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將,六名大佐,李雲龍為何連這樣的俘虜都不要?

《亮劍》這部電視劇之所以經典,除了演員們認真負責的演技、真實動人的角色設定以外,其緊湊的劇情也是大原因。整部電視劇總共也就26集,其內容卻比現在呢那些動輒五六十集的神劇爛劇要豐富得多。

一個少將,六名大佐,李雲龍為何連這樣的俘虜都不要?

這裡面有很多高潮,比如開頭反向突圍一炮幹掉坂田聯隊指揮部,緊接著李雲龍來到獨立團,在李家坡用手榴彈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當然了,對於李雲龍來說,其最開心的一仗,莫過於帶著楚雲飛伏擊日軍戰地觀摩團那一次。

劇中的日軍華北方面軍第21旅團少將旅團長服部直臣是戰地觀慕團的團長,率領六名聯隊長大佐級軍官,其餘180名也都是中隊長以上的佐尉級軍官,專門來晉西北戰場參觀所謂“鐵滾掃蕩”新戰法,卻全都被李雲龍率部所擊斃。

由於觀慕團成員除了少將以外,都是佐尉級軍官,是些久經沙場的老手,紛紛和八路軍展開殊死的抵抗,劇中的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手持指揮刀,主動提出要和提大刀的李雲龍單挑。

一個少將,六名大佐,李雲龍為何連這樣的俘虜都不要?

警衛員魏和尚怕團長吃虧,就操起紅櫻槍和服部直臣幹了起來,最終憑藉高超的槍法,刺殺了少將旅團長,其它垂死掙扎的日軍軍官也全都被擊斃。

這一戰,李雲龍不僅在相愛相殺的楚雲飛面前好好秀了一把大刀片子,還給旅長送了一把將官指揮刀,好好的拍了一個馬屁。

當然,抗日曆史戰爭劇,總避免不了“神劇”質疑,即使是《亮劍》這樣的經典,也會有人站出來挑刺,並且還真挑中了。比如李家坡一戰,腦洞大開的土工作業和三千六百顆手榴彈解決戰鬥這一點,其實是不符合軍事常識的,這明顯是弱化了日軍的防禦工事和戰鬥智商,所以後來的新版《亮劍》,做了一些改動。

而日軍戰地觀摩團這一次,同樣也是遭到了質疑,此戰最後李雲龍包圍了日軍,他們來頭不小,有一名少將,六名大佐,若將其俘虜可是大功一件。而李雲龍卻放棄了,還拿著大刀片子上去跟人家單挑,完全忽視了可能的危險,這不是一個團級指揮官該乾的事兒。

一個少將,六名大佐,李雲龍為何連這樣的俘虜都不要?

對於這個問題,我就要給咱老李說道說道了。

首先這個結果事符合歷史的,戰鬥原型是韓略村伏擊戰。

王近山是我軍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他不僅善打硬仗、惡仗,也非常善於把握戰機,果斷殲敵,同時也是《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之一。1943年10月24日,王近山奉命率第386旅第16團前往延安,途中巧遇日軍“戰地觀察團”,他臨機決斷,在日軍必經之地韓略村設伏,痛擊日軍。此戰,我軍以傷亡16人的代價,取得殲滅120餘名日本軍官的戰果,並燒燬敵人汽車13輛,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

當時觀戰團成員包括“支那派遣步兵學校”兩個中隊,包括少將旅團長服部直臣和六個聯隊長。當然了,《亮劍》劇情和歷史有一點出入,那就是服部直臣並沒有在本次戰鬥陣亡,並且活到了戰後。所以不存在和尚用長矛刺死日軍少將的橋段。

這是基於歷史的一個合理的改變,不影響大局,畢竟只是一個少將旅團長,他不是東條英機,更不是日本天皇。完全可以接受嘛,《亮劍》是小說改編的歷史戰爭題材電視劇,不是紀錄片。這種劇情完全可以接受啊。

一個少將,六名大佐,李雲龍為何連這樣的俘虜都不要?

再說說抓俘虜這事兒,縱觀整個二戰,最好抓的俘虜是意大利人,最難抓的便是日本人。日本士兵已經被軍國思想徹底洗腦,對他們來說,戰死是一種光榮,而被俘是一種恥辱,那是要切腹自盡的。甚至於在日本國內,因為軍國思想的泛濫,民眾對於軍人有盲目的崇拜,一名士兵被俘會讓他的家人蒙羞,在日本會成為恥笑的對象。

日本陸軍大將梅津美治郎在投降前曾經說過:投降兩個字在日本軍人的詞典裡是沒有的,軍隊的教育是,武器失去了就用手去戰鬥,手不行了就用腳,手腳都不能用了就用牙咬,實在不行了就自己咬舌頭自殺。

其實不僅僅是在日本,其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東亞文化圈裡,或者說漢文化圈裡,被俘從來都是一種恥辱,正所謂軍人應該以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為榮,即使回來了也會被人看不起。只不過,日本相對於更加的瘋狂,在此基礎上有著更為狂熱的忠誠。

像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他們對於俘虜明顯是截然不同的一種看法。只要你不是主動投降,而是在彈盡糧絕,反抗沒有希望的時候,那麼也算是位戰爭做出了你應有的努力,同樣值得尊敬。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二戰時期美國駐菲律賓總司令喬納森·溫萊特中將,在彈盡糧絕之後為了士兵的生命,於1942年5月5日向羅斯福發出最後一封電報後投降日軍。之後長期被關押在中國東北的日軍戰俘營中,1945年9月2日,溫萊特中將在密蘇里號戰艦上見證了日本的投降,戰後被奉為美國的英雄。

一個少將,六名大佐,李雲龍為何連這樣的俘虜都不要?

日本對此是非常鄙視的,他們瞧不起俘虜,所以隨意的虐待。自然,他們自己更不會願意當俘虜。

在二戰前期,想要活捉一名日軍俘虜,真的太難了。

平型關戰役結束後,八路軍一位副營長扛著一名傷兵準備去急救,結果被咬掉半邊耳朵。一名戰士發現一輛汽車下面有名日本兵奄奄一息,身上鮮血直流,準備去給他包紮,不料被日本兵捅了一刀,丟了性命。這一戰殲滅日軍1000多人,愣是沒抓住一個俘虜。

八路軍抓的第一個俘虜,是在廣陽伏擊戰中,由386旅參謀長陳士榘親手抓獲。這場戰鬥殲滅日軍500多人,陳士榘為了完成政治任務---抓獲一名日軍俘虜,在戰鬥即將結束時,親自帶領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去搜尋活著的日本兵,結果犧牲了好幾名士兵才抓獲一名俘虜。

一個少將,六名大佐,李雲龍為何連這樣的俘虜都不要?

李雲龍是個不做虧本買賣的主,所以他不會為了抓個俘虜而讓士兵去冒險。

至於最後一對一單挑這個橋段,確實有點不符合邏輯了,這不是一個指揮官應該做的。當然了,如果結合李雲龍這個人物設定來看,你會覺得這才是咱老李嘛。

早在李家坡戰鬥中,李雲龍就曾經說過:如果論劍道和刀術,中國人是日本人的祖宗。這一點早在唐朝的時候就有定論。李雲龍對自己和自己不小的硬功夫還是非常自信的,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搓搓日本人的銳氣。

因此李雲龍就說,不能讓日本人小瞧了我們,老子丟不起這個人,以後還要在這一帶混呢。一對一單挑就是最公平的,於是和尚和張大彪就按耐不住先衝了上去,最後李雲龍親自出馬,結束了這一場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