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用什麼標題——安徽涇縣

不知道用什麼標題——安徽涇縣

不知道用什麼標題——安徽涇縣

歷史上,涇縣既是"男勤於耕,女勤於織"的農桑之區,又以商宦眾多,文風昌盛而聞名。明成化、弘治始,涇縣"商賈遠出他境,贏走四方"。清與民國中,涇人外出經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長江沿岸商埠形成頗具影響的"涇幫",因此有"無徽不成商,無涇不成鎮"之說。其中頗多由商致富,富而重學,學以致仕者。明清間,邑人竟相輸捐,創建書院書屋30餘所;興辦義學社學數十處;塾館遍佈城鄉閭巷。臺泉雲龍書院曾有名儒許國講席,一時從遊者眾;水西書院名盛江南,成為寧國府治屬六縣學人興會之所。明清兩代,全縣中進士106人,居全省第三。學者名流,代不乏人。唐代許棠才列"鹹通十哲";宋代吳份被譽為"江南兩腳書櫥";明代查鐸著述顯名於時;清代包世臣為舉世推崇的書法大家;朱珔時稱江左經師之冠,學重皖派;趙青藜、趙紹祖、吳廣霈、胡承珙等,皆為一代鴻儒。民國時,學者胡樸安被世人尊為國學大師。當代,則有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愛國主義與民主主義戰士吳茂蓀,以及經濟學家李紫翔、吳半農,教育家查謙,學者吳則虞等民族精英。

月亮灣風景區

涇縣月亮灣景區位於距涇縣縣城18公里處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 的蔡村鎮月亮灣村境內,景區內山清水秀、秀峰峻嶺、層次分明,連綿百里,驅車而至,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夾雜著春竹的馨香,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還有滿山遍野的翠竹,河中成群的魚蝦盡情的嬉戲,遠處深山中,不時地傳來伐竹工人陣陣伐竹聲和船工號子聲。這裡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為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紅色的記憶》、《渡江偵察記》等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琴高山

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濱,又名琴高峰,舊時亦稱琴高臺。相傳漢處士琴高公煉丹於此山,得遵成仙,而後在此"控鯉昇天",山水因是而名。其山獨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獅,故本地人亦稱獅子山。山上有隱雨巖、煉丹洞等古蹟。煉丹洞中還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說成是神仙琴高煉丹的遺物,在煉丹洞外左側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雞立,被稱為"金雞石"。據舊縣誌記載,在琴高山的懸崖峭壁間,有歷代摩岩石刻多達二、三十處,為全縣之冠。

江南第一漂

景區是中國唯一註冊成功"江南第一漂"漂流品牌的上佳生態風景區。自宣紙之鄉涇縣榔橋鎮烏溪村小河口碼頭乘筏順流而下至黃村鎮平垣村11公里的河段為漂流景區。"江南第一漂"是徽水河流經涇縣的最後一段竹筏漂流活動。景區內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河段落差明顯,淺彎與深潭相連,風光綺麗。

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岸閣,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臺、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

赤灘

赤灘古鎮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涇縣青弋江畔的琴溪鎮境內,距縣城7.5公里,322省道穿境而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稅務局長》、《依然的心》、《一個女人的史詩》等多部電視連續劇曾在這裡拍攝。

查濟古建築群

查濟村位於安徽涇縣之西,東南緊靠太平湖,桃花潭,東南與黃山接壤,北和九華山相鄰。李白在《過汪倫別業》詩中雲道:"由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濟古村的建築以三條溪為軸線,以各祠堂為節點,紅樓橋以上為生活區,以下為商業區,形成完整的空間格局。查濟古村極盛時有四門三塔,一百零八座橋,一百零八座祠堂(廳屋),一百零八座廟,民居"粉牆矗矗,黛瓦鱗鱗,棹楔崢嶸,邸吻聳挺,宛如城郭"。

茂林景區

茂林歷史悠久,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鎮域平坦開闊,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家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等。茂林旅遊風景區,位於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遊線的中心地帶、涇縣茂林鎮境內,距離縣城35千米,距黃山50千米,有322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旅遊設施完善。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於涇縣榔橋鎮,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太平湖

太平湖位於涇縣桃花潭鎮東面,南依黃山,北鄰九華,是九華山進黃山公路必經之津,有"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未經雕琢的翡翠"之美譽。太平湖是一處人工湖,全長有80公里,最寬處4公里,狹處僅10米,平均水深達40米,最深處達70米,總面積88平方公里。為安徽省第一大水庫——陳村水庫蓄水後形成,庫容28億立方米,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

水西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大觀塔始建於北宋大觀二年(1108)《寧國府志》、《涇縣誌》的記載和現有塔上的題記刻石,都證實了這一點。大觀塔共七層八面,底層直徑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磚圈拱門,層層用疊澀法砌出短簷,簷下有仿木結構的凸出斗拱,每層出簷雙層,磚塊錯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圖案,層與層之間的轉角處用半圓形磚砌成半圓柱,整個塔體顯得凝重、壯麗。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

黃村百歲坊

黃村百歲坊又叫"貞潔坊",座落在黃村鄉九峰村村頭,建造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圖案,是徐氏贍老撫幼的生動寫照。這位徐氏的四個兒子長大後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功立業,官位顯赫,為九峰王氏子孫作出了榜樣。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徐氏一百零一歲去世的那年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這座牌坊,該坊雖然經受了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至今仍屹立在九峰村頭。百歲坊通體為上等的花崗石建築,高十二米左右。

章渡吊棟閣

吊棟閣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杆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

魁山·飛雄塔

魁山位於涇縣茂林鎮區南行約一公里處。此山拔地突起,獨聳一峰,圓如古鐘,秀拔出眾。飛雄塔山頂高處有座三層六角磚塔,飛簷翹脊,古意盎然,塔心內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層,該塔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縣貢生吳延選出資興建,名曰飛雄。建國後,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闢為烈士陵園。這裡安葬了紅軍將領尋淮洲的忠骨,現藏有陳毅同志於1938年5月率部隊東進抗日途經茂林時,為尋淮洲烈士撰寫的墓誌銘,該碑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此外還安放了在"皖南事變"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遺骨。

西陽花戲樓

涇縣西陽鄉座落著兩座花戲摟,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姊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臺。雙臺均為磚木結構,裡西陽萬年臺前為單簷歇山式,後棟為硬山頂,前臺簷子與後棟前簷相交,臺基高1.8米,寬12米,臺深10米,臺前伸出部分寬6.5米,深約佔整臺的1/2。頂為大方格木條天花,臺中以屏板平行分隔為前後臺,粱及簷柱斜撐上刻有戲曲圖文,正脊與戧脊飾以鴟吻。 外西陽萬年臺相仿,但結構比裡西陽臺複雜。屋面6個翹角分三層起翹,飛簷斗拱。臺內有單鬥無粱藻井和各種花卉。臺基高約2米,整個寬13.5米,臺深10米。

中華第一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於涇縣桃花潭東北,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築採用銀杏木、紅木、桶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1997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羅哲文來涇縣考察時,讚歎翟氏宗祠為"中華第一祠",並欣然題寫了匾額。1998年5月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知道用什麼標題——安徽涇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