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糖尿病,中醫中藥不可缺

中醫中藥能降糖嗎?中醫藥能治療糖尿病嗎?療效如何?到這些問題很尖銳,也很難簡單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清楚的。由於受到網絡上的某些誇大其詞的宣傳或一些打著中醫幌子的小廣告的影響,人們對中醫治療對糖尿病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一些否認或質疑的論調。今天,糖大夫就中醫藥在糖尿病的治療作用談一點自己的理解。

中醫認識和治療糖尿病的歷史源遠流長,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病》就有專門關於“消渴”的論述,這些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仍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一些方藥至今仍有效地在使用,比如大家熟知的白虎加人參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從當時發展而來的。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疾病譜的變化,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現已從傳統的單獨對症狀的療效評價發展到從血糖、胰島素敏感指數、血脂、體重指數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還以各併發症相關指標為主進行療效評價等。在防治糖尿病領域,無論是理論、還是臨床、基礎研究,無論是單藥、複方,還是在循證醫學證據方面,中醫藥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舉一例來就,近年來臨床應用黃連素,治療糖尿病效果就很好。

不可否認,從療效來說一般認為西藥的降糖起效快,當然最直接快捷的非胰島素莫屬,秒殺任何口服降糖藥物。但另一方面,我們知道糖尿病需要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任何單一治療藥物/手段都有它的不足或副作用,而降糖僅是糖尿病治療中的一部分(比如說既使血糖控制良好,仍不能完全杜絕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從現代醫學來看,

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仍是十分複雜的,除了胰島β細胞胰島素分泌缺陷、肌肉組織葡萄糖攝取減少、肝糖輸出增加這三大傳統機制,還有脂代謝紊亂、腸促胰島素效應減弱、基礎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腎臟對葡萄糖的處理失調、神經遞質功能紊亂也參與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過程。

中醫藥對糖尿病及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是通過多途徑、多系統、多靶點實現的,一些具體作用機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闡述,但是臨床有效。可以簡單理解為,中醫藥改善了機體的內環境,不同程度作用於上述所說機制的某些環節,而並不是直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因此降糖作用較慢,但更溫和持久。臨床上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辨證使用中醫藥治療,可望有效地防止或減緩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就象我們不能要求一種降糖西藥就能完全滿足糖尿病的所有作用機制一樣(事實上臨床中我們面對一些患者常有一種“無藥可選用”的尷尬與無奈,比如肥胖患者腎功能較差,口服西藥不合適或不耐受,胰島素用量大注射次數多且明顯抵抗——選哪個藥物方案都不能滿意),運用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也有它的適應症,因此不能責全求備,要辯證地看待,辨證地使用

。一種合適的方式是中西醫結合方案,可以減少西藥用量,減輕西藥的副作用,提高效療。

對於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低減階段)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識,針對性地指導飲食、運動療法,以增強體質,達到中醫學所說的“陰平陽秘”即陰陽平衡狀態,從而使血糖恢復正常。

對於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有高血糖、高血脂、微循環障礙,或伴有手足麻木/疼痛,或視物模糊,舌暗,脈澀或弦細。從中醫微觀辨證具有“濃、粘、聚、凝”的特點,即有“瘀血”症狀,因此臨床上針對糖尿病活血化瘀通絡法使用很普遍,可選用的中藥有丹參、三七、川芎等及殭蠶、地龍等蟲類藥物,或使用成藥,或靜滴活血化瘀的針劑,也就是大家口語說的“通血管”了。有研究證實積極運用有效的活血通絡藥物對糖尿病進行干預,能夠起到較好的微血管保護、防治糖尿病早中期的微血管併發症作用,證實活血通絡藥物有獨立於降糖藥物以外的絡脈保護作用。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防治,需要從減重、降糖、調脂、減輕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等多方面全面調節。肥人多痰溼、多氣虛,因此,健脾氣、化痰溼、暢氣機(疏肝氣或清肝熱)是主要治療方法。

此外,一些傳統及外治法在治療糖尿病及併發症中也起重要作用。以下簡介我科常開展的部分項目。

刮痧法調氣血、舒經絡、祛邪毒瘀血,立杆見影

防治糖尿病,中醫中藥不可缺

中藥內服結合中藥灌腸治療糖尿病性腎病

防治糖尿病,中醫中藥不可缺

坎離砂外敷雙湧泉改善下肢血液循環

防治糖尿病,中醫中藥不可缺

所以糖大夫認為:防治糖尿病,中醫中藥不可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