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麥許琨


蕭何論功行賞之所以第一,是因為他有遠見、有能力、懂得劉邦的心思。

蕭何很有遠見,他懂得如何消除劉邦對他的戒心。楚漢戰爭時期,蕭何坐鎮大後方,劉邦卻在前線打仗,蕭何把家裡成年的兄弟子侄送到前線去為漢王效力,解除劉邦對蕭何的猜忌之心。建國後劉邦四處平叛,蕭何坐鎮朝廷。蕭何將自家的全部財產都捐獻出來資助軍隊,蕭何的所做所為猶如雨逢甘露,這讓心思細膩的劉邦也對這個功臣更加的信任他。



歷史到了漢高祖劉邦,在經歷三年反秦,四年劉項之爭後,如願以償的當上了西漢開國皇帝后。他面臨第一個問題,就是第一個封賞誰。 大臣們的意見是曹參,劉邦沒有多做考慮就是蕭何,這個意見是不統一的。大臣們主張曹參,是因為曹參立的軍功多。而蕭何沒有軍功,但蕭何一直在關中,鎮守後方。給劉邦輸送糧草,輸送兵員。

所以在蕭,曹二人之間劉邦面臨的一個抉擇,最終劉邦選的第一功臣就是蕭何,當然劉邦選蕭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面臨著,是由戰爭狀態轉變到治國理政狀態。而在治國理政的方面,第一人選只能是蕭何。蕭何就順理成章了成為漢帝國的第一任宰相。

並且作為丞相的一個細節,是要承載這個國家和人民,這一點劉邦一直看的很清楚。《史記》裡載,劉邦攻入咸陽後,連自己都在貪圖享樂,諸將皆爭奪金帛財物,唯獨蕭何先入秦丞相府蒐集地圖和戶口冊子。

最後,關於劉邦能夠打敗項羽的關鍵建立漢朝,是蕭何為劉邦輸送的關鍵人才:韓信。但最後在他的幫助下,劉邦奪得江山後忌憚他功高蓋主,收奪了他的兵權,先封楚王又貶為淮陰侯,韓信因此心生怨恨,和陳豨定下了裡應外合謀反的計策。公元前197年陳豨起兵造反,韓信藉口重病沒有隨劉邦出征,而是在京城準備及襲擊呂后和太子。呂雉得知之後,與蕭何商議設下計謀將韓信所殺。




韓信死後,蕭何感慨,我蕭何計殺韓信,終不負天下蒼生。在他看來,韓信一旦謀反,就免不了一番廝殺,遭殃的必然是天下蒼生,韓信的存在已經威脅到了皇帝的地位,蕭何是完全能站在劉邦的角度考慮韓信。想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成就了一生功業,多年後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給韓信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留縣則是張良棋高一著

為什麼歷史給張良的評價很高呢?張良很早就跟隨劉邦為其制定大的方針政策,幫助劉邦鴻門宴脫險,其實這些可以看出都是光明正大的君子陽謀,反而陳平離間項羽范增,賄賂單于胭脂,更多屬於陰謀詭計,而且陳平為人圓滑,與張良對比就會發現張良反而兩袖清風,不慕名利。



到了劉邦要封賞之時,張良看出了端倪。所以準備功成身退。一開始劉邦本讓張良從富饒的齊地隨意選擇三萬戶食邑,比蕭何還多,表面上看是對張良更加禮遇,其實是在試探。但還好張良非常機敏,立馬稱不敢,只希望到留縣,他深深明白帝王之道,與其可能身首異處,不如早些解甲歸田,可以善始善終。


瀟然說


這個問題本身存在誤區。

論功,蕭何的確最後是排在了第一位。行賞,卻未必,甚至不如張良和曹參。

我們按時間順序來講一下。

第一次是論功。高祖五年,終於擊敗項羽之後,劉邦口頭上的讚賞,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那一段。劉邦親口說:論運籌帷幄,我不如子房。論鎮國家,我不如蕭何。論攻城略地,我不如韓信。

注意,在這裡,張良是排在最前面的。

第二次是封賞。高祖六年的十二月開始,劉邦開始對功臣進行封賞。

十二月份,首先對曹參封侯,食邑萬戶。

下個月,對蕭何封侯,但是蕭何只有八千戶。就這樣,《史記》記載,群臣還不服,認為蕭何封賞“獨多”。所以這裡不服的當然不包括曹參,而是樊噲、灌嬰之流。可見蕭何的功勞此時還沒有被普遍認可。劉邦因此勸慰他們說:你們打仗的,就像獵犬,是“功狗”,而蕭何的功勞是指揮打獵,是“攻人”。你們也別不服了。

特別要注意的是:同樣是這個月,張良也被封侯了。

劉邦對張良說:齊國是好地方,你自己挑三萬戶作為你的食邑吧。

注意啊:是三萬戶!

