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伉儷李前寬 肖桂雲的藝術人生

電影伉儷李前寬 肖桂雲的藝術人生

李前寬(左)和肖桂雲(右)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時的合影

李前寬、肖桂雲均為國家一級導演,曾執導《開國大典》《決戰之後》《七七事變》《重慶談判》等二十多部主旋律影片,先後獲電影“金雞獎”、“百花獎”、“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世界反法西斯“長城杯”優秀影片獎等多項國內外大獎。李前寬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專家”稱號,還榮獲吉林省勞動模範、廣電部和人事部先進工作者和長春市特等勞動模範稱號。肖桂雲曾為吉林省“三八紅旗手”、長春市十大傑出青年、國家審片委員會委員。2018年,肖桂雲執導的戲曲片《韓玉娘》,獲聯合國“We Line國際電影節”創新成就獎和終身成就獎。同年,他們夫妻二人共同榮獲第52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9年,在第二屆戲曲電影展上,《韓玉娘》獲戲曲電影最佳導演獎。

电影伉俪李前宽 肖桂云的艺术人生

他們是銀幕伉儷,以拍攝重大歷史題材影片而著稱,從新中國成立30週年的《包公賠情》、40週年的《開國大典》、50週年的《世紀之夢》、60週年的《星海》,幾十年從影實踐,始終與共和國有割捨不了的情結。甚至,他們結婚大喜的日子也定在“十一”國慶節這一天。他們一生的命運節點都和祖國緊密相連,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民族的滄桑鉅變,謳歌著國家的輝煌成就。

不久前,在第八屆東北亞博覽會的李前寬、肖桂雲“光影彩墨”藝術大展上,通過幾百幅畫作和照片,我們清晰地看到,這對伉儷導演與共和國節拍同行的光影之旅。黽勉同心,膠片聯姻。他來自浪漫之都大連,她來自北國冰城哈爾濱,兩顆原本沿著不同軌道運行的星星,在北京電影學院相遇。

1959年,18歲的李前寬高中畢業,懷揣著兒時做“人民藝術家”的夢想,走上求學之路。正是那一年,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首次面向全國招生。他愛畫畫,也喜歡電影,並且這個學校還在北京,那是首都,那是一個少年心中最赤誠的嚮往。

仲夏,風清日烈,萬物繁盛。一張北京電影學院的准考證,讓這個每月僅靠父親62塊錢生活的九口之家陷入沉默。母親懂得知識的重要,更懂得兒子眼神裡的期待,東家借三塊,西家借兩塊,就這樣一分一毛,湊了四十元錢。李前寬借了塊手錶,揣著兩張大餅,背上畫夾和那個蒸騰的夢想,從大連一路顛簸,輾轉來到北京。

入學那年恰逢新中國成立10週年大慶,李前寬成為文藝大軍的排頭兵,在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毛主席的檢閱。神聖莊嚴,熱淚盈眶,那是他第一次和祖國緊緊相擁。

青年有志,逐夢前行。一個人強烈的理想追求與現實碰撞時迸發出的能量是強大的,李前寬如是,肖桂雲亦然。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看電影是一件奢侈且神聖的事情,那些聲光掠影,是肖桂雲兒時心中不可磨滅的畫面。從小學到高中,她一直是文藝活動積極分子,在文藝會演、學校比賽中自導自編自演話劇的經歷,讓她的導演夢想更加鮮明。

肖桂雲給北京電影學院寫信諮詢報考事宜,出乎意料,竟然得到了回信和招生簡章。更幸運的是,往年只在瀋陽、天津、北京、上海招生的北京電影學院,那年也來到哈爾濱招生。這對肖桂雲簡直是天大的福音。否則,她註定要跟北電失之交臂了。因為一來家裡子女多,經濟上不允許她去北京赴考;二來交通不便,父母也不放心一個女孩子孤身一人奔波於千里之外。

肖桂雲帶著三部自己創作的劇本來到考場,她看到了其他抱著一摞子作品的考生,不禁緊張起來。她當時已經被哈爾濱藝術學院錄取,非常擔心由於這個原因會被北電拒招。面試中,一位老師問她:“如果你報考電影學院沒考上怎麼辦?”肖桂雲聽後,頗為忐忑,以為老師在提前做她的思想工作,因為北電導演系全國只招25個人,名額非常有限。肖桂雲答道:“那就去長春電影學院吧,離家近,並且兩年制很快就能投入工作,可以緩解家裡的生活壓力……”老師聽後笑著說她是“傻孩子”。

這位老師就是田風教授,時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主任。風華正茂的肖桂雲,帶著那個時代的青春意氣,也走進了北電。

