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市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轉變的經驗探索

龍巖市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轉變的經驗探索


美麗的三洲溼地公園



□ 記者 梁熙 石芳 通訊員 簡永娟 文/圖

11月25日,在武平縣武東鎮遠明村汙水處理設施氧化塘項目建設施工現場,大型鉤機和施工人員正在緊張作業,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

該項目是遠明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點工程,總投資10多萬元,計劃鋪設管道1000多米,項目建成後將對村民生活汙水進行收集消納處理,可極大地改善遠明村的出村斷面水質。這是我市治理和保護河湖,改善流域水質的一個縮影。

根據今年9月份環保部門監測數據顯示:龍巖境內三條主要河流22個國省控(考)斷面Ⅰ-Ⅲ類水質達標率為100%,同比提高9.1個百分點;全市82個小流域監測點位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3.9%,同比提高10.98個百分點;市、縣級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和3個主要湖庫水質達標率100%。

數據說明一切。如今,我市正在努力實現山與水、水與綠、水與城、水與人的有機融合,探索一條獨具龍巖特色的河(湖)長制建設新路子。

制度保障 匯聚綠色發展新動力

我市主要河流包括閩江、汀江(含梅江)、九龍江三大流域,如何保護“三江源”碧水長流?近年來,我市先後出臺《龍巖市全面推進河長制實施方案》《河道專管員管理辦法》等文件,建立健全聯席會議、信息報送共享、督導檢查、考核等制度措施,形成了有序的河湖治理組織體系。今年,我市還率先啟動了河湖長制工作立法工作,為我市河長制工作開展落實提供法律依據。

“我們不斷從運行、治理、管理等方面進行創新,提高治理成效。”龍巖市河長辦工作人員介紹,比如以小流域為單元,通過實施一河兩岸景觀提升工程治理河湖,利用e龍巖、熱線等平臺開展社會監督,形成群眾投訴、專管員現場確認處理,河長辦平臺回覆,上級河長在線跟蹤的閉合問題處理圈,創新智慧管理方式。

我市地處閩粵贛邊區,為打破行政區域之間的治水壁壘,實行邊界聯防治理模式,形成6項制度一個平臺的“6+1”邊界聯防治理格局,加強區域間協調互動,推進邊界地區水汙染共防共治,促進水環境全域提升。

此外,我市還建立河湖治理保護資金投入機制,據統計,2017、2018年全市共投入河湖治理資金21.69億元。

隊伍保障 壯大綠色發展新力量

“除了清理垃圾,還要查看有沒有排汙口、有沒有人挖沙電魚。” 11月25日,長汀縣汀州鎮劉長福說,一年365天,每天要巡河一遍以上。

劉長福是長汀地方河道專管員中的一員。目前,全市共有地方河道專管員1875名,覆蓋1875個村(居)所有河流。各縣基層河道管理員從“配齊配全”向“配強配優”轉變。如連城縣實行“縣管鄉聘縣監督”的方式,各鄉(鎮)公開擇優選聘(不得由村兩委主幹兼任),建立相應監察制度,為河道管理員配置特色“監察員”。

“河流有問題,直接找河長”。為了發揮河湖長的作用,我市藉助“大督查大落實”活動,把河長履職列為幹部一線考核內容,建立流域整治工作的“責任清單”、“問題清單”和河長的“成績清單”,推動河(湖)長從“掛名上牌”向“履職盡責”轉變。為了提升業務能力,我市組織河湖長、河長辦工作人員及河道專管員的培訓,自實施河長制工作以來,各級共組織培訓近300場次。

結合“紅土地生態警務”建設,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與河長體系相配套的“河道警長制”:成立市人民檢察院駐市河長制辦公室檢察聯絡室,形成公安、檢察院、環保、水利等部門的協作配合、監督制約機制,健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有效促進河長制實現“合而長治”。各縣還積極鼓勵私人企業主,主動認養河湖,爭當企業河湖長,目前連城縣聘請了27家砂場主為民間河長,武平縣聘請45家小型以上水庫電站業主為企業河長,河長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

治理保障 構建綠色發展新業態

為確保河暢水清,實現一江澄碧。我市從小處著手,由點及面,把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治水的重要抓手。2017年中心城區的小溪河作為全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行“最大的力度、最嚴的標準、最重的處罰”。

經過治理,小溪河水質20年來首次實現由V類水質到Ⅱ類水質的轉變。如今,走在小溪河沿河棧道,可見一彎清水蜿蜒流淌,河中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一幅河暢水清的圖畫躍然眼前。小溪河流域的成功治理,成為龍巖小流域水環境治理的典範,探索出了“以市河長辦總牽頭,縣(市、區)、鄉村各級河長和市、縣(市、區)、鄉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可複製、可推廣的重點流域治理模式,巖山溪、象洞溪、大深溪等25條重點小流域的綜合整治均取得了明顯成效。

水流域治理,治水是關鍵。我市實行拉網式排查、進度月報、河長通隨手拍、無人機及視頻監控、河道專管員巡河等方式,加強河湖“清四亂”工作力度,目前全市共自行排查河湖“四亂”問題395個,上級檢查暗訪和96133受理問題共112個,均已全部銷號完畢。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全市村莊垃圾治理常態化機制建設實現全覆蓋,每個鄉鎮均建成1座以上壓縮式轉運站或實現直接壓縮運輸。推進“廁所革命”,積極開展農村各類廁所建設,2018年新改建各類廁所10468座,深化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專項行動,2018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253.8萬畝(次),化肥施用量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高效植保器械保有量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

此外,實行實時監測水質機制,在跨縣(市、區)和鄉鎮之間河流斷面、河流交叉口等重要河段,設立56個水質監測點,確保達到水功能區水質要求。完成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岸線及河岸生態保護藍線規劃工作,劃定河流條數為140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