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王安石,靖康恥的直接責任人

上一篇講到:

有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前車之鑑,趙宋陷入了兩難。

宋太祖自己就是軍閥出身,他也知道自己和李存勖、朱溫沒什麼區別。

為了避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趙匡胤只能選擇杯酒釋兵權。

但削減兵力,就抵擋不住敵人的入侵。

所以宰相寇凖為宋遼設計了“澶淵之盟”。

在這個模式下,構建了宋遼局勢,並維護了秩序的穩定和整體的繁榮。

“文人”王安石,靖康恥的直接責任人

《絲路山水地圖》:吐魯番城

文人

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為宋帶來了整整40年的和平。

可在西夏李元昊稱帝之後,突然對宋宣戰,發動了全面戰爭。

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等戰役。

幾次戰役均已宋的失敗告終。

西夏雖勝,但也均是慘勝,所掠物資還不抵戰爭消耗,一時間國內物價飛漲,百姓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其實也能看出西夏元昊軍事實力也是一般。

奈何宋的軍事實力實在太弱,連“文人”范仲淹都被派去了前線,但也根本無濟於事。

“文人”王安石,靖康恥的直接責任人

屢敗之後,只得與西夏議和。

1044年,宋夏議和,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茶葉3萬斤,北宋付歲幣為“君”,史稱“慶曆和議”。

就是這個條約,在北宋朝廷的很多文人眼中,簡直就是恥辱。

畢竟遼在宋開國之前就是個大國了,打不過就算了。

可你西夏一個番邦小國,原本就是附庸國,也配讓大宋納貢?

於是在宋神宗繼位之後,開始變法,並主動撕毀條約挑起戰爭。

戰爭即是政治的延續。

這次變法是由誰主導的呢?就是我們熟知的“文人”王安石。

“文人”王安石,靖康恥的直接責任人

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有很多次,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可一提到變法,除了商鞅之外,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安石變法”了。

而這次王安石變法,結局以失敗告終。

至於為什麼一場失敗的變法,卻能與商鞅,張居正齊名呢?

這裡暫且不表,我們有機會單獨講一篇。

簡單地說,就是由道家轉為法家,大力發展軍事。

宋不敢和遼翻臉,就先拿西夏開刀。

從1067年開始,一直打到1119年,從神宗打到徽宗,整整打了一代。

基本上每隔十年就發動一次大型的滅國戰,消耗極為巨大。

終於在1119年,宋軍在童貫率領下,攻克西夏橫山,西夏向宋表示臣服。

宋軍雖勝,卻也是慘勝。

而基本就在同一時間,遼北女真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國,童貫、蔡京和徽宗與金密謀,準備聯手南北夾擊滅掉遼。

事成代價就是燕雲十六州,金答應給宋6個州。

因為遼夾在宋金中間,使者只能走海路,所以也稱“海上之盟”。

“文人”王安石,靖康恥的直接責任人

海上之盟

可大宋舉國之力打西夏都這麼費勁,更何況實力高一大截的遼呢。

童貫不宣而戰,率軍進入遼境,結果被遼痛擊。

有了宋軍的“牽扯”,金趁機攻佔遼,遼降金。

雖然宋軍沒起到太多的作用,但金還是按照盟約劃給宋6個州,但童貫卻得寸進尺,想策反遼國以獲取其他十個州。

事情敗露後,徹底激怒了金,於是宋金開戰。

北宋打西夏本就消耗了很多,遇見比遼還強大的金,根本無力抵抗。

金軍長驅直入,直逼首都東京開封,北宋被金所滅,徽、欽二帝被擄,史稱靖康之難(金天會五年,1127年)。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神宗”,一個是明神宗萬曆朱翊鈞,一個是宋神宗趙頊。