李前寬彼時已就讀北電美術系,在學校常常登臺表演,性情活躍,逐漸展露出組織和領導才華。既是畫家又是大導演的田風非常欣賞這個小夥子的天賦和才情,“你小子選錯了行當,應該學導演。”

田風和李前寬同是大連人,寒暑假一同返鄉,師生情誼很好。田風常常邀李前寬到家中做客,李前寬也欣然前往,聆聽教誨,開啟藝術靈性。田風的學生遍佈全國,後來大多都有所成就。他將自己的所有時間都給了學生,週末帶著大家一起去看畫展、參觀外國的戲劇演出及音樂會。在如此艱苦的歲月中,他給了學生們豐盈的精神盛宴。

李前寬和肖桂雲二人,就是在田風老師組織的這些活動中不斷接觸。他看到了她的內秀、溫柔和賢淑,她看到了他的才華、熱情和真誠,兩個人的思想交流十分默契。1968年國慶節,李前寬、肖桂雲結束愛情長跑,走進婚姻殿堂。

光影之夢

李前寬與肖桂雲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先後被分配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1972年,全國開拍四部故事片,長影完成了其中的三部——《青松嶺》《戰洪圖》《豔陽天》。

李前寬的幹練與才華被大導演劉國權看中,作為其助理完成影片《青松嶺》。肖桂雲的才情與內斂,同樣被大導演蘇里和袁乃晨所賞識,成為電影《戰洪圖》的場記。隨後,李前寬由美工正式轉任故事片場記,夫妻倆殊途同歸,都走上了導演之路。

在那些拼搏歲月裡,剛剛結婚的小兩口,為追求光影之夢,分別征戰南北,常常是他剛返回長春,她卻要立即出外景。兩人常在火車站擦肩而過,為了工作,他們只好拿出一個人的工資,求人幫忙照看幼小的女兒。

1981年,夫妻二人第一次攜手聯合拍攝電影《佩劍將軍》。這個“電影夫妻店”正式開張了。此後,李前寬與肖桂雲這兩個名字,便緊緊地排在一起,再沒分開過。

回憶這段往事,李前寬總是幽默地說:“我的老師不少,夫人是我的貼身老師。”眼神中帶著驕傲和溫情。

《佩劍將軍》的編劇張笑天拿出劇本,點名讓李前寬來執導,但當時長影有明確規定,副導演要想成為導演,必須先有一個老導演帶著拍一部片子,然後才有資格拿到導演通行證。而此時的肖桂雲早已執導過三部片子,所以她“肩負”起帶李前寬這個“新人”的任務。

《佩劍將軍》講述了國民黨將領賀堅、嚴軍率部起義,打開徐州北大門,為淮海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故事。情節複雜,人物眾多,是長影的重點項目。為了趕進度,李前寬和肖桂雲各自帶一臺攝影機搶拍,不管颳風下雨,加班加點地工作。

這樣一部戰爭大片,僅用54個工作日就拍攝完成,創下了長影廠的奇蹟。《佩劍將軍》在廠裡放映時座無虛席,反響強烈。老廠長們興奮地說:“這部片子為廠裡贏得了榮譽和收入,重要的是發現了人才。”此後,廠裡但凡有大片,領導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對夫妻。《佩劍將軍》公映後,創下當年電影拷貝的最高紀錄。

在李前寬和肖桂雲看來,中國電影史上,愛國主義是一條綿延不斷的紅線,愛國主義就是中國電影人的魂。現代革命戰爭是中國電影創作的富礦。他們隨後便與張笑天商討,希望自己的鏡頭在拉開淮海戰役序幕後,繼續跟隨解放大軍南下,打過長江,解放南京,一直拍到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前冉冉升起。

把新中國誕生的一幅幅歷史畫卷都搬到銀幕之上,那該是一部多麼壯美的電影史詩啊!一對導演和編劇為這一夢想激動不已。

1988年7月,已是大編劇的張笑天,把厚厚的《開國大典》劇本交給了李前寬和肖桂雲。劇本上、下集共七八萬字,夫妻二人一口氣看完後,夜不能寐,那是一種抑制不住的創作興奮。但同時,二人肩上也承受了巨大壓力。

第一是時間和資金,這部大片作為新中國成立40週年的獻禮片,只有不足三個月的籌備時間,拍攝資金僅500萬元;第二是影片的大規模戰爭場面,涉及歷史人物有138個之多,光服裝就得裝好幾卡車,除再現“開國大典”這一宏偉莊嚴的歷史時刻外,還要重現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百萬雄師強渡長江的恢宏場面,100多個場景,需要輾轉12個省市;第三是影片的風格樣式呈現,既不能是紀錄片,更不能是多個場景的“大拼盤”。

