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豆市“互不示弱”跨區“倒購”已失優勢

特別關注:關內豆市衝高趨穩,市場採購明顯減量,產地收購更顯平靜,而東北產區抬價搶糧現象日益明顯,加之部分國儲輪換糧庫上調收購價格,當地貿易商抬價搶糧進入高潮,使得大豆跨區“倒購”已失優勢。

上週末,關內豆市衝高後趨穩,區域間同類豆源價格幾近持平。目前,倉中持有一定豆源的商戶挺價和惜售心理更濃。持有豆源的豆農不是不賣,而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對豆源沒有“處置權”;下鄉的商戶收購量甚微,大多直接拉回家中囤積。各地收購量持續偏低,已入倉的豆源也多是高價收購,加上冬季市場豆製品需求轉旺,銷區庫存轉化後很快會陸續補庫,預計12月15日後補庫日漸增多。

東北產區大豆收購價已持續上漲20多天,基層搶糧相互抬價現象日益明顯。11月29日起,部分國儲輪換糧收購庫點執行新的價格,內蒙古大楊樹收購價由3380元/噸上調到3480元/噸,紅彥直屬庫從11月30日起按3500元/噸收購。受其影響,本週部分油脂企業收購價格有望提升。

關內收購陷“窘境”豆市餘火或“復燃”

關內豆區經歷一波“倒購”,各地價格很快上升。由於各地相互攀比價格,至上週末,河南、安徽、山東同類豆源價格幾乎持平。受行情漲幅較大且漲速較快影響,產地僅有部分大戶是之前的庫存,現在持有豆源的許多中小戶多半是“倒購”入倉的貨源,其成本均處高位,加之各地收購量銳減,持有較多豆源的商戶故意提高收購價,促使周圍中小戶跟價,直至拉動外地跟風追漲。

上週末,河南、安徽、山東同類豆源裝車報價多在4520~4560元/噸之間,各地出貨量大幅下降,主要是由於短期內市場對產區價格過快上漲難以適應。目前,大部分地區淨糧收購價在4440~4500元/噸之間,惟有淮北部分集散地優質類豆源淨糧收購價出現4560元/噸的行情,而市場售價也僅4560元/噸。這種超前行情令許多人進一步惜售,產區內收購呈現有價無市狀態。受東北產區大豆行情上漲影響,關內產區趨穩的行情或難維繫,即便市場短期難以接受,但因收購量持續下降,持有貨源的主體暫時對價格不會鬆動。

江蘇產區大戶價格明顯堅挺,優質類“翠扇”“腐豆”裝車價已“跳過”5400元/噸,“黑臍王”也由4960元/噸向5100~5200元/噸遞進;“大乳白”貨源緊俏,5660~5700元/噸均有需求主體;“雜花豆”報價4760~4840元/噸,也由滯留步入正常流通環節。

湖北機收早熟豆裝車價5600~5700元/噸,銷區市場積極尋覓;“雜豆”類豆源流通正常,裝車價4760~4860元/噸。由於收購補庫緩慢,雖然價格明顯偏高,但畢竟時令入冬,產區收購商沒有明顯壓力,惜售心理較重。12月中旬,銷區市場採購量將陸續加大,屆時關內行情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

東北搶糧互“抬價”省儲價格已“落伍”

今年東北新豆上市僅兩個月,各地基層豆源已見底,而流入市場的豆源卻比正常年份同期偏少。雖然今年部分地區受災,預期單產下降,但面積增加1000萬畝是不爭的事實,總產應與上年接近。新豆上市後價格持續在底部運行,收購總量低於往年。在基層豆源收購匱乏之際,國儲輪換收購價提升100元/噸。各地豆源多被大戶和外部流入資金囤積,部分豆農上市初期曾用“保斤”或“保價”的形式將大豆送至轄區收購網點。

上週,黑龍江綏化、海倫、巴彥等運輸優勢區的貿易商集中湧向劣勢區的佳木斯、同江、建三江及牡丹江等地高價搶糧。僅幾天時間,產地毛糧收購價就由3300元/噸上漲到3400元/噸,上週末收購價已上漲到3440元/噸。由於運輸劣勢,產區貿易商對未來行情比較糾結,而優勢區經過“倒運”的費用,疊加淨糧入庫成本高達3500~3560元/噸。

各地基層收糧一天多次“抬價”,毛糧收購價已上漲160~200元/噸,目前商品豆市場報價雖也出現上調,但與現在的收購價依然背離,貿易商多是前期庫存。上週末,蛋白含量40%的普通塔豆主流裝車價3520~3560元/噸,蛋白含量42%的優質塔豆裝車價3700~3860元/噸,貿易商仍有惜售情緒。

東北各地毛糧收購價從11月中旬起至11月底已上漲200元/噸,而向市場輸入的商品豆僅上漲100元/噸,現在各地價格仍在向上浮動。由於貿易商收購價已大幅上調,國儲輪換即便按3500元/噸價格收購,預計向糧庫輸送的豆源依然寥寥。黑龍江省級儲備僅啟動一週,價格顯然已經“落伍”。

本週,油企和蛋白企業或啟動新的價格,但貿易商搶糧抬價現象也應理性,若繼續提高價格,最終中小型商戶會成為賭市群體的“轎伕”,後市價格掌控在大戶手中。筆者預計,本年度東北產區大豆價格大幅上漲仍有阻力,明年2、3月份受進口豆源庫存較低及油粕需求向好的推動,或有一波偏好行情,建議近期追漲過急的情緒應及時調整。

短期價格難“滑坡”循序補庫莫“躊躇”

銷區市場經過近段時間調整,銷售價雖然未與產區價格接軌,但各地市場也逐漸上調。市場目前銷售的大多是產區上漲初期流入的豆源,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經營商對加工網點相互“抵價”銷售,致使加工商待加工豆源增加。隨著時間推移,銷區市場經營商均對產區價格開始適應。

因關內價格漲幅較大,許多大型豆製品企業和經營商有欲傾向東北採購的意識,但東北豆上週也大幅上漲,加上東北海運費較往年增長較多,汽車運輸又遇大雪,費用也出現上調。許多不利因素讓市場經營商再度傾向於採購關內產區豆源,預計經過近段時間消耗,12月中下旬採購會陸續增量。

沿江以南大部分地區秋旱較重,越冬類蔬菜比去年少,北方各地蔬菜價格明顯高於去年同期,加上各類副食品價格高昂,居民對豆製品的需求與去年相比會出現增量。

銷區市場近日有部分商戶關注俄羅斯大豆,僅黑河口岸前期入關部分豆源,受關內價格上漲影響,“俄豆”價格也“跟風”上漲,優質類“加豆”運抵銷區已接近安徽及河南豆價格,但做出的產品無法與關內豆相比。

天津港已有烏克蘭大豆對外銷售,港口毛糧分銷價接近3900元/噸,經篩選後成本價為4100元/噸,各種費用和經營商利潤疊加後,流入市場價格在4400~4500元/噸之間。價格看似有優勢,但豆源蛋白含量不足40%,出漿率較低。銷區市場對近期的豆市行情已適應,短期內產區價格回調概率不大。建議銷區經營商根據自身情況循序補庫,不宜再度拉動價格大幅上漲。

來源:糧油市場報;作者:劉從新;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