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王4年兩重組均告敗 負債率低至8.72%仍想圈錢計劃落空

長江商報消息●長江商報記者 魏度

隨著證監會併購重組委的否決,海洋王(002724.SZ)試圖借重組提振的願望再度落空。

作為特殊照明行業領先的民營企業,周明傑、徐素夫婦經過24年打拼,將海洋王推進了A股市場。然而,中國照明行業集中度不高,競爭激烈,海洋王也不具備足夠的核心競爭力,其經營窘境襲來。

近10年來,海洋王的經營業績用“原地踏步”來定義毫不為過。2009年以來,其營業收入在10億元至13億元之間徘徊,淨利潤(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同)則在億元級沉浮。

為了突破發展瓶頸,從2016年開始,海洋王就籌劃通過併購擴張來提升盈利能力。從2016年至今,不到4年,公司持續推進了兩次併購重組,遺憾的是,均已失敗了結。前一次歷時兩年半收購浙江滬樂電氣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簡稱浙江滬樂)51%股權,行業主管部門審查通過,海洋王自己放棄了。這一次,溢價1.58倍收購深圳市明之輝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簡稱明之輝),卻被證監會否決。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本次收購明之輝股權疑點頗多。收購之前,明之輝突擊剝離不良資產,且其壞賬計提、資產減值計提等均未詳細披露,盈利能力存疑。

此外,本次收購,海洋王還有借重組機會圈錢之實的嫌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率低至8.72%,貨幣資金充足,卻要進行配套募資。

重組擴張再度告敗

11月29日,證監會重組委作出的年內第18單併購否決宣告了海洋王再度重組失敗。

根據併購重組委公告,海洋王此次併購被否的原因為“標的資產壞賬準備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和呼和浩特亮化工程項目相關資產債務剝離等信息披露不充分,盈利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海洋王此前發佈的重組報告書(修訂稿)顯示,公司擬購買朱愷、童莉等股東收購明之輝51%股權,交易價格為2.71億元,增值率為1.58倍,交易將形成商譽1.66億元。

本次收購備受市場質疑,主要是明之輝動作過於頻繁。今年6月以來,標的公司向員工持股平臺轉讓股權、變更關聯方的經營範圍等,其中,最為人關注的是剝離不良資產。

今年8月,明之輝剝離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街景整治亮化工程項目,相關資產和債務轉移給內蒙古明之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內蒙古新能源),後者同時受讓深圳市超頻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名債權人持有的公司7474.08萬元債務。內蒙古新能源承接明之輝債務,對受讓的資產部分也無需支付現金。

上述資產剝離後,明之輝的資產和負債均減少7474.08萬元,資產負債率由51.35%降至40.96%。

此外,2017年至今年4月,明之輝的資產減值準備分別為718.49萬元、438.10萬元和484.73萬元,均為計提的應收款項壞賬損失準備,而存貨、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等均未計提減值準備。

本次重組,海洋王還曾計劃配套募資不超過1.36億元,用於支付20%現金對價及中介費用。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貨幣資金1.86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7.69億元(主要為結構性存款),合計為9.55億元。同期。公司無任何有息負債,經營性負債也很小,資產負債率僅為8.72%。

在這一財務狀況下,海洋王配套募資行為被指藉機圈錢。

上述重組是海洋王上市以來第二次籌劃外延式擴張。2016年,公司曾推出1.17億元收購浙江滬樂51%股權。奇怪的是,籌劃兩年半、行業主管部門審查通過,最終,海洋王卻選擇了放棄。

經營陷窘境人海戰術難持久

兩次併購擴張均告失敗,海洋王如何才能突破發展瓶頸?

海洋王成立於1995年,2014年登陸A股市場。無論上市前還是上市後,公司經營無實質性突破,早已深陷發展瓶頸。

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王實現營業收入8.87億元,同比增長10.74%,淨利潤1.0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0.80億元增長30.2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0.80億元,同比增長47.50%。

經營業績數據看上去還算亮麗,增速也達到了兩位數。然而,1.04億元淨利潤,與2013年、2014年同期,並沒有大的增長。

早在2010年、2011年,海洋王的淨利潤就達到1.90億元,但直到去年,其淨利潤仍然只有1.90億元。2009年,其淨利潤為1.20億元。10年來,其淨利潤仍然未能突破兩億元關口,基本上屬於“原地踏步”。

同期,公司營業收入也沒有大的增長。2011年,其營業收入為13.23億元,去年為12.53億元。

從今年前三季度業績看,雖然同比增長30%,但公司存在壓縮費用保增長嫌疑。今年前9個月,公司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分別為0.84億元、0.52億元,比去年同期分別減少0.08億元、0.04億元。

唯一增長的費用是銷售費用,達到3.75億元。實際上,海洋王的銷售費用一直居高不下。2017年、2018年分別達到4.27億元、4.98億元,分別佔營業收入的38.92%、39.75%。

海洋王主要從事特殊環境照明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其產品與快消、醫藥等領域明顯不同,但其銷售費用卻與這些領域公司的銷售費用媲美。

不過,與快消行業巨資投向營銷不同,海洋王的銷售費用居高,源於銷售人員薪酬增加。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海洋王的銷售基本上沒有什麼策略,採取的是“人海戰術”。wind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公司銷售人員數量分別為1967人、1803人、1641人、1790人、1819人,分別佔當期公司員工總數的68.63%、67.23%、68.23%、70.56%、69.40%。

接近七成員工從事銷售,一方面說明公司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夠強,另一方面,鉅額銷售費用吞噬了利潤,導致公司盈利能力難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王銷售人員眾多,幾乎遍佈全國,而維繫和管理的途徑,是靠高提成,類似於險企的銷售佣金。

其實,海洋王的產品綜合毛利率並不低,近10年來,一直穩定在70%左右。但是,其淨利率長期低於15%,2017年甚至只有7.50%。

顯然,高毛利率、低淨利率的畸形銷售模式難以持續。海洋王靠什麼改變,值得管理層思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