“開國大典”那場戲怎麼拍?總不能在天安門廣場前恢復1949年的歷史真實場景吧,花錢在長春地質宮廣場上搭建一個“天安門廣場”?即便耗巨資搭建,廣場上的數十萬群眾和接受檢閱的陸、海、空戰士的真實面貌卻是用多少錢也再現不了的。歷史真實的震撼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複製的。亢奮就是動力。逢事都說“沒問題”的李前寬產生了一個大膽設想,讓歷史資料片參與創作,這些前輩們冒著生命危險搶拍下來的真實影像,儘管都是黑白片,畫質又不夠好,但卻能強烈地吸引人,因為它“真實”。

李前寬和肖桂雲嘗試著將珍貴的歷史鏡頭與拍攝鏡頭銜接起來、融為一體,探索成新的鏡頭語言。但歷史資料片與新拍攝畫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影像風格,很難和諧統一,需要創作者在浩瀚的資料中篩選出所需畫面,從整體結構和節奏上有章法地進行佈局和銜接,通盤考慮鏡頭的景別、機位和長度,通過影片色彩的漸變,將每個鏡頭連接得嚴絲合縫,有節奏地凸顯出情節的震撼性、真實性和表現性。

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是這部影片的高潮。旭日東昇,在莊嚴神聖的“靜場”中,毛主席率領眾位開國元勳健步登上城樓,他們長長的身影,鋪灑在城樓古磚的臺階上,彰顯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走到今天,來之不易,而蔣介石在中山陵走下臺階,一個上去,一個下來。影片既真實又符合歷史象徵意蘊,體現出鏡頭語言的詩情畫意和表現性、象徵性。

在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的場景中,歷史真實是歡歌笑語、人聲沸騰,但李前寬卻要用“靜”的表現方式,“此時無聲勝有聲”。而後突出毛主席振奮人心的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國歌響起,緩緩升旗。毛主席揮手高呼“人民萬歲!”在人民萬歲的主題音樂漸起時,騰空而起的絢麗禮花中,疊化出無數戰士在炮火中緩緩倒下……這一大段精心設計的層次分明的鏡頭語言,充分表達出了新中國誕生的宏大主題。

實踐證明,這種結合非常成功。《開國大典》從開篇到結尾,共有四十多處資料片鏡頭與新拍攝鏡頭融為一體,這種“真”與“假”相互碰撞後的“化學反應”,生成一種真實性與假定性、紀實性與表現性相結合的紀實美學風格,賦予了影片歷史厚重感和歷史真實感。

八年磨一劍,凝練終非常。1989年9月21日,國慶40週年前夕,電影《開國大典》在全國正式上映。業界專家評價,《開國大典》開啟了我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美學探索先河。影片雄渾的史詩風格和美學追求,受到業內的廣泛讚譽,也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美好記憶,當年創造了1.7億元的票房奇蹟。在香港連續放映147天,這個紀錄至今未被打破。《開國大典》榮獲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剪輯獎及多項金雞提名獎,第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三個獎項,並代表中國參加了第62屆奧斯卡外語片展映。

李前寬、肖桂雲匠心打造的這部經典力作,抵住了時間檢驗,30年後的今天,經過現代高科技修復的《開國大典》,以4K(4096×2160)分辨率、5.1環繞聲的全新版本,以更加震撼的視聽感受再登銀幕,獻禮新中國70華誕。重現經典,歷久彌芳。

藝術自覺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將鏡頭聚焦於民族歷史與國家命運,以情真意切的筆觸描繪推動歷史前進的先行者,這是新中國電影導演的初心和使命。李前寬和肖桂雲正是這樣表現時代的踐行者,他們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史詩風格,十分注重作品的藝術感召力,在銀幕上講好中國故事,塑造的藝術形象生動感人。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李前寬說:“電影藝術家應以作品體現社會價值和功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鏡頭聚焦在民族的滄桑與國家的命運上,聚焦在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民這一永恆主題上。”他們對中國近代史頗有研究,這些歷史激發著二人極大的創作熱情。他們的影片有著深邃的思想內涵,力圖將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將故事講得精彩生動。

這些年來,李前寬、肖桂雲先後創作拍攝了一系列電影佳作,其中包括反映對國民黨高級戰犯改造、謳歌黨博大心胸的《決戰之後》;表現抗戰勝利後中國何去何從,毛澤東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的《重慶談判》;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表現我中華兒女奮起抗戰的《七七事變》;我軍鐵流西行進軍大西北的《金戈鐵馬》;毛主席赴蘇聯時的反諜影片《旭日驚雷》;以及反映三峽工程的《世紀之夢》、反映改革開放後農村新氣象的《田野又是青紗帳》、反映知青生活的《甜女》、反映山東人民抗日的《紅蓋頭》和描寫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少年成長經歷的《星海》。除此之外,還有《蒼天聖土》《抗美援朝》《血灑故都》《明月出天山》等。

