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嗎?

李小子讀歷史


感謝提問。

蒙古人不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而是東胡人的後裔。

在秦朝之前,中原王朝北部的少數民族中有兩個比較強大的政權,分別是匈奴和東胡,他們瓜分了北部的遼闊草原。根據歷史史料和史學家考證,東胡正是後來蒙古族的嫡親祖先。

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匈奴列傳》

司馬遷認為匈奴人的祖先乃是夏朝的遺民,經過繁衍成為了匈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崛起的匈奴人開始在蒙古草原上放牧。

匈奴人羨慕中國的地大物博,心嚮往之,經常侵入內地劫掠。在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曾經大破匈奴,但絲毫沒有影響匈奴的崛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在一起,抵禦匈奴,而匈奴懾於秦國的強大,著實消停了幾年。

秦末戰亂之際,匈奴再度強大,在冒頓單于的率領下,匈奴東征西討,很快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霸主地位,甚至在漢朝初年逼迫漢朝以和親來維繫和平。

然而不幸的是,武帝即位之後,開始轉變策略,對匈奴大舉用兵。衛青、霍去病等名將輪番上陣,將匈奴人的無敵神話徹底粉碎。強大的匈奴終於分裂。東漢時期,竇憲率漢軍和南匈奴騎兵,在漠北重創北匈奴。

損失慘重的北匈奴在漢軍撤退後又遇到了東胡後代鮮卑人的挑戰,並接連失敗,無奈之下的北匈奴只好西遷。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

東胡人的演變

東胡人最早與匈奴人都是蒙古草原的霸主,但是匈奴自冒頓單于繼位後,將東胡人徹底擊敗。

東胡人失敗之後,除了被匈奴俘虜的族人外,其餘部分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漸漸崛起。

鮮卑之後又有蒙古與契丹,均是鮮卑族後裔。

另一種說法

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其語系包括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而東胡在與匈奴競爭霸主失敗後,逐漸演變出與現代有關的民族,便是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滿族。

結語

東胡是蒙古人的祖先無疑,但是無論是哪個民族,諸如匈奴、東胡、鮮卑等,都是我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盛夏一抹清涼


蒙古人並不是匈奴的後裔。

這兩者其實沒有繼承的關係。

根據考古和民族學的研究觀點:蒙古民族的真正祖先其實是古代的東胡。

蒙古的族源是東胡,這點已經得到了公論。

當然,在20世紀初期,確實流行過這種認為蒙古是匈奴後代的觀點,其提倡者主要是日本漢學家白鳥庫吉。

這種觀點沒有客觀依據,主要都是基於零星的語言學推測。

例如在《漢書·匈奴傳》中有云:“ 匈奴謂天為撐犁。” 有的人將“撐犁”這兩個字構擬為蒙古語的tngri。

但是,tngri一詞其實是阿爾泰語系的通用詞,無法斷言匈奴屬於哪一個語族。總而言之,這種零星的語言學嘗試,是沒有成功案例可言的。

自1980年代以來,蒙古祖先為東胡說,得到了學界的公認。

東胡,是指生活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分佈於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部族。

這些部族的後裔包括:鮮卑、契丹、室韋-達怛人。

其中,室韋-達怛人的一個部族領袖孛兒帖·赤那,曾經率領部眾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遷徙到了蒙古鄂嫩河上游的不兒罕山,在那裡繁衍生息。

孛兒帖·赤那其實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總之,蒙古的祖先為東胡,這點毫無疑問。

當然,在強調蒙古的族源是東胡的前提下,我們確實也不能否認東胡或許曾經兼併、整合過匈奴的一些殘部。


HuiNanHistory


基於目前的文獻與考古資料分析,蒙古人可能是匈奴的遠親,兩者無論在血緣還是文化上都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


一、人種的一致性

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人類學家通過對匈奴的人骨材料分析檢測後,發現匈奴人種的構成是非常多元的(這也與他們四處征戰,不斷吞併其他部落有關),在俄羅斯與蒙古國的匈奴人屬於蒙古人種的“古西伯利亞”型,而我國境內的則為北亞蒙古人種與東亞蒙古人種,之後又混入了少量的歐羅巴人種;

