康熙的嫡長子胤礽還活著,但是胤礽肯定是沒有資格和雍正搶話語權的。

庶子比嫡長子混的好,不僅會為自己贏的在家族內的話語權,也會大大提高生母的地位。

比如在雍正時期還有一位大臣叫尹繼善,十分受雍正器重。他的父親是當時的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尹泰,但尹繼善是庶出,也就是尹泰與小妾所生的孩子。按理來說尹繼善已經是朝廷命官,那麼他的母親在家中的地位也應該會有所提高。但是由於尹繼善的父親尹泰是一個十分古板刻薄的人,尹泰並沒有改變尹繼善生母在家中的地位,尹繼善的生母依舊伺候著老爺太太。


後來尹繼善從兩江總督調到雲貴總督,臨行前去拜謝雍正。雍正無意間問了一句:“你的母親受過誥封嗎?”結果尹繼善非常尷尬,因為他有兩個母親,一個自然是他的生母,另一個就是他父親的正妻,他父親的正妻自然是有誥命的,可他的生母沒有。雍正問明原因後,表示要加封尹繼善的生母。

尹繼善自然十分歡喜,回到家後迫不及待把消息告訴了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尹泰卻勃然大怒,因為他認為這不合禮法,於是打了尹繼善一頓,還罰尹繼善的母親跪了一夜。後來這個消息傳到了雍正的耳朵裡,雍正很生氣,因為雍正也不是嫡子,尹泰這樣做不也是在打雍正的臉嗎?於是雍正當即下令,封尹繼善的母親為一品誥命夫人,這個一品誥命夫人的階級比尹泰地位還要高,尹泰對其也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但是,小編要說的是,也不能看輕庶出,嫡出對一個人家庭地位的影響。宗法制度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那是根深蒂固的,特別是在家庭祭祀權上,嫡長子的優勢和權威是很難動搖的。

比如說,1901年身為太子少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的袁世凱生母病逝,次年袁世凱扶母親靈柩想要葬進袁家祖墳,此時的袁世凱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海內知名了,但是袁世凱的兄長袁世敦,以袁世凱的母親是小妾為名,拒絕讓袁世凱生母進入祖墳與袁世凱父親合葬。袁世凱苦苦哀求,甚至於有傳說袁世凱給兄長袁世敦下跪,袁世敦不為所動,最終袁世凱的母親只能另選址安葬。



只是袁世敦雖然耍了一把威風,但是自此之後兄弟反目,袁世凱終身不回項城老家,袁世敦一族自然也難以享受到日漸發達的袁世凱的照顧,對於家族來說,實際上是一分為二了。


醉美木瀆


按照周公旦制定的宗法傳統,宗族繼承以“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原則,嫡庶分明,嫡系子孫地位遠高於庶出子孫,這一劃分在宗族事務方面不會改變。即使是庶出的子孫在仕途方面官職遠高於嫡系子孫,但在宗族事務上,由於嫡系子孫是宗族族長,有權按照祖制處理宗族事務,庶出子孫不會因為官職級別高在宗族事務上凌駕於嫡出或是族長之上。

最典型的例子是袁世凱與其嫡兄袁世敦關於袁世凱生母安葬問題的爭執。袁世凱是河南周口市項城人,父親袁保中有9個子女,除了袁世敦以外,都是庶出,袁世凱是父親姨太太劉氏所出。後來袁世凱被過繼給叔叔袁保慶。作為嫡長兄,袁世敦仕途不順,在義和團運動時期,袁世凱任山東巡撫,袁世敦在袁世凱旗下任職,後因鎮壓義和團不利,被免職,而袁世凱一路官運亨通,官至直隸總督。1901年,袁世凱生母去世,袁世凱請假回老家葬母。在關於袁世凱生母葬母禮儀和墓地問題,與嫡長兄袁世敦發生爭執。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希望生母能葬入祖墳,但嫡出的兄長袁世敦堅決不同意,認為劉氏不是正房,按照家族規矩,不準從正門出殯,靈柩也不能埋入祖墳。袁世凱兄弟由此反目成仇,袁世凱另外買了一塊地葬母,從此再也不踏入老家項城半步。由此看來,儘管袁世凱官至封疆大吏中權勢最大的直隸總督,而嫡兄袁世敦不過是免職官員,但因為袁世敦是宗族族長,堅持按宗族規矩辦事,袁世凱也無可奈何,最多以永不踏入老家半步來發洩不滿。


