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有緣是緣,無緣也是緣
有緣無緣,覺悟在心源


(一)


武威的市容整潔而漂亮。當我們漫步街頭時,不經意間走到了一個叫鳩摩羅什寺的寺院門口。這個名字有些怪怪的,孤陋寡聞的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便請教同行的武威文旅局的同志。沒有想到,這一問,便問出一個照耀中國佛學1600多年的偉大人物!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公元382年,前秦的大將軍呂光率軍出征西域,勝利凱旋之際,也不忘帶走龜茲(qiū cí)最著名的人才——鳩摩羅什。

據說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印度一個小國的宰相,突然有一天覺得當宰相沒什麼意思就出家了。出家後來到別一個國家,被這個國家的公主看中,非他莫嫁。在皇帝的威逼下,這個前宰相只好還俗,與公主結婚,生下了鳩摩羅什。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但此時公主又突然覺得當公主沒什麼意思,於是就帶著兒子出家了。七歲的鳩摩羅什跟隨母親一同出家遊學,年紀輕輕便博通古今,熟諳佛法,揚名西域。

當呂光帶著鳩摩羅什走到涼州時,忽聞自己的皇帝符堅已經遇害,於是就乾脆停在涼州,並在武威建立了後涼政權。同時,呂光也為鳩摩羅什興修了一座寺院,讓其居住與弘法。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在武威的十七年間,正值壯年鳩摩羅什就住在我眼前的這座寺院裡,不僅學會了漢語,還翻譯了近百部梵文佛經,於是一場佛教傳播盛典由此拉開了的序幕。

鳩摩羅什深通佛理,譯出的佛經,既能明確表達梵文原意,又能做到行交流暢,字句優雅,令佛教徒無不信服讚賞,並與真諦、玄奘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三大翻譯家之首。

羅什寺中的羅什寺塔至今輝映著鳩摩羅什心靈深處的光芒,這座1600多年的古塔下至今還藏著鳩摩羅什大師的舍利。

他在圓寂前發願道:所譯經典,如若沒有違背原意的地方,死後焚身舌不爛。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鳩摩羅什“舌”舍利塔

“薪滅形碎,唯舌不壞”,鳩摩羅什圓寂後舌頭果真沒有被燒化。他創造出的漢語詞彙很多我們今天仍在沿用:煩惱,苦海,心田,愛河,未來……


然而,據相關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這位偉大的人物與後來的蒼央嘉措一樣,也曾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不過,與蒼央嘉措不同的是:鳩摩羅什是“被”愛情。先是與他的表妹,後來又與龜茲國的公主。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為了弘揚佛法,他曾拼命拒絕這種“被”愛情,但被呂光用酒灌醉,他第一次破戒了。後來到了長安,姚秦這位皇帝看他那麼高的智慧,一定要他留種子下來,就安排了十二個宮女做他的太太,他又破戒了。

後人評論:羅什持律並不嚴格。臨終前曾囑其弟子應以其著譯而不以其生活行事為準繩。譬喻“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

(二)

開著房車,我們又去了武威的白塔寺。在鳩摩羅什離開涼州800多年後,這座城市又迎來了一位偉大的僧人薩迦班智達。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白塔寺的負責人熱情地給我們介紹: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領袖薩班與蒙元代表、西路軍統帥闊端舉行“涼州會談”的地方,也是後來薩班圓寂之地。這一歷史性的會談標誌著西藏從此納入了中國版圖。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在帶著我們參觀放置薩班舍利子的靈骨塔和“涼州會談”展覽館的途中,白塔寺的講解員非常自豪地告訴我們:“涼州會談”今年已經正式寫入高中的歷史課本,來這裡研學遊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薩迦班智達系薩迦五祖之第四祖。他天資聰慧, 自幼好學上進, 9歲時就能為人說法,35歲時接任薩迦教主。

他雲遊前、後藏各地名剎,遍訪高僧、名流,博採眾長,更顯學識超群。薩迦派在西藏的勢力越來越強系。

但是,此時蒙古高原兇悍的騎兵揮舞著彎刀衝上了西藏高原,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公元1235年,繼承成吉思汗的長子窩闊臺繼承王位。他決定長子貴由等遠征東歐各地, 幼子闊端治理西夏地區及甘青部分藏區。

1239年, 闊端派部下多達那波率軍取道青海, 直入藏北 (拉薩一帶) , 燒燬了熱振寺和傑拉康, 殺害500餘名僧俗人眾,因窩闊臺病重, 突然撤軍北還 。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當闊端準備再次進入西藏時,他改變了策略,選定與在西藏有較大影響力的薩迦班智達進行談判。1244年, 闊端再度派多達那波等專程赴藏“邀請”薩班。

闊端寫給薩班的邀請函, 軟硬兼施, 希望薩迦“儘快前來, 吾將令汝統領四方僧眾”,“若不前往, 大軍壓境”。同時沒有忘記送上一份重禮。

此時薩班已是63歲的古稀老人, 要從西藏到涼州, 窮山疊嶂,氣候惡劣,一路必定充滿風險,很可能就死在路上!