在13世紀以後興起的蒙古人,其主要構成類型是也是“北亞蒙古人種”,這與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種一致,而匈奴人在消亡後,一部分融入了漢族,一部分選擇西遷,還有一部分融入了鮮卑,因此,匈奴人——鮮卑人——蒙古人,三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血緣傳承關係。


二、語言的相似性

匈奴的語言由於歷史太過久遠,一直是一個頗為難解的謎題,不過,隨著近年研究工作的深入,有學者從歷代文獻中彙總出將近700個匈奴詞彙,經分析後,認為它與阿爾泰蒙古語及阿爾泰突厥語都有相似之處。

對於這一點的解釋是,在匈奴建立的初期,阿爾泰系語言應該還沒分離出突厥、蒙古等不同語系,所以,匈奴人所講的語言與後世幾大分支都存在共同點合情合理,因此,匈奴人與蒙古人在語言上應該也存在傳承關係。


三、軍政體制與文化習俗的相似性

匈奴與蒙古的軍政體制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匈奴有“萬騎長”、“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等職位,蒙古也有類似的“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的官職;

信仰上,匈奴與蒙古人都崇拜日、月、山川,以及天和地;

娛樂活動上,匈奴人流行賽馬、摔跤和鬥駱駝,蒙古人也喜歡賽馬、摔跤和射箭,在戈壁荒漠上也流行賽駱駝。


總而言之,匈奴人,無論人種,還是文化、語言,與蒙古人都存在很多相同點,當然,有人也會反駁說,在古代中國眾多的遊牧民族中,由於歷史等複雜原因,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相通之處。確實如此,但是,從匈奴最後的三種去向上看,他們在中國境內必定留有相當數量的後裔,蒙古人即使一開始是外來民族,當他們到達中國以後,必定會與這些匈奴後裔產生交流與融合,所以,兩者之間的關係至少也能算作是遠親。


阿中說文史


蒙古人不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蒙古人有他們自己的祖先——古蒙古人。而關於古代的匈奴人的後裔目前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在漢武帝擊敗匈奴後與漢民族融合了的南匈奴;另一部分是被漢武帝擊敗之後逃亡到了歐洲的北匈奴。

南匈奴的後裔

匈奴在中國的北方活躍了幾百年,與中原王朝征戰不斷。

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打到了匈奴的老家,封狼居胥!

之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就再也沒有了匈奴人的身影!

也就幾乎在與匈奴被大漢擊潰的同時(公元一世紀後),匈奴分成了南匈奴與北匈奴兩支。

其中南匈奴遷往內地,在後來漫長的歲月中與漢民族融合(現今的甘肅、陝西一帶)。

那麼北匈奴又去了哪裡呢?

北匈奴的後裔

據記載,北匈奴在衛青、霍去病擊潰之後而兵敗西逃!

此後大約300年,突然在歐洲東部出現了一支強大的自稱為“匈人”的騎兵隊伍。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他們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席捲了歐洲大部!而後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匈牙利!

現代很多學者通過考查,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後發現,“匈人”在祭天地鬼神、拜日月、歃血為盟等方面與匈奴人非常相似!

甚至連匈牙利語也與我國甘肅境內一些地區的地方方言極為相似!

後來,考古學在新疆發現了一個古墓群,而通過出土物來看,其陪葬品竟與公元9世紀匈牙利國內墓葬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

因此,種種跡象都表明,當年那支突然出現在歐洲東部,並席捲整個歐洲的“匈人”騎兵,其來源正是被衛青、霍去病擊潰而西逃的北匈奴後裔。

也就是說,現代的匈牙利人,正是北匈奴人的後裔。


暗夜思考


有部分學者認為,蒙古人確屬於古代匈奴人的後裔,比如已故著名作家柏陽(郭定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曾用隻言片語闡述出這個觀點。而支持他這個觀點的理由可能有二:

一、由於匈奴是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雄霸草原數百年,形形色色的小部落都對其俯首帖耳司空見慣。所以,蒙古人的祖先有可能先是依附匈奴,或是被匈奴同化,亦或是一直保持自己部族的特徵和獨立,當匈奴衰落的時候他們趁機脫離匈奴的統治,最後逐漸壯大,發展起來。