對於當下中國電影的種種現象,李前寬針砭時弊,字字珠璣。他認為,如今的電影創作生產與電影市場生態還不盡如人意,與新時代的要求尚存距離,有高原而少高峰,這種現狀應儘快改變。他感嘆,當年也有影迷,但大家關注的是演員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他是“董存瑞”,她是“江姐”,他是“李向陽”……那時候,沒有時尚明星和網站流量,人們更習慣把電影內涵與現實道義互聯,從中揣摩和學習,把銀幕上的英雄當作現實學習的楷模。

“作品是硬道理,好好幹,為民多出佳作。”這是李前寬心中的誓言,藝術家要始終葆有家國情懷,沒有情懷就沒有創作激情,拍出的作品更是蒼白無力。電影人只有不斷踐行文化自信和道德自覺,才能在生活的沃土上培植出藝術之花,才能創作出不負時代和人民的藝術作品。

李前寬與肖桂雲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奮戰在電影創作的實踐一線,堅守電影家的社會責任,遵循現實主義創作道路,關照民族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為人民認真拍電影。

作為老一代電影人,李前寬和肖桂云為社會奉獻出大量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有筋骨的精品力作。而今,這對年近八旬的影壇夫妻仍不斷努力,正如李前寬所言:“只要是有助於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事,我們都願意去做,是戰士就要奮鬥不止。”

在各種公開場合,這對夫妻藝術家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們的創作得益於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讓他們有機會在電影戰線上施展才華,拍出一些作品,現在的年輕朋友更幸福,趕上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這是歷史性的,為中國電影人創造了一個更好的用武之地。

眼下,他們正在傾力打造一部力作——《東方欲曉》。影片講述了長影的前身東影,從1945年抗戰勝利到1949年開國大典期間,在黨的領導下,這座新中國電影搖籃所發生的感人故事。這是一部謳歌中國電影人初心與使命的鴻篇鉅製,形象展現了新中國電影人在戰火硝煙中艱苦奮鬥,為祖國和人民拍電影的可歌可泣的開拓精神,在新時代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心繫天下,殫精竭慮。長期以來,李前寬一直關注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1994年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建立和2005年建成的中國電影博物館均是他建言獻策的結果。2010年出臺的國務院九號文件“關於繁榮發展中國電影產業的十項措施”,也有他積極促成之功。

“萬映計劃”則是李前寬在中國電影基金會做的一項公益事業。萬校聯動,優秀國產電影走進老少邊貧地區,伴隨那裡的孩子一起成長。同時,他還建立中國優秀電影走進港、澳、臺校園活動,架起了交流與互動之橋。

秉持心懷天下、虛懷若谷的胸襟,他們夫妻二人在平靜的生活中,固守著藝術家的自覺,在個體與大眾感情的細微積澱中,展示出其深厚的人民情懷,在一部部影片裡,體現出真摯的“共和國情結”。

他們的影片具有經典藝術和史詩氣質,攬歷史風雲於方寸鏡頭之內,或潑墨揮灑,大氣磅礴;或工筆細描,情真意切。寫意、留白、氣韻、象徵,這些繪畫元素在他們的電影裡,得以淋漓彰顯,電影與繪畫兩門藝術運用自如。

光影與彩墨齊飛。他們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敘利亞大馬士革的郊外、新疆的胡楊林、古羅馬鬥獸場……一幅幅採風作品,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態,通過筆墨躍然紙上。其中,“大美中國”光影彩墨展覽走進紐約聯合國總部,向世界展示中國魅力,贏得了國際友人點贊。

他們是影壇的畫家,畫壇的導演,琴瑟和鳴,比翼齊飛。

2019年,李前寬、肖桂雲喜度金婚,又迎從影一甲子。六十年風雨同舟,相依為命,不論在生活上、事業上遇到多少艱難,他們光影追夢的初心都從未動搖。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諸多活動中,他們參加4K新版《開國大典》首映禮、研討會,走進大學校園與年青學子互動,共敘“我和我的祖國”,青春活力依然。

影壇伉儷情,光影家國夢。鏡頭後面,他們用汗水和心血連接歷史某一緯度的截面,重現那一段跌宕的劇情鉤沉;時光之中,他們穿透歲月風雨,傾一腔熱血,給歷史留下光彩,聽鑼鼓再起,為祖國標註經典。

他的萬馬千軍氣勢恢宏,她的流水行雲細膩委婉,匯聚成光影彩墨裡的悠悠山水和朵朵花卉,在清晨的霞光裡,醇厚又安寧,在傍晚的炊煙中,美麗而綿長。

(作者:陳耀輝,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