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12月1日,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佈,至此,長江三角洲的戰略定位、發展方向以及各城市的具體分工再次明朗。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範圍內經濟發展最為活躍、開放程度最高以及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2018年各大城市群當中,長三角以17.9萬億元成績佔據城市群排行榜第一位。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說明:其中粵港澳大灣區2018年的GDP為10.87萬億


從定位上,長三角是國家定位建設的世界級城市群。未來是要和英國倫敦大都市圈、歐洲西北部大都市圈、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北美五湖大都市圈以及美國東北部大西洋城市群相媲美,因此長三角在國家的戰略發展中佔有非常高的地位。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長三角的戰略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和帶動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更是要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摸索出一條示範道路。


這一次規劃中涉及的省份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和安徽省,其中對於各個區域的定位分別是:


中心區: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


以這些區域為中心,經濟發展輻射到其餘城市,從而帶動長三角的經濟發展。


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以這些區域為示範區,帶動長三角的生態綠色發展。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上海臨港等地區。


1


上海的地位再一次被鞏固


這次長三角的規劃再次強調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上海的地位再一次被鞏固。


對於上海,這一份規劃中提到: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

,蘇浙皖各揚所長,加強跨區域協調互動,提升都市圈一體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上海依舊是長三角未來發展中的引領龍頭,主要發展方向在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


從而提升上海的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形成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而上海自身的經濟金融實力底子錦上添花。


今年10月份,上海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上海的GDP總量是25361.20億元,上海的GDP總量在全國全部城市當中依舊佔領著第一的位置。


此外上海還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標籤,上海幾乎囊括了全中國所有的金融市場要素,上海彙集了股市、期貨、黃金、金融衍生品、銀行間債券、保險、外匯等金融產品的交易所。


上海也是國內重要的銀行資金拆借市場、黃金以及外匯的儲備運營中心、反洗錢監控中心等等。


那麼就上海的本身的發展格局而言,上海形成了“一心一環兩帶多區”的城市發展格局。


上海的靜安、黃浦、虹口、楊浦、長寧、普陀、徐匯等區域作為上海的都市高端服務核心區域,這個區域既是上海的核心區域,也是長三角城市群未來發展中的核心區域。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除此之外,形成中外環融合性數字產業環,主打以AI、大數據、工業互聯等融合性的數字產業;兩條集群發展帶,沿江沿海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和嘉青松閔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重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


各個區域產業分明,各司其職。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除此之外,2019年8月6日,國務院公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上海自貿區實現第二次擴容,包括臨港地區南部、小洋山島和浦東機場南側區域。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在這一次的長三角規劃中,對於臨港新片區的定位是以這個區域為紐帶,打通國內外的之間的貿易銜接,引進來和走出去,打造一個更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經濟功能區。


可以說在長三角的未來發展格局中,上海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近年來上海一直在做大做強自己的城市地位上努力,從進博會到科創板,再到長三角升級為國家戰略,上海作為最為核心的龍頭城市。這些無一不是上海在中國地位中的加分項。


2


蘇浙皖各司其職


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國內的國家戰略城市群,不過和粵港澳大灣區有四大中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不同的是,上海在長三角中的城市戰略佔據唯一的龍頭地位。


除了上海之外,長三角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將會充分發揮蘇浙皖自身的獨特優勢,揚長避短,各司其職,共同輔助長三角的聯動發展。


江蘇在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所以在未來的長三角發展戰略中重點發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未來作為城市群中的實力製造業基地和產業創新中心。


浙江在數字經濟、環境以及民企方面佔據優勢,因此未來浙江未來的發展重點是打造數字經濟、對外開放樞紐以及綠色標杆地位。


安徽的特色在於地大物博,製造有特色、創新活躍,所以安徽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在於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作為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要想富,先修路,因此在未來長三角的經濟聯動發展格局中,交通路線的建設和完善必不可少。目前長三角的的城市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形成了海陸空全域交通運營路線網。


16個民航機場,包括上海虹橋、浦東機場、南京祿口、杭州蕭山、合肥新橋等。25個主要海運港口,包括上海港、南京港、舟山港、合肥港等。以及密集的長三角城際鐵路網,其中高鐵動車經過路線接近300條的城市除了上海之外,還有杭州、蘇州、南京、無錫、常州。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而在未來的長三角規劃當中提到要加大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寧馬、合寧、京滬等高速公路改擴建。


此外還要支持虹橋-崑山-相城、嘉定-崑山-太倉、金山-平湖、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以上這些提到的城市無疑會在未來的城市群協同發展當中受到利好輻射。


3



誰更具發展潛力?


在未來的長三角城市群格局中將會呈現出了以上海為中心,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以及滬寧合杭甬發展帶為輔助的發展格局。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此外對於這幾個都市圈的定位又稍有不同,未來要推動上海與近滬區域以及蘇錫常都市圈的聯動發展。


18萬億,中國最大城市群,這些城市被委以重任


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以及蘇錫常都市圈都是圍繞著上海的近滬都市圈,這幾個都市圈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更加能夠受到上海的經濟輻射會更多。


杭州都市圈和寧波都市圈緊密合作,重點打造杭紹甬一體化,南京都市圈重點和合肥都市圈之間協同發展,打造東中部協調發展典範。


總結:在長三角發展戰略中,上海的地位獨一無二,是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上海的經濟發展潛力躍然紙上。


而作為輔助,五大都市圈聯動發展。因此杭州、寧波、合肥、南京、蘇州、無錫和常州這幾座城市會成為輔助的重點發展城市,這幾座城市將成為上海以外的其餘潛力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