滄海拾遺錄


如果嚴格從宗法制度上來說,嫡長子就是嫡長子,在宗法觀念上嫡子的地位永遠比庶子高。即使嫡子沒有任何官職,但是他仍然在宗法上據有極高的地位,是宗法意義上的大宗,這是先天的優勢。所以,無論庶子有沒有官職以及官職高低,都不影響嫡長子的地位,在祭祀等方面,嫡子的地位永遠優於庶子。

而且,有些宗族嫡長子為宗子,負責包括祭祀等在內的宗族事務,而其餘諸子則向外發展,在外為官,嫡子與餘子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宗族發展。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宗族嫡庶相爭的情況。

另外,嫡庶關係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界限清晰,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嫡庶之別普遍表現在爵位的繼承上,在其他方面很多宗族嫡庶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財產是諸子均分,宗族事物的管理由族長、房長等負責,而族長、房長不一定都是嫡支。


楚邾


古代一個家族中,庶子擔任官職比嫡長子要高,那家族事務該怎麼排位?原因是什麼?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有權有勢的大家族中的男子,通常都喜歡娶很多的妾侍回家。他們覺得,這樣做就可以讓家族開枝散葉,有更多的後代延續。古時候,妻妾之間的地位差距很大。妻子是家裡面的女主人,是家中的主母。妾室說白了,還是算家裡面的奴婢。由於母親身份上的等級差距,導致她們生下的孩子,身份上也會有很大的等級差距。由妻子生下的孩子稱之為嫡子,妾室生下的孩子則被稱之為庶子。嫡子就是家族中的下一任繼承人,他們就是家裡面的小主人。而庶子總會有一點半主半僕的感覺,通常來說,庶子一生都要效忠於嫡子。當然,也會有例外,如果庶子的成就高於了嫡子,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會發生改變。



每個人的聰明勁都是不同的,在大家族當中,有的庶出的孩子比嫡出的孩子還要更聰明,再加上他們身份上的等級差距,使得一些庶出孩子從小就明白事理,他們知道自己必須要更加努力,才能有新的人生。故而,大家族的孩子長大之後,有的庶出的能力比嫡出的能力高很多。雖然古時候有著很強的嫡庶等級劃分,但對於人才,每一個時代有權之人,都會希望得到這些人才的輔助。當一個人的能力太出眾的時候,庶子是有可能超越嫡庶的劃分,達到的成就超過了家中嫡子。



不管是在哪一個時候,大多數的人都會偏向於利益一方。當庶子的官位高於了嫡子之後,對於這個家族的人來說,這也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至少家族還是算壯大了。但是對於嫡子來說,他肯定會相當不滿。而且這樣一來,兩人身份上就變得很奇怪了。從嫡庶上面來看,庶出的孩子要低一等。但是從官位上面來看,庶出的孩子又要比嫡出的孩子高上一點。


為了解決這個尷尬的事情,家族裡的人就想出一個方法,讓庶出的孩子牽出去,自成一家。這樣一來,他們依然是同屬一個家族,但是庶出的變成了一個分支。這就是古代所謂的分家,同屬一家人,卻各管各家事,這樣身份上就沒有了尷尬。

但是這些庶子們想要分家,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必須要徵得家族的同意才行。如果庶子們的能力足以震懾家族,那家族也不敢不同意分家。但若他們的能力雖然強,卻無法撼動家族的話,那他們通常就會以一些利益來換得家族的同意。


江上孤舟


官當的再大,但是在家族事務上,還要按照家族內部的規矩做。

袁世凱是庶子,他的母親去世了,他要把母親和父親合葬,但是嫡長大哥就是不同意,就因為他母親是小妾。這時候的袁世凱已經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手握北洋軍,連朝廷也要給幾分面子,但是在大哥這裡,袁世凱就是無計可施。最後無奈袁世凱給母親從新找了塊風水好地。

譚延闓是探花、翰林,他的母親死後,連從正門出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她是小妾。譚延闓的祈求哥哥們,但無用。最後,譚延闓穿戴整齊朝服,跪在母親的棺材上,從正門出殯了。

家庭倫理自有一套邏輯,官當的再大也不可能倚勢欺人,在家族事務上坐大。

當然,官當的大,可以在家族事務上有更大的發言權,別人也更會給面子倒是真的。


故紙匯


這是很腦殘的問題。

家族再高,還能高過皇帝?高過官府?人家已經擔任高級官職了,誰還會在乎什麼小破家族的事務?


