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heytaylajade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 閱讀提示:請把所有“嘛”字讀為mà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01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增大,一些人因不堪重負而自殺。

下面是兩張中國各地自殺率的統計圖。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 男性(每10萬人比例)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 女性(每10萬人比例)

等等……發現什麼沒有?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天津都是全國自殺率最低的城市。

為嘛?看看下面這段故事就知道了。

一個18歲的少年為愛自殺,讓天津警察叔叔的群口相聲給勸回來了。

世界這麼歡樂,哪能上趕著死去?

更何況,陰曹地府裡沒有煎餅果子,沒有相聲,更沒有天津城的舒坦,天津人壓根瞧不上眼。

人間不值得?在天津的地界兒,不存在的。

02

天津人的精髓,在於天津話。

全國人民都知道,天津的方言自帶一股神氣的魔力。

就拿“好嘛”這個詞來說,簡簡單單兩個字,包含著妥協、讓步、寵溺、疼愛等各種柔軟情緒。

除了天津話。

來源 | @軟妹少女蕾

他們嘴裡的“好(háo)~嘛(ma)”,可翻譯為“哎呀我去”、“我的天哪”。

說話的本地人正氣頭上,聽話的外地人卻忍不住發笑。

換作別人,鬧起矛盾是要掄拳頭的。

但天津的孩子,會迅速在頭腦中編出一段打油詩般的段子對你發動語言攻擊,讓你又氣又笑。

這是天津人的種族天賦。

其改編速度之快,字句押韻之巧妙,令我幾乎都要懷疑,中國的說唱音樂就是從天津數來寶演變而來的。

這種天生的幽默感,也讓天津成為相聲的發祥地。

所謂三分逗七分捧,天津人民的捧哏功夫,潛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比如上課。

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嗎?”

天津人:“您給說說?”

比如談戀愛。

伴侶:“新的一年,希望你可以更喜歡我。”

天津人:“那不廢話嘛!”

來源 | @你的日兔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比如看新聞聯播。

主持人:“今天,是2018年的最後一天。”

天津人:“可不是嘛,快過年了都!”

來源 | @開飛機的舒克

水平之高,連專業的相聲演員都得警惕幾分。

因為只要稍微一鬆懈,天津市民就超過他們了。

無論你拋出什麼包袱,合格的天津人都不會讓你的包袱掉地上。

要是你逗天津人玩,他們不會生氣,還會找個笑料逗回去,這是天津默認的規矩。

他們愛逗玩,絕不等於沒眼力見、沒有下限。

如果你真的不識逗也沒關係,反正不會有下一次了。

但別以為這樣的天津人會沒大沒小,他們倍兒講究禮儀。

陌生人之間稱呼,一般把“你”叫成“您”,這是尊重和客氣,除非你不值得。

踏入天津地界兒,只要性別為女,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結界!(姐姐)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莫小巧

年輕人可以管四五十的大媽叫姐姐,中年人也可以管十幾歲的姑娘叫姐姐。

為嘛天津人這麼愛叫姐姐?

據說,天津多碼頭,養家餬口的小販為了拉攏生意,不僅要熱情,還要嘴甜。

但他們也不是顧客肚子裡的蛔蟲,哪能摸得準女人們的年齡、婚戀狀況?

把人叫老了不合適,把黃花大閨女叫成嫂子更不合適。

“姐姐”這個詞就比較保險了。

聽著年輕,還親切,於是漸漸地就都叫開了。

但其實,天津女性不止這一個稱呼。

小女孩的叫閨女,中年帶孩子的叫大嫂子,跟自己母親差不多的叫姨,老太太的叫姥姥。

可外地人哪分得了那麼清,大手一揮:“你們都是結界!”

行吧,結界就結界吧!

同理可得,天津男性可以統稱為達各(大哥),這點沒啥異議。

而真正的朋友,從來都是互為父子:“我是你爸爸。”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zhang kaiyv

03

在他們眼裡,山珍不算啥,海味挺不錯,但天津早點誰也比不過。

早晨的天津相當熱鬧,各個攤檔前排滿了天津人。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老豆腐、嘎巴菜、卷圈兒、糖皮兒、麵茶、包子、漿子、雞蛋果子、羊湯……以及大餅卷一切,想吃嘛就吃嘛,反正嘛都好吃。

尤其是天津早點之王——煎餅餜子,更是天津人的心頭耐(愛)。

看到這裡,請收起你的想象。因為天津的煎餅餜子,跟我們吃的不太一樣。

這裡頭可有講究。

首先,麵皮必須得是綠豆磨的、羊棒骨湯拌的,這樣的攤開面皮更香更軟。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麵皮攤好了,就打個雞蛋,捲上一根新炸的棒槌果子(油條)或果篦兒(薄脆)。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抹上點甜麵醬,再撒一把蔥,把麵皮疊成三層裝進紙袋,這才叫天津味兒。

麵皮+雞蛋+果子,合起來就叫一套。

至於加生菜、雞柳、火腿的,在天津人眼裡都是“邪教”。

“介是嘛玩意?也好意思叫煎餅餜子?”

