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最早馴化野生稻的民族之一,梯田藝術更是舉世矚目的奇觀


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元陽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氣候同墾共創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來元陽觀覽老虎嘴梯田,面對腳下萬畝梯田,歐也納博士激動不已,久久不肯離去,他稱讚:“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無論登上元陽隨便哪一座山頂,都能看到充滿在大地之間的,那如山如海洶湧而來的都是梯田。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提起元陽,人們總會想起那裡的梯田。每到冬天時,這裡總是煙雨迷濛,一派水墨畫式的田園景象。有時一連幾周都不見陽光,惟有那細密的雨霧,總在身側營造出一份靜謐的氛圍。延綿起伏的梯田,在霧氣的縫隙中時隱時現,元陽的冬天就是如此飄渺悠然,讓你在陶醉中生起一種身在幻境的錯覺。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據說哈尼人是最早馴化野生稻的民族之一,水稻種植是哈尼人古老的生產內容。千百年來,哈尼族將哀牢山區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馴化為陸稻,又將陸稻改良為水稻,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中,使三江流域成為人類早期馴化栽培稻穀的地區之一。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哈尼族墾殖梯田的想象力令人驚絕,其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無不奮力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這一景觀構成了千奇百態變幻莫測的天地藝術大交響樂,成為舉世矚目的梯田奇觀。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一座座的“田山”,彷彿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直觀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曆史。哈尼族以數十代人畢生心力,墾殖了成千上萬梯田,將溝水分渠引入田中進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長流,梯田中可長年飽水,保證了稻穀的發育生長和豐收。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圖像來源:高品圖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