二、蒙古人本身就屬於匈奴人的後裔,因為歷史上許多古老民族都經歷了從興起到落沒而不斷演化或是重複繁榮的過程。好比一粒種子,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再到枝幹枯萎,然後成熟的種子又會落入泥土,隨著季節重複著生命的渴望與精彩。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理清匈奴人的起源、發展與衰落過程,就會發現蒙古人與其並不存直接的聯繫。

匈奴人演化的簡單歷程

遠古時期的匈奴人被史書稱為“葷粥”,因越界劫掠被黃帝趕到了滿目蕭然的草原深處,所以到了商代他們又被稱為“鬼方”。到了西周時期,史學家又稱匈奴為“獫狁”。當週武王率軍挺進朝歌的時候,獫狁趁機侵佔關中,直到周宣王時期大將尹吉甫才將獫狁人走。之後,獫狁與狄、羌等民族統稱為“戎狄”。戰國時期,匈奴以一個獨立強大的民族出現,“匈奴”這個名稱也一直被沿用。

就在秦始皇統兼併六國的同時,匈奴的第一代單于誕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攣鞮頭曼。秦始皇去世後,頭曼單于修築王城,建立政權。當頭曼之子冒頓奪取單于之位後,匈奴帝國發展到了鼎盛。此後,匈奴與中原王朝一直紛爭不斷。西漢末年,匈奴走向衰落,並最終分裂為南北兩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歸順漢朝。東漢和帝劉肇永元五年(公元93年),北匈奴被徹底擊敗,其中一部分併入鮮卑,另一部分殘餘勢力長途跋涉、踽踽西行,進入歐洲建立匈奴帝國,最終融入今匈牙利。

東漢末年,南匈奴分化成屠各匈奴、盧水胡、鐵弗匈奴及稽胡四部。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既迎來了新的機遇,也被歷史洗牌。其中,屠各匈奴先後建立北漢、前趙政權,後被後趙所滅,最終融入漢族;盧水胡建立北涼政權,公元439年被北魏所滅,餘部流亡高昌,後來又遭柔然攻擊,最終與當地民族融合;鐵弗匈奴建立大夏政權,同樣被北魏所滅,最後與漢族融合;稽胡經歷五胡十六國亂世的洗禮,部族延續到了唐朝,後歸附唐朝,並融入漢族。

綜上所述,我們很難從蒙古人與匈奴人之間找到蛛絲馬跡般的聯繫。不過,目前還有另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蒙古人是鮮卑人的旁支,而鮮卑的祖先就是東胡,因此可將蒙古人視為是東胡餘脈,而這個被稱為鮮卑旁支的部族叫做“室韋”。實事上,室韋是一個生活在額爾古納河邊叢林之中的古老漁獵民族,與女真人的祖先肅慎(後來的靺鞨)一樣長期保持著自己特有的民族特性。所以,我們有必要尋本求源,再次探尋蒙古人的興起歷程。

蒙古人的起源

蒙古人的祖先叫做室韋,漢語的意思就是森林。顯然,室韋人在額爾古納河畔的叢林度過了漫長的繁衍生息期。公七世紀,室韋的一個分支——蒙兀室韋在孛兒帖赤那(鐵木真先祖)的率領下,離開世代生活的額爾古納河流域西遷到今蒙古的鄂嫩河、克魯倫河及土拉河源頭的不兒罕山放牧。不兒罕山就是如今的肯特山。
(額爾古納河)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為了生存,但凡走出來的人們都要另一番的披荊斬棘,方能爭取到一方立錐之地。但是當時的蒙兀室韋很弱小,遠沒有強大到縱橫捭闔、所向披靡的地步。因此,在不得已之下,他們被迫接受了一個又一個草原帝國的號令,先後成為突厥、回紇、黠戛斯、契丹的附庸,如一顆小草一樣,只能聽從大風的招喚,並得到了一個“蒙古”的名稱。“蒙古”在突厥語中意思是“天”,蒙古語解釋為永恆之火,當然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是“銀”及“勇士”的喻意。勇士的命運就是在戰鬥中現實自我的價值,恰如英勇無畏的蒙古人一樣,並不是一味的逆來順受、抱殘守缺,只要給他們機會,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