曾經跟一個天津人在外地邊吃煎餅餜子邊聊天,話題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

天津朋友就提出了一個命題:人的壽命和地域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這家煎餅餜子的攤主,就這手藝,擱天津早讓人給打死了。”

來源 | 小馬過河

為了維護行規,他們還成立了“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煎餅餜子分會”。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傳承,他們是認真的。

雖然天津人在煎餅餜子的製作工藝上達成了共識,但“哪一家最好吃”這個終極命題,永遠沒有定論。

如果有,那就是自己小區樓下那家。

想讓他改變主意,除非搬家。

這個答案,很難讓初來天津的朋友滿意。

但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法,外地人要想嚐到最好吃的天津味兒,看隊伍長短就夠了。

天津人愛排隊,在美食麵前更是毫無招架之力。

十人起步,上百人也有可能,就看你有沒有耐心跟著排了。

反正天津人是挺享受的。

而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區別,還有一個細節。

外地人吃煎餅餜子,空著手就去了;本地人吃煎餅餜子,兜裡必須揣倆雞蛋。

為嘛?嫌老闆的雞蛋不夠大唄!

自己帶雞蛋,不僅吃得滿足,還能讓雞蛋替自己排隊。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市民們把雞蛋放在蛋槽裡,跟老闆打聲招呼:“雞蛋放這了啊,我先去買點別的。”

等到東西都買齊,這邊的煎餅餜子也就做好了。

萬一雞蛋打出來個雙蛋黃,你還能贏得了周邊群眾的一致羨慕。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比起在一套煎餅餜子里加好幾個雞蛋,雙蛋黃絕對是最高級的炫富。

說到這,有人提出了疑問:雞蛋都長一個樣,被認錯了怎麼辦?豈不是吃虧?

這就純屬瞎操心了。

老闆擺攤多年,早就練出一雙火眼金睛。

雞蛋是圓的,那不還有個頭大小、顏色深淺之分嘛。

“您吶,等著吃就行啦!”

在清冷的早晨,手抓一套冒熱氣的煎餅餜子,這就贏在起跑線了。

一大口咬下去,麵皮的清香、雞蛋的鮮香、果子的酥香、甜麵醬的醬香,在口腔中碰撞、融合、昇華,對味蕾的刺激達到了極致。

不過要注意的是,享受可以,但不能吧唧嘴。

天津的規矩,這是對人的侮辱,是要遭到鄙視的。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

04

天津人的幸福,全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這份熱愛,讓所有的艱辛都變成了快樂。

在天津這裡,嘛事兒都不是事兒。

比如天降暴雨,別人心焦憂愁,天津人卻一點都不慌亂。

他們的畫風是這樣的:

最浪漫不是下雨天,是和你一起劃過的小船。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有人成雙成對,也有人活成了單身貴族。

人力划艇算嘛?直接上摩托艇,在大道上殺出一條水路!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樸素一點的,大澡盆子也可以很刺激。

一根繩子,就能享受速度70邁的自由自在。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如果嘛裝備都沒有,那就只能游泳了。

原諒我這一生的放蕩不羈,否則實在對不住那麼大個水池子。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當然了,有好事不能只顧自己享受。

讓家裡的大鵝在水中自由徜徉,是主人的寵愛。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但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命運。

趁亂捉魚,這是響應大自然的饋贈。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人不會被積水阻礙,汽車卻可能熄火。

天津人難得急了,努力給汽車加油打氣兒,用語言戰勝崩潰。

“馬上就過去了,不能停!走,兄弟,給我走!別人停了咱不能停!再堅持堅持!”

至於能不能行,還得看天意。

萬一真熄火了,也不算事兒,坐在車頂上等救援得了。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這樣的天津人,樂觀、安逸,享受平凡。

在天津,很少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

早起吃煎餅餜子,晚上吃海鮮大餐。

週末要是得閒,就花上十幾塊錢聽幾場相聲,在茶館裡泡一下午。

日子過得跟神仙一樣,還有嘛不識舉(知足)的?

所以,在天津人眼裡,家庭安穩,生活幸福,比考學創業闖世界重要得多。

他們並不嚮往北上廣的拼命人生,只鍾愛天津城的煙火氣。

“掙那麼多錢幹嘛?熬著吃啊?”

“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天津人看得開,真真正正活在了當下。

也難怪每一個籍貫為天津的人,愛好都是回家。

如果生活太苦,就去天津轉轉吧。

安逸的天津城,樂呵的天津人,一定能夠治癒你。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圖片來源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1、《嘛叫天津人》 孫福海著

2、《舌尖上的中國3·香》

3、《一城一味》 天津篇

/今日作者/

天津人,一群能給新聞聯播捧哏的相聲演員

封面圖來源 | @heytaylaja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