不管劉邦是不是故意試探張良,也可見張良的實際特殊地位,並不是蕭何和曹參能比的了。

但是張良對劉邦說:我和陛下相識在留縣這個地方,我只要留縣作為食邑就行了。三萬戶我不要。

張良此舉,一是表明自己無貪念,二是暗示希望劉邦眷念舊情。符合他一貫低調謹慎、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

有些人到這裡就容易被迷惑了,以為留縣是小地方,其實不是的,張良這個留侯仍然有一萬戶的食邑,比蕭何要多。而不是題幹裡所說的又小又窮。

第三次又是論功。是在所有功臣封賞完畢後,劉邦下詔要定元功十八人的排名。

很多功臣都建議曹參功第一,按之前的封賞來說也應該如此。這時,關內侯鄂千秋說:曹參立的是一時之功,蕭何數次在危難時機保全漢室,是萬世之功。劉邦首肯,這才把蕭何排到了第一位。同時給蕭何增加了兩千戶的食邑。蕭何至此才名至實歸,名譽和物質上都排到了漢朝功臣的第一。

這個十八人功臣的排名到呂后時期又被重新排過,但是張良始終不在其中,應該也和他低調的做派有關。韓信因為被誅也不在其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張良在漢初三傑裡是一個特殊存在,在劉邦心目中也並非蕭何和韓信能比,這個有時間可以另外撰文一說。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說到張良,我們就不得不拿他與蕭何、韓信二人相比。看待歷史人物,我們要結合歷史背景,人物關係去看。比如蕭何與劉邦是同鄉,並且一直輔佐劉邦,因此蕭何最終成為“漢初三傑”之首的同時,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那麼劉邦最不放心的是誰呢?很顯然是韓信。

為什麼呢?因為韓信其實是劉邦集團的空降兵,他並不是從創業期的元老,同時戰功卓越,功高蓋主,因此劉邦最提防的人就是韓信,這也就是直接釀成韓信悲劇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張良正好就處於二人之間,他既不像韓信那樣恃才傲物,又不像蕭何那樣從一而終。如何知曉呢?就成封地上。

話說劉邦幹掉項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搞封賞。可是張良並不像韓信那樣有卓越的戰功,又不像蕭何那樣跟劉邦的關係鐵。但是劉邦還是用一句話來稱讚肯定張良: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老實說,這句話的評價已經非常高了,就如老子說的“不窺牖,而知天道”,由此可見劉邦對張良的認可,這一點是名譽上的肯定,接著劉邦又說了另一句話:

“自擇齊三萬戶。”啥意思?老實說劉邦對蕭何和韓信都是小氣的,但是對張良卻格外的大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自己選齊國三萬戶作為你的封賞,還記得那句詩嗎?糞土當年萬戶侯,如果張良選了,就是名副其實的三萬戶侯。

可是呢,張良不要,他說:我能跟殿下相似,都是命數。您能看得起我,用我的計策,有幸能成功,能給我封在留縣就已經足夠了。三萬戶實在使不得。

你看,首先是張良自己要求受封在留縣的。但是他為什麼那麼做呢?這就是張良的絕世智慧,有句話叫過猶不及,有些事情如果太過了,那麼可能會出現災禍,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不正是韓信的下場嗎?

更多歷史國學文章,敬請微信關注:ggzway。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劉邦這個“流氓皇帝”,自己就有一番獨特而有趣的言論來評價蕭何和張良的功績。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劉邦已然消滅了項羽,做起了漢朝的皇帝,開始剖符封賞各功臣,直接就給了蕭何酇候,食邑數10600,排第一。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諸侯爭功的情況。

有人說:“我們披堅執銳,參加各種戰鬥,浴血奮戰幫助皇帝打下的天下。蕭何沒參加任何戰鬥,就跑跑腿,送送文書,偶爾參加幾次謀議,憑什麼功勞在我們之上。”

於是劉邦親自為他們解釋了一番關於“功狗”和“功人”的奇葩理論。

劉邦說:“各位都打獵,打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而放出獵狗指揮方向追擊獵物的卻是人。各位追逐獵殺野獸,是功狗,而蕭何縱狗、指示方向,是功人。”