蒙古人的發展與崛起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但人類繁衍生息的節奏不會被打亂。公元10世紀時,蒙古部衍生出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比較強大的氏族。而其周圍也是部落林立,諸如塔塔兒部、翁吉剌部、汪古部、三姓蔑兒乞部、斡亦剌惕部、克烈部、乃蠻部等如雨後春筍一般爆發出勃勃生機。其中,塔塔兒部分佈在今黑龍江省呼倫貝爾市南部及錫林郭勒盟北部一帶;翁吉剌部分佈於呼倫池東南、貝爾湖至哈拉哈河一帶;汪古部靠近長城腳下;三姓蔑兒乞部分佈於色楞格河下游、貝加爾湖以南;斡亦剌惕部分佈於中尼塞河上游;克烈部則分佈在杭愛山與肯特山之間;最後靠近泰山的是乃蠻部。


此時,蒙古諸部雖聲勢赫奕,但仍是群龍無首、一盤散沙,各自為戰。公元11世紀時,為了對抗遼國的壓制,各部建立了一個以塔塔兒為首的“反遼聯盟”。塔塔兒的別稱是韃靼,所以韃靼又成為草原各部的統稱。公元12世紀,反遼聯盟土崩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鐵木真曾祖父)的帶領下異軍突起,並使用“可汗”尊稱,號令所有蒙古人。當時金國已經取代了遼國草原霸主的地位,金國當然不會坐視蒙古的崛起,於是採取“以夷伐夷”策略,在塔塔兒部與蒙古部之間煽風點火,橫挑事端。所以,蒙古部當下並沒有劍指金國,而是掃除頑強的塔塔兒。

合不勒去世後,其弟俺巴孩繼承汗位。後來,俺巴孩在與塔塔兒部的戰鬥中被俘,並被對方獻由金國,最終被金國釘死在木驢之上。之後,俺巴孩侄子忽圖剌也在對塔塔兒的戰鬥中犧牲。此時,蒙古部如一片秋天的樹葉,隨時可能凋零而逝,整個部族都在祈禱出現一位真正的英雄。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秋,蒙古孛兒只斤部乞顏氏族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也速該為其取名“鐵木真”,意為精剛。1206年,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國,稱成吉思汗。從此,蒙古鐵騎開啟了縱橫天下的征程。



結語:如果說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勢必有些牽引,好比將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回鶻、韃靼等遊牧民族一樣,他們雖然都曾在茫茫草原上赫炟一時,也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雜糅融合,但各自之間又都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徵。更何況,一部分遊牧或漁獵民族至少是在其童年時期一直過著怡然自若的生活而不被外面的世界所幹擾,蒙古人的祖先室韋就是這樣一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古老部族。滄海桑田,彈指千年,如今的蒙古族同漢族一樣,是一個拋棄狹隘自我、主動擁抱世界的偉大民族,相信各兄弟民族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國史春秋


蒙古人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人種。原來的由一百多個部落組成的民族,如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一後,組成大漢民族,它一樣來源更復雜,更有多樣性。有從遼,金的契丹。也有是唐代的突厥,還有大漢族,西夏的羌,氏,更早柔然 丁零和中原的北魏的北方人種組再早是匈奴的後裔,更早東胡是非常多樣,複雜組成團體居住。地方也是非常廣大,從西部裡海,到東海都是成吉斯汗所征服區域,形成統一的有軍事主義思想,高度集權化,軍事化集團勢力。征服統治萬國萬邦集團後,形成了人們把它稱為蒙古人。

它從服徵達達兒部落開始,就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亞歐大陸,縱橫百年多,通婚混血,形成蒙古人種,誰是根,誰是本,誰也弄不清,也就沒有準確源頭,加上文字缺失,蒙古人,大都認鐵木真為祖。

鐵木真是金國人,乞顏部貴族世家出身,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萬不律寒及曾祖俺巴孩等。為北方草原顯赫人物或首領。但沒有還沒有創建過國家。

生活的那塊地方歷經唐,遼,金。再遠是突厥,突厥前面柔然丁零,丁零前面才是匈奴,草原政權都是橫刀躍馬縱橫萬里,以征服戰爭為生存基本國策,統一草原王庭成政治集團聯盟,何能有似漢人有文字,明確血脈相連,根本唯一出源。他們血脈複雜,雄性十足,搶掠成性,何處無家,遂水草萬里遷移,又有何處是本源。