官職高於家族

中國網絡上最常見的腦殘問題:辯論嫡庶。

可以說,古人都沒你們迂腐。你們比封建社會還要封建,替人家為各種不存在的問題憂愁。

我舉個例子吧。在很多人眼裡,好像只要是庶子就要被嫡子宰割,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其實不然,律法如下:

凡毀罵公侯駙馬伯,及京省文職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官者,杖一百、枷號一個月發落。

不好意思,如果是當官尤其是當了大官的庶子被嫡子辱罵,朝廷是要打那個嫡子100下屁股,並且枷號一個月的。


家族事務到底是什麼?

那麼,家族事務到底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就是祭祀、承祀,在祭祖的時候族長要去主持祭祀。

除此以外,還有修編族譜,替新出生的家族成員上族譜。

總而言之,所謂的家族事務就是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我覺得但凡見過錦繡世界的人,但凡當了大官的人,都不會太在意這點得失。

家族再大,還能大過天嗎?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很有病。


HuiNanHistory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舉個例子。袁世凱本為庶出,其母只是袁父的妾室,按理沒有資格葬入家族墳地,清末袁世凱發跡之後扶搖直上,然而其做了直隸總督之後曾要求將其生母遷葬袁家祖墳,仍舊被其嫡出的長兄所拒絕,而袁世凱本人雖官高爵顯,卻毫無辦法。

就算庶子擁有很高的官職在身,可嫡庶尊卑的宗法規制是很難改變的。宗族之內的大小事務,還是按嫡長子的意思來辦理,像是有些重要的家族祭祀儀式等,嫡出子嗣永遠都排在庶子之前。宗法制在商周時代正式確立以後,貫穿了華夏數千年的文明史,影響非常深遠,尤其在一妻多妾制仍存的時代,嫡庶尊卑分明也是維持秩序的重要手段。<strong>

先秦時代的殷商時期,宗法制逐漸形成,在周朝建立之後正式定型。從商周時代開始,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只要有妻的同時也有妾室存在,那麼這些群體都施行著嚴格的嫡庶尊卑制度。嫡長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是最尊貴的繼承人,嫡長子作為宗子實際掌握著本族的財產,有主持祭祀與管理家族的優先權威,這是不可逾越的。

嫡庶制度的核心就在於對於尊卑的區分,在《禮記》之中,對於嫡子與庶子的相關行為、權利等規範就有明確的相關記載, 比如宗子也就是嫡長子擁有繼承家產、主持祭祀與管理家族成員的權利,而妾生的庶出子嗣,沒有主持祭祀的權利,如果妾室所生的孩子不是長子,三年內都不能參加祭祖。商周時代,由於宗法制的存在,家族職位、爵位等都由嫡長子繼承,同家族的庶出子嗣基本上沒可能擔任高於嫡長子的職缺。

在古代宗法制的相關儀範中,對於庶出子嗣官職高於嫡子該如何,也有明確規定,那就是就算庶出子嗣的官位爵位比嫡出子嗣更高,在家族中也要聽從宗子的。以家族祭祀為例,宗子在,庶子只能參加祭祀而不得成為主祭人,也就是所謂的“支子不祭”、“庶子不祭祖也,明其宗也”。

既然連支持家族祭祀的權利都沒有,那就註定庶出子嗣在本族的地位永遠不能跟嫡出子嗣相提並論。家產的繼承、管理權的擁有、祭祀的主持,只要有嫡子在,那就沒庶子什麼事,除非沒有嫡子庶子才能候補其位。庶出終究是庶出,即便庶子在外頭獲得了高位富貴,在家族內仍舊還是改變不了庶出為卑的事實,嫡子始終壓其一頭。

事實上,如今大多數影視作品都已經相對淡化了古代的嫡庶尊卑,歷史上庶出地位遠低於嫡子要比熒幕中演繹得嚴重得多。晉朝的世家大族,甚至禁止庶出子嗣稱呼自己的父親為父,只能稱大人或者其官位爵位。古代從上到下都以嫡為尊,以庶被卑,而這也註定了庶出其實也很難獲得比嫡出子嗣更高的地位,像韓國古代想參加科舉,其生母必須是正室夫人。

像是明清時代,雖說民間的嫡庶尊卑制度有所松化,但其實也沒好到哪兒去,庶出子嗣在家族內的地位不能跟嫡子相比仍舊是板上釘釘無法改變的。就算庶子在外頭是天王老子可以呼風喚雨,回到族內依舊是庶子,成了直隸總督的袁世凱都無法要求嫡出的兄長同意遷葬生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宗法制中的嫡庶身份是以生母地位確定的,難以改變,這也是歷代王朝奉守的核心,也不會有誰會去主動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