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悠悠精神永恆——寫在湘江戰役發生85週年之際

江水悠悠精神永恆——寫在湘江戰役發生85週年之際

  湘江悠悠,江水緩緩靜流;青山倒映,兩岸樹木蒼翠挺拔……85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廣西,在桂北地區進行了壯烈的湘江戰役,紅軍將士的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

  歲月悠悠,槍林彈雨早已遠去,但紅軍先輩留下的印記永不磨滅。如今的湘江畔正萬物勃發,紅軍長征精神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久久傳承,歷久彌新。

  青山處處埋忠骨

  1934年11月,紅一軍團紅一師和紅二師為保衛黨中央和兄弟部隊搶渡湘江,在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腳山鋪一帶,與數倍於己的敵軍展開激烈鏖戰,付出重大傷亡。

  戰鬥結束後,蔣石林的爺爺蔣忠太帶著兒子蔣受宇上山,將散落在自家山場裡的7具紅軍戰士遺體就地合墓掩埋,並叮囑要世代守護好紅軍墓。

  “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流血犧牲換來的,我們要代代銘記,傳承好紅色基因。”現已75歲的蔣石林說,每年清明和春節,一家人都會去給紅軍墓掃墓。這已成為蔣家的一個傳統,代代傳承。

  “我從小就記得‘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1953年修建軍家山小學時,挖出了很多戰士骸骨。”安和鎮文塘村村民蔣德順告訴記者,當時他父親和爺爺與村民一道,上山掩埋了71具紅軍戰士遺體。後來,村民將這個山頭改名為“軍家山”。

  青山處處埋忠骨,碧水深深伴英魂。為了銘記和傳承紅軍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近年來,桂林市著力推進全州、灌陽、興安、資源、龍勝等縣的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對散落的紅軍遺骸進行收殮並集中安放。

  “從2018年9月份開始,我們發動全縣幹部群眾對137處247個遺骸點進行了全面發掘,發掘到相對完整的遺骸51具,發掘零散遺骸4086塊,送往公安部門進行DNA鑑定。”全州縣副縣長、全州縣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蔣學軍告訴記者。

  與全州相鄰的灌陽縣是湘江戰役戰場之一,截至目前,當地已對51個烈士遺骸散葬點進行搜尋,並統一製作標誌牌進行標識和保護。其中,發現紅軍烈士遺骸散葬點18個,收殮完整遺骸17具,零散遺骸約2600塊。

  紅色記憶永留存

  全州縣石塘鎮仁金村委楊梅山戰鬥遺址,周邊松柏環抱,植被蔥鬱,一派靜謐。湘江戰役中,紅八軍團邊戰邊撤,趕往湘江。1934年12月1日,撤至楊梅山時與追擊敵軍交火,紅八軍團一部搶佔楊梅山進行阻擊,掩護紅八軍團主力搶渡,損失慘重。

  2019年,根據中央部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桂林市黨委、政府指導下,全州縣決定在楊梅山設立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戰鬥遺址保護點。

  “遺址保護點的建設用地涉及6戶農戶,有些村民從廣東趕回來簽字,徵地工作一個星期就完成了。”石塘鎮黨委委員王玉珍告訴記者,遺址保護點的建設得到村民大力支持,石塘鎮是全州第一個完成遺址建設的鄉鎮。

  在全州兩河鎮新富村委板塘村的板塘紅軍烈士陵園,紅軍戰士肖春發在這裡陪伴戰友長眠。

  原籍江西于都縣的肖春發,當年因受傷療養而在此落戶。20世紀70年代,他與村民一起從耳木洞中挖出部分戰友遺骸遷葬在旁邊的竹林,並一直守護。後來,肖春發回到江西老家後,交由其子女和村民守護祭奠。

  “我父親的臨終遺願,就是去世後遷回來安葬,陪伴和守護他的戰友。”肖春發的兒子肖明生說。

  為了完成老紅軍的遺願,今年8月2日,兩河鎮副鎮長何瑜帶著肖春發的子孫後代一行7人到江西認親。“江西于都的親人很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順利把骨灰遷了回來,讓紅色記憶烙印在這片土地上。”何瑜說。

  2018年以來,全州縣搶救性發掘散落在耳木洞、竹林水溝一帶的紅軍遺骸30具,修建了紅軍墓、小廣場、雕塑、小公園,修繕耳木洞等遺蹟遺址,肖春發的骨灰也得以在板塘安葬。

  今年9月,位於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設施落成,立即成為各地幹部教育、遊客出行的“打卡”聖地。國慶黃金週期間,每天一大早,各紀念館園就會迎來全國各地的大批遊客,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前往瞻仰湘江戰役英烈。專程從湖南通道縣趕來的遊客蔣家國說:“我們特意帶兒子來接受紅色教育,讓他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桂北的一山一水,留下了寶貴的紅色記憶。桂林市積極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和修繕工作,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江戰役舊址、紅軍活動遺址和烈士墓等進行全面保護修繕,新建灌陽縣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和酒海井紅軍烈士陵園、全州縣才灣鎮腳山鋪湘江戰役遺址等紀念地近20處,把“散珠碎玉”串成“紅色珍珠”。

  長征精神代代傳

  “這是當年紅軍用過的大刀,這枚手榴彈是紅軍遺留的……”在全州縣兩河鎮上劉村紅色文化旅遊展覽館的“紅軍長征”展室,67歲的劉石生對自己收藏的“寶貝”如數家珍。

  上劉村是紅軍搶渡湘江的重要途經地。上劉家紅軍烈士墓就在上劉村公路旁,墓葬里長眠著在上劉村犧牲的30多名紅軍戰士。85年來,紅色精神滋養著上劉村人。

  近年來,全州縣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建立紅色教育基地,這讓劉石生開展覽館的想法得以實現。“要讓子孫後代瞭解這段歷史,把紅軍長征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劉石生說。

  全州縣研究決定把村裡閒置的敬老院改造成紅色文化旅遊展覽館。消息傳開後,附近村民紛紛響應並慷慨解囊,捐款金額達3萬多元。

  尋常日子,位於灌陽縣的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前來祭奠革命先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團隊絡繹不絕。

  “紀念園是人們緬懷紅軍烈士、學習紅軍長征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每年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達200多萬人次。”灌陽縣民政局副局長呂輝介紹說。

  在開展青少年紅色教育過程中,桂林市興安、全州、灌陽等縣充分發揮長征教育資源,在學校開展紅色講座、紅色報告會、紅色經典誦讀、觀看紅色電影等活動,還跳出“課堂聽課”模式,把長征革命遺址開發成現場教學課堂。

  在廣西各地,傳承紅軍長征精神於無聲處。從2014至今,南寧市濱湖路小學開展“再走長征路共築中國夢”活動,每年暑假組織學生實地“再走長征路”,並與廣西、貴州、江西、甘肅四省區15所革命老區學校(學區)結成“濱湖藍”學校聯盟,傳承紅色基因,根植理想信念。

  “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是我們每一個新時代好少年的責任和使命。”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校長謝小燕勉勵同學們,“從每一天做起,上好每一節課,完成每一次作業,讀好每一本書,做好每一件事,學會更多的好本領,做好每一個小小追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