鐵木真之祖他們奉蒼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生活在斡難河源頭,一個周圍都有山林,中間有良好草原的額爾古涅昆的險峻的山坡上,生息繁衍,世代相傳發展到七十多氏族。也有被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又逃到了額爾古涅昆,一帶居住下來。人口的再不斷增長,又一次向外遷徙,其中一男一女,男的叫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

從歷史看,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從商到西漢時都生活部落聯盟領導下的大小部落,最早是東胡人,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後,退居烏桓山,鮮卑山,成為烏桓人,鮮卑人。他們居住遼河上游流域,族群被匈奴擊敗征服。

鮮卑人又跟著匈奴人侵擾周邊。匈奴分裂成南匈奴與北匈奴後。鮮卑族趁北匈奴西去消失之機佔據草原,首領檀石槐又統一鮮卑各部,在西漢未年建立王庭向南掠奪東漢,向北抗拒丁零,向東擊退扶余,向西進攻烏孫的大統一草原政權,成為軍事聯盟集團。檀石槐死後,鮮卑人也大分裂,首領軻比能再重新統東部和中部鮮卑人。

在魏晉南北朝時,鮮卑各部落,趁中原王朝混亂不堪 入主中原,建立多個國家,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統一北方。草原上也前後有柔然政權,或吐谷渾政權。到隋唐時,鮮卑作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漢族的大唐和突厥族中,逐漸消亡。大唐的民族平等,長期平和同居,相互通婚,使皆自號鮮卑人,越來越越明顯已經不是成血緣集團,成為多源多流的人種。做為北方柔然部,也變成契丹人。首領耶律呵保機,建立大契丹國,成遼太祖,又統一草原。

金朝代替遼國,統一的草原上,風來了,雨走了。草原上舊政權消滅,新政權建立。或屠殺原來人乾淨,或歸順投降新五庭融入其中。沒有那個民族能完整保存,蒙古組成成份也是一樣。是多源多種的人種。


ww3721王建文


很複雜混沌的一個問題,按史記中說的匈奴人是狄族人,是從古至今在野蠻衝撞文明洗禮中成長融合岀的一個民族,自商周就生活遊牧於蒙古高原,到春秋戰國時期時常入侵中原,久而久之勢成了一種野蠻成性燒殺搶掠的習性,它們依草原而居,居無定所,追逐著牧場河流而生,以牛羊奶汁為食,無紡織衣物,以畜皮為衣,以毯🏠為室,無糧食菜果,身材高大,腿呈羅全狀,無教育道德,,,在與中原王朝的大戰中曾多次危劫華夏民族,自春秋就有攘夷共主掃平夷害的共識,戰國各國修有長城皆為據敵衛民而勞民傷財,自秦漢有多次大規模的修築長城事件,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羗人,塞人,回圪人雜居漠北荒原,形成大小不一的各種勢力和族群部落,互相通婚融合形成了大漢帝國時期的強大勢力,在漢武大帝和其子孫上百年的打擊招撫融合下,匈奴人逐漸融合於漢和其它民族中,猶以五代十國後蒙古高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自稱黃金家族,到宋中期以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在征戰殺閥中將戰俘弱小民族歸於帳下,經歲月蒼桑基因泥合形成了這種大體格寬額頭臉旁突的民族多三角眼單眼皮,中原人看慣了溫文爾雅知禮友益的中原氏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蒙古一詞有多種板本,以其勢成勢大有所不同,以胡人,匈奴人,準格爾人,東胡,西胡,噠噠而命名,到清康熙年間有了蒙古各部盟之分,也多以其王公貴族命名,如喀爾喀蒙古,衛拉特蒙古,準格爾蒙古之多。定性於歷史紛亂中,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打斷骨頭連著筋千絲萬縷難分難解。











94310417小云


概述:——突厥是曾經活躍在中亞和蒙古高原地區部落或民族總稱。突厥一詞於公元540年出現在中國史冊。史書所說不一,有鹹海、漠北索國、漢地平涼、阿爾泰山等說法。總體說方向偏西,中亞地區。

