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痴迷乐器,手制乐器3000多件,30年前修日本古琴收2000元


82岁老人熊正能,原来在赣榆县修造厂做厨师,烹饪之余,跟一名师傅学做木工,打个板凳不在话下。可是,他却偶然喜欢上了乐器,没曾想这个爱好持续至今,依然乐此不疲。老熊制作的乐器,除了传统的京胡外,还有二胡,京胡,板胡,唢呐,扬琴等,从毛头小伙到耄耋老人,60多年来,他先后手工制作了3000多件乐器。

熊大爷有一个专门用来摆放各种乐器的房间,二胡是其中的“主角”。房间里1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就是他的工作坊,摆着锯子、斧头、刨刀、电钻等工具。图为老人展示他制作京胡用的蛇皮。

熊正能老人说,人的爱好,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最初,他学厨师,是为了谋生,后来,又爱好木工,再后来,就一直沉醉在制作二胡等乐器这个行当里。

偶然一次机会,熊大爷拿着别人的二胡翻来覆地把玩,他觉得其实构造很简单,自己完全能做一个。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作第一把乐器。

第一次做乐器的时候,完全靠模仿,弦拉多长,怎样做琴筒,他都一无所知,全是依葫芦画瓢。几天的时间,他作出了第一把二胡,当二胡在他手里拉出声音的时候,他激动极了!

一个厨师怎么能做二胡?很多人这样问熊大爷。他一听就笑了,说二胡制作说简单也简单,找一段直径10厘米的竹筒作琴筒,再找根750厘米左右的圆硬木棍作琴杆,用根细竹杆作弓子,用两根木棒作弦轴,两根细线作弦,就齐活了。

但要想做一把好二胡就不简单了。老人说,蒙皮就很有讲究,用蛇皮、兔皮或薄羊皮,效果都不太一样,弓毛多用马尾,也有用尼龙丝仿制的,有些简易的二胡都用尼龙线来代替弓毛,出来的音响效果就比较差了。图为熊正能老人制作二胡的桌子,几十年,被磨了一只大洞。


熊大爷说琴马这个小东西也不简单,看上去虽小,但却联结着琴皮琴弦,它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它的选料、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直接影响着二胡的音质。老人说,他曾用过纸马,声音柔和一些,也用过竹马,声音听起来较响亮,也用过弹簧马,容易产生共鸣……

老人说,象高粱秸秆、火柴签、铅笔等材料作的琴马音质都不相同,中高档二胡还是要用松节木做的木马,音色淳厚柔美,失真度小。图为熊正能老人制作器乐的工作室,有一些乐器,还是他自已发明的。

熊正能老人说他修琴无数,印象最深的是30年前修理过一架日本昭和六年的古琴,客户是上海人,多方打听,才找上门。当时,那架乐器四面的蟒皮都已破损,遍寻国内名家,都无能为力。修复这件古琴,老人当时收了2000元,在那个年代,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一提起这件事,老人就非常自豪。


制作乐器,老人决定有自己的秘诀,单说他制作二胡用的强力胶水,现在市面上根本见不到了。工作室虽然狭小,看上去很乱,可老人心里有数,制作什么,需要什么,顺手就取出来了。

沉迷二胡制作几十年,真是应验他的那句话:“不会修二胡的木匠不是一名好厨师!”无论哪行哪业,坚持不懈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人生一大乐趣,8旬老人沉迷爱好,乐在其中,这样的人生是最幸福的。祝福这位阳光老人,快乐如意,健康长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