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金橋,30年前曾經是浦東近郊的一片農田,不起眼,默默無聞。沒有柏油馬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人聲鼎沸。

當改革開放的大潮湧向這片土地的時候,莊稼不見了,水牛不見了,村舍不見了,炊煙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崛起的開發區。

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種發展形態,開發區從無到有蓬勃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發區的發展普遍面臨經濟失速、體制束縛、功能趨多等問題。

什麼原因呢?有專家分析後認為,軟環境存在缺陷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軟環境是指產業園區內,為間接生產和直接生活提供保障性和改善性條件的總和。討論軟環境是園區發展下一步的抓手,主要是因為軟環境有助於園區形成承擔新的戰略使命的推動力。”(《軟環境將是園區未來發展重要抓手》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浦東時報》2016年12月9日)

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這種軟環境是一種競爭力吸引力。簡而言之,開發區裡有沒有較好的生活配套服務。也就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討論的如何產城融合?

欣喜的是金橋開發區從一開始就在產與城的融合上同步並進。標誌性的產物就是建起了以“碧雲”命名的國際社區。今天,我們回過頭去看碧雲社區的落地,確確實實為這個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定力的作用。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開發金橋這片土地的時候,決策者就在規劃中把碧雲社區的開發定位為金橋開發區的生活配套居住社區。金橋開發區在產業佈局和開發建設逐步完善的過程中抓住機會,不斷調整生活園區的規劃,定位其為以歐美家庭居住生活為主導的低密度、生態型、高品位的國際社區,並借鑑國外優秀社區的規劃建設經驗,確定了高端化、開放性、配套完善、設施一流,具有歐美特色的國際社區定位。

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為開發者、創業者提供安居樂業之地,是金橋開發區今天成功的秘訣之一。

金橋開發區建立之初,以金橋路為界分東西兩個部分。東部為開發區,承擔著“產”的功能;西部為管理服務區和生活住宅區,擔負著“城”的職責。產與城的同步展開,演繹的是一幅開發區持續發展的宏圖。

1992年6月29日,新金橋大廈打下第一根樁。

1994年,全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杉達大學,全國第一家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及復旦書院落戶金橋。

1995年金橋生活園區更名為“金橋城市花園”,信和花園、金橋酒店公寓等住宅項目開工建設。

1996年5月開發以適應進區企業員工居住為主的西苑生活小區,營造與現代工業相匹配的生活園區,為區域綜合配套發展提供社會發展空間,羅山花苑於10月30日舉行奠基儀式。

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至此,金橋開發區在產城融合上一發不可收!1997年8月後盈標花園、百富麗山莊等一批高級生活住宅樓建成使用;家樂福、協和學校等配套項目相繼;碧雲國際社區、碧雲花園、碧雲體育休閒中心、碧雲紅楓商業街、碧雲體育公園,還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東院、上海市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等等,完善生活居住、教育醫療、餐飲購物、體育休閒、文化娛樂、宗教信仰等全方位的生活配套。

星斗轉移,日月穿梭。在上海有“浦西有古北,浦東有碧雲”一說,有些道理。

夢之橋(8)浦東腹地的“聯合國”

人們把誕生於金橋的碧雲國際社區稱之為“小聯合國”,因為在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1000餘戶外籍人士家庭。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26家跨國公司亞太區總裁和高級執行官級別的外籍人士入駐。碧雲社區裡90%左右入住的是外籍家庭。他們看好了金橋,樂意在這片土地上貢獻自己的才智。

這就是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軟環境、軟實力。浦東腹地誕生的一個“小聯合國”,它見證的是金橋開發區在產城融合道路上的成功。

(本文采用了《金橋志》、金橋公司9月12日微信公眾號《“小小聯合國見證浦東新時代發展》的有關資料,特表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