突厥集團強大後所統治下的人員構成主要是遊牧民族,但是分佈廣泛,突厥最初是鐵勒部落人。

——蒙古族是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各部落,才形成蒙古族。

成吉思汗出身乞顏部,後又聯合乃蠻、克烈、蔑兒乞、塔塔兒等部落。

《蒙古秘史》和《史記》記載,蒙古部最初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小部落,被突厥人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為了逃避敵人,他們逃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息繁衍。經歷400多年,部落壯大,分出若干氏族部落。蒙古族起源在北方。

總結:在種族出現之前,大家以部落區分,

突厥人曾經統治眾多遊牧部落,征服過蒙古部落。

雖然都是遊牧部落,他們有著血海深仇,蒙古人生活區域被突厥覆蓋或者統治,但蒙古人不是突厥人。

所以——突厥人是突厥人,蒙古人是蒙古人,蒙古族在形成之前也不是突厥人。


九句下半


匈奴和蒙古,兩個北方民族都是興起於蒙古高原,都曾稱雄一時,但兩者間隔時長達一千多年,中間還有個非常牛的突厥,所以想搞清兩者關係,先要理清一個思路,答案自然迎刃而解了。

頭曼城,匈奴都城,在今天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圖為頭曼城遺址。

有人說,歷史就是掠奪與繁衍,在中原以北,只要有人,就算是很小很小的遊牧部落,都有可能發展成龐大的民族。夏商以前,北方有統稱為戎狄的很多大小部落,這裡面就包括匈奴的先祖,按《史記》記載,匈奴源自夏人,當年戎狄一部分南遷被諸侯兼併,一部分帶著較先進的文化遷至大漠南北,在戰國時期建立政權,這就是匈奴。

突厥人的祖山,杭愛山,位於今天的蒙古國中部,海拔3000米。

所以匈奴是個非常古代的遊牧民族,當然是咱華夏一族的成員,他們興於漢,也消於漢,五胡亂華時最後活躍於歷史舞臺,此後消亡,遺留下來的大小部落,有一支當年在匈奴以北,蓋匈奴別種,姓阿史那氏的部落崛起,後來建立政權,叫突厥,在南北朝至隋唐時,不斷分裂融合,一部分被中原王朝兼併,一部分遠走西亞,遺留下來的部落仍在繁衍。

喀喇和林,蒙古二代汗窩闊臺所建的首都,圖為喀喇和林遺址。

而在呼倫池和阿爾渾河流域,當年被突厥統領的部落,有一支叫蒙瓦的在12世紀崛起,他們起初稱為蠕蠕人,在突厥失勢後迅速崛起,處於突厥各部落爭奪中脫穎而出,這一地域就是後來的蒙古人。所以匈奴、突厥、蒙古,可能早先只是北方一個很小的部落甚至一個家庭,在統稱為戎狄的商周時代,小單位匈奴崛起然後統治北方,突厥的先祖只是被統治的一員,幾百年後匈奴瓦解融合,突厥興起統領北方,蒙古的先祖也是被統治的一員,百年後突厥消亡,蒙古崛起。


圖文繪歷史


蒙古人屬古代匈奴人後裔!《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淳維“匈奴始祖名。”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樂產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原謂之匈奴”。其言夏後苗裔,或當然也。故應劭風俗通雲:“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雲“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韋昭雲:“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則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也。』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屬共工氏之後,共工炎帝后裔),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驢、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上此文為史記,考古也得證實史記中所記為真!匈奴乃我華夏民族的一支。(圖騰黑龍)。

《東胡》

匈奴因居匈奴(胡)以東,故名。春秋戰國時,分佈於燕國以北,盛時達燕國東北及趙國東邊。由氏族屬相同之各部組成部落聯盟,烏桓、鮮卑即其組成部分之一。

《契丹》

源於東胡後裔鮮卑。始見於《三國史記》(卷18),《魏書》始立《契丹傳》。是後《北史》、《隋書》、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皆有專傳。南北朝時,遊牧於今兩遼河上游及其支流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其俗父母死不哭,以悲哭為不壯。人死置屍樹上,3年後收骨焚之,酌酒祭奠。初分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日連、匹挈、黎、吐六幹(一作吐六於)等8部,互不統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