但迫於形勢,經過再三權衡, 薩班毅然決定帶領10歲的八思巴和6歲的恰那多吉二侄, 迅即前往。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生活在交通發達、接待設施完善的我們,實在想象不出來這位老人是怎樣帶著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一路經歷了多少磨難,到底有多少次逃過死亡的威脅?


也許真的有佛祖保佑,經過兩年的艱苦跋涉, 這一老二小於1246年抵達涼州。


但此時的闊端卻並不在涼周,而是赴和林參加推舉大汗位的大會去了。薩班也沒閒著,用自己的醫術給當地的老百姓治病,很快名聲鵲起,深受愛戴。


闊端於1247年返回涼州, 並沒有馬上與薩班舉行正式會談。當時闊端身患頑疾, 久治不愈, 精通醫學的薩班把闊端的病人治好了。在治病的過程中,兩人溝通頻繁,薩班淵博的學識和人品深得闊端尊敬, 兩人之間的感情也更加親密。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在此基礎上, 雙方就西藏歸順蒙古王朝事宜, 經協商, 達成共識。之後, 由薩班寫了一封致西藏各僧俗領袖的公開信, 即著名的《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勸告西藏各地僧俗勢力權衡利弊, 凡誠心歸順蒙古汗國, 遵行勸令, 各地官員可續任如常。

薩班的這封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開信, 標誌著蒙藏直接的政治聯合關係正式建立,也使西藏內部的分裂局面趨向統一,從此揭開了蒙藏關係史上新的一頁。

年老的薩班再也沒有力氣走回西藏了,他留在了涼州弘揚佛法,闊端專為薩班駐賜地修了一座幻化寺,也就是今天的白塔寺。公元1251年薩班在白塔寺圓寂。

闊端十分傷心,為薩班修建好了靈骨塔,然後追隨薩班去了。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而薩班從西藏帶來的侄子兄弟倆後來都頗有成就。弟弟恰那多吉被忽必烈委派他治理整個西藏地區。他在完成西藏行政體制建設後於1267年七月去世, 享年29歲。

八思巴卻成為帝師,創造了新蒙古文字。

(三)

告別了白塔寺,我們去武威的天梯山石窟。途經黃羊河,風景絕佳:連綿的戈壁黃沙,圍繞著一大片碧藍的水,對比特別強烈。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武威文旅局的W局親自給我們介紹天梯山石窟。魏W局是一名美女局長,長期在旅遊戰線工作,對武威的歷史文化非常熟悉,也非常熱愛。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W局給我們講到:天梯山石窟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喻為“石窟鼻祖”。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時,武威湧現出了一大批學者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佛教文化也達到了一個空前興盛的階段。不僅有鳩摩羅什這樣的高僧,而且武威天梯山等佛教石窟也逐漸開鑿。尤其武威天梯山石窟,成為絲綢之路上石窟的標誌和樣本。

東晉時期,蒙遜由張掖遷都於武威,稱河西王,並召集涼州高僧曇曜及能工巧匠開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車氏病逝,特在窟中為其母先雕鑿5米高石像一尊。

之後陸續興建,前後歷60年,無數雕塑家在53個洞窟裡雕刻佛像、飛天等51萬多件。

曇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後,北魏滅北涼結束了河西地區140餘年割據而繁榮的局面,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和佛教中心的東移,涼州的僧人紛紛外流,東下平城(今山西大同),開始了新的開鑿生活,成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重要技術力量,曇曜則成為北魏的佛教領袖。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除遷平城外,另一部分向西遷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進了敦煌佛教的興盛,使敦煌成為繼涼州之後的河西佛教中心。敦煌石窟中的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藝術風格相似,說明天梯山石窟的開鑿及其藝術風格和建築風格直接影響到敦煌及河西石窟。

1927年,武威發生大地震,天梯山石窟遭到毀滅性破壞,九層貫樓和大部分洞窟頃刻間震毀,許多塑像受到損失,倖存比較完整的有8窟,大佛坐像安然無恙。

1958年,因修建黃羊河水庫,天梯山石窟除大佛窟外的其他文物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保存。但當時過高的估計了黃羊河水庫的蓄水量,水庫的水並未對石窟造成威脅。因此,1992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在原址、原位修復天梯山石窟文物。也就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天梯山石窟景區。

站在攔河大壩上,我正好與石窟大佛的頭部相對。面對釋迦佛祖那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那副淡定而又從容的面容,我想:還在人生的苦海中掙扎的我,什麼時候才能上岸呢?

武威----一座“佛緣”極深的城市

又有誰來渡我上岸呢?

但願在這座佛緣極深的城市裡能找到藏於自己內心的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