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為何清朝十萬士兵打不過數千英軍?看官員與百姓多奇葩?

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國力不可謂不強,卻敗的無比恥辱。所謂的國力不外是人多、兵多。民間百姓都知道,人多作亂,雞多不下蛋。一國的國力,包括硬件(工業與船炮)和軟件(制度與文化)兩方面,且這一切有效地整合起來才構成力量,以清政府當時的條件,啥也構不成!

鴉片戰爭為何清朝十萬士兵打不過數千英軍?看官員與百姓多奇葩?

英國大老遠地跑過來了,而我們是本土作戰。但中國士兵的兩條腿,怎麼能賽得過英國的輪船。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沿海兵丁遠遠不夠用,清政府主要是從內地調兵增援東南戰事。諸多省份,少者調兵500人,多者調兵7000多人,整個戰爭期間動用總兵力大約10萬,而內地調往沿海的大約5萬,也就是一半左右。這一半兵力的調兵速度,據推算:鄰省約30—40天,隔一二省約50天,隔三省約70天,隔四省約90天以上。

相形之下,倒是英國反客為主了,英國軍艦從南非開普敦駛至香港,需60天;從印度開過來,需30-40天;從英國本土開過來,也就是4個月。所以,清軍遠遠談不上以逸待勞,而是從內地到沿海,一片折騰。

鴉片戰爭為何清朝十萬士兵打不過數千英軍?看官員與百姓多奇葩?

清政府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意政府,民眾與政府不但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相反,清政府的執政理念中,始終把人民當作了終極敵人,而人民再傻,也知道朝廷畢竟是朝廷,一家一姓的江山,於我何干?這種隔膜甚至敵我關係,早在16世紀就被西方殖民者發現了。

這一點英國殖民者也明白,所以政府的訓令中,專門指示他們不要與中國民眾為敵。事實上,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沿海百姓經常平靜地圍觀自己的朝廷與外夷作戰,用現在的流行語,百姓都是路過打醬油的呢。

整個鴉片戰爭,英軍步步勝利,大半功勞都得記在中國漢奸的身上!揚威將軍奕經在浙江組織戰事時,給道光皇帝的摺子中也重點談到了漢奸問題“到處漢奸克斥,商民十有七八,分不出良歹來;”最可惡的是, “每逢打仗之際,百姓男婦,毫無畏懼,從旁指點嬉笑,競不知是何肺腑?”道光硃批曰:“憤恨何堪,筆難宣述!”

鴉片戰爭為何清朝十萬士兵打不過數千英軍?看官員與百姓多奇葩?

宏觀方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揚威將軍奕經的幕僚臧紆青曾建議曰:“從山東、河南招丁壯萬人,從本地招丁壯兩萬,讓他們分伏寧波、鎮海與定海,人自為戰,戰不擇地。各地士紳領團勇伏於城內,大軍伏舟港口,聲東擊西,內外交逼,英夷必敗”。奕經報上去了,但清政府沒采納。與此同時林則徐提出的戰術是:“或將兵勇扮作鄉民,或將鄉民練為壯勇,陸續回至該處,詐為見招而返,願與久居,一經聚有多人,約期動手”, “殺之將如雞狗”。林公與臧紆青一個意思,只不過他比臧纖青還多一個意思,那就是利用民力抗夷。清政府採用了,但收效不大。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大臣蔣琦齡給咸豐皇帝上了一個《請幸太原疏》:“我眾彼寡,則分軍為三四,仿古人更休疊戰之法,或擾之不聽其休,或環攻以分其力,我敗有援,賊死無繼。”他說,北京的“婦孺皆有激昂恩奮之意,豈行間遂全無同仇敵愾之氣?”他的意思是,國軍完全可以“人海戰術”了,但他沒有建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其實封建統治者最害怕的就是人民力量的動員,人民,唯有人民,才是專制政府最大及最終的敵人,所以政府的國防思想乃是防民甚於防寇,動員民眾,政府敢嗎?

鴉片戰爭為何清朝十萬士兵打不過數千英軍?看官員與百姓多奇葩?

微觀方面,那就是八仙過海了。英國炮艇圍住了虎門炮臺,關天培演出的是冷兵器時代《三國演義》裡玩剩的疑兵術,讓士兵們圍著炮臺後的小山轉圈跑,以造成增兵無數的假象。英兵起初不明白他們幹嗎,等明白後笑翻了。參贊大臣楊芳目睹英船的威風,認定“必有邪教善術者伏其內”,採用巫師建議,在廣州城內遍收女人馬桶,打仗時將女人馬桶向之,以破其妖術。廣州人民為此給他編了段子:“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

奕經在浙江作戰前親自去抽了一簽,上書: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過了二天有土司帶了兵前來助戰,每個兵都戴有虎頭帽;各路兵會集得差不多的時候,奕經與參贊大臣文蔚又不失時機地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見鬼子全被打跑了。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出兵,這叫虎年虎月虎時虎分。事後,賓漢的《英軍在華作戰記》對清兵屍體描述曰:“他們的帽子有一種特別的不普通的樣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製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們身後。”英國佬不知這叫虎吃羊(洋)戰術。

奕經手下還有人上演了猴戰術。買來19只猴子,希望它們身背鞭炮蹦到英夷船上,引燃英船上的火藥。問題是,臨陣時怎麼把猴子弄上英船呢?

鴉片戰爭為何清朝十萬士兵打不過數千英軍?看官員與百姓多奇葩?

清政府有如此官員與百姓,鴉片戰爭不輸都不可能,滿清統治者沒有把人民當成國家的主人和一份子,百姓認為對外戰爭與己無關,甚至可能會認為滿清倒臺生活會更好,官員腐敗愚昧封建落後,不思進取,鴉片戰爭豈有不敗之理,只是這失敗也未能讓滿清統治者醒悟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