諡法雲“民無能名曰神”,就是說不知道怎麼評價。

萬曆就不多說了,雖然連朝都不上,但也開創了“萬曆中興”,不能說昏庸無道,所以說不知道如何評價。

宋神宗這邊,雖然懷著好心,目的是為了國家,但卻沒能辦好事。

要說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任用了變法人士。

明神宗任用的是張居正,而宋神宗,遇到的是王安石。

這就導致了結局的不同。

一個是“中興”,一個是“靖康恥”。

王安石變法基本就是參考了商鞅和王莽新朝的政策。

沒有像商君那樣成功,是因為沒有商鞅變法的核心“軍功制”。

沒有像王莽一朝覆滅,是因為太祖組訓和寇凖建立的澶淵之盟積累了大量家底,能夠供變法折騰幾十年。

宋神宗拋棄了組訓,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到底如何評價,還真不好說。

真要成功了,或許就成了秦皇漢武那樣的“千古一帝”。可惜的是,失敗了。

說到底,治國就兩種理想。

一是道家的無為而治,一是法家的軍國主義。

神宗違背了太祖組訓,又不敢明說,只能依靠任用王安石新黨來推行他的政策。

有新黨,就有舊黨,就必然會演變為政治鬥爭。

新黨以王安石為首,舊黨以司馬光、蘇軾為領袖。

而新黨大都是都是依靠迎合聖意上位的。

除了王安石有明確的變法綱領和政治理想,其餘都是投機份子罷了。

《宋史·奸臣傳》中共有21人,北宋14人,其中12人為新黨。

新舊黨爭一直貫穿了兩宋,勢如水火。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道德經》

皇帝不能讓人看出自己的喜好,就算喜歡吃的飯都不能多吃一口,否則就容易被小人看出喜好,從而有機可乘。

神宗想要變法,讓小人看到了機會。

若說新黨對戰爭的態度,就是和平時期主戰,戰爭時期主和。

是戰是和到底會對國家造成什麼影響?不重要。

從宋和西夏開戰後,包括范仲淹和他的兒子範純仁,還有老相韓琦等在前線的將領,都是舊黨。

他們深知和平不易,所以都反對戰爭,但卻沒辦法阻止皇帝主動挑起戰爭。

1092年洪德城之戰,宋軍獲勝,舊黨班師,司馬光趁機向神宗建議,停止戰爭,讓宋和西夏重回和平。

但神宗非但沒有聽取建議,並在第二年罷免了舊黨,任用新黨呂惠卿,戰爭繼續。

舊黨們看起來都是“主和派”,但金軍真達到了首都,主張抵抗的反而是舊黨李綱。

而欲逃往江南的卻多是新黨。

恥、恨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滿江紅·怒髮衝冠》


“文人”王安石,靖康恥的直接責任人

對於宋人百姓來說,未必能感受到“恨”。

可“恥”卻是實實在在加到了趙家皇室身上。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俘,北上押至金。

同時金開始大肆搜掠東京城,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隨後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也稱“偽楚”。

到達金地後,金為趙宋皇族舉行了“牽羊禮”。北宋皇室身穿金人服飾,並袒露上身到阿骨打廟裡行禮。

朱皇后不堪其辱,選擇了自殺。

宋徽宗被金人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

皇室女子也被當做戰利品,賞給了功臣,其餘被賣做了娼妓。

趙氏皇族遭遇了滅頂之災,唯一逃過一劫的就是九皇子康王趙構。

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時,趙構主動前往金營議和,卻因為弓馬騎射技術太好,被當成假皇子趕了出來。

隨後在顛沛流離之中組織勤王,並臨危受命成了皇帝。

在北宋滅亡之後,趙構組織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

作為北宋的繼承者,趙構能夠短時間組織起抵抗武裝,並同時保持江南政治格局及賦稅的穩定,做到南北兩宋無縫銜接,說明趙構還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手段的,並非是昏庸無道的昏君。

在靖康難之後,趙構對南宋的政治格局也有了一定的構想。

至於高宗的構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重用秦檜,並清洗岳飛嶽武穆。

下次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