功臣們聽後都不敢再發表議論。

至於張良,更牛,張良是劉邦的謀主,智囊團首席團長,同樣也沒有戰功,直接讓他選擇最發達的中原地區,齊地,選三萬戶,作為食邑。

也就是說,其實按照劉邦最初的想法,應該是張良第一,蕭何第二。只不過,張良不留戀權位,知進退,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敢承受。

於是,張良跟劉邦說:“當初,我在下邳地方起事,跟皇上你在留縣相遇,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緣分。皇上用我的計謀,幸運的是,都能奏效。我希望陛下封給我留縣就好了,不敢承當三萬戶。”

張良其實就是想說,我很念舊,不想留戀富貴,只要給我,我們最初相遇的地方,讓我懷念就好了。劉邦多聰明,一下就知道了張良的意思,於是封張良為留候,食邑10000戶。

其實,從這也看出來,張良實際上是比蕭何更有本事的。因此,後來蕭何被捕入獄,差點被殺,而張良卻始終受劉漢尊重,最後得以善終。


蘿蔔說


蒼茫大地依次回答,蕭何功排第一原因如下:

一、正像劉邦談論諸臣功勞時以打獵打比方的,群臣是獵狗,而蕭何是獵人,獵人的功勞是發現野獸的蹤跡,提示獵取的目標,功勞在諸臣之上;蕭何宗族幾十人追隨劉邦在前線拼命,他的家族式忠誠是群臣無法相比的。具體分析如下:


A、蕭何月下追韓信,奠定了劉氏集團勝利的頂級人才基礎。

韓信從治粟都尉,在蕭何的直接推薦下破格成了大將軍,韓信執掌帥印後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滅趙、滅魏、滅齊,一路狂飆突進,最後還在垓下滅了項羽。沒有韓信,劉邦集團還要在黑暗中多摸索許多年!

B、在韓信未到帥位前,蕭何作為劉邦的主要謀臣之一,在劉邦從沛縣起兵到襲取秦都咸陽,也有參謀大功。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對項羽大規模進軍行動肯定也與蕭何不謀而合,劉邦應該也徵求了蕭何的意見,蕭何與韓信進軍方向等重大軍事問題上應該是英雄所見略同。

C、楚漢對峙五年,作為項羽多年的手下敗將,劉邦經常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牙,劉邦失軍亡眾,隻身逃亡也有多次。然而蕭何長期鎮守關中,常常自覺從關中動輒派幾萬幾萬的軍隊充實前線,從關中水路源源不斷地往滎陽前線運糧,簡言之蕭何是整場戰爭優秀的後勤總司令。

D、蕭何不僅對劉邦竭盡忠誠,還調動整個宗族幾十人開赴前線,既做人質,又做炮灰,感動得劉邦淚奔。

E、蕭何和老大劉邦私交甚厚。

高祖作為沛縣的小流氓小混混時,蕭何多次以吏職保護他,劉邦以官吏身份到咸陽服役,縣吏都送路費三百錢,而蕭何送五百錢。開國後,為這劉邦加封二千戶。

當年在沛縣乘亂起兵時,兩人就狼狽為奸,幹掉縣令,蕭何力推地位原低於自己的劉邦上位。

蕭何跟劉邦攻入咸陽時,劉邦忙著睡宮女,將領們忙著奔向府庫分取財產,蕭何卻進秦宮收取律令圖書,使劉邦後來征戰,對各地地形、戶籍等有了全面瞭解,他是劉邦的鐵哥們加模範大管家。

二、張良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和蕭何、韓信齊名,才華出眾,功勳卓著。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本來劉邦讓他在齊國自選三萬戶為封邑。他封在留縣,是他低調、夾著尾巴做人的緣故。


張良大功如下:

A、他是武裝反抗始皇第一人。

作為韓國貴族的張良,祖、父做過五代韓王相,他在滅國後不惜巨金,到東方拜訪倉海君,找到大力士,定製一百二十斤的鐵錘在博浪沙擊殺始皇,誤中副車。

B、在劉邦大軍攻佔宛城後,向西進入武關。攻打嶢關時,張良設計派酈食其先用重金收買秦將,秦將願降但張良恐士兵不從,乘秦軍懈怠時,全面出擊,保證了劉邦快速攻下咸陽。

C、張良、樊噲成功勸劉邦離開了溫柔鄉,同時在鴻門宴上,幫助劉邦完成非常大逃亡。

D、在劉邦被圍滎陽時,劉邦、酈食其妄圖通過封六國後代為王,削弱項羽勢力,張良曉以利害,成功制止。

E、在劉邦剛分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功臣日夜爭功時,張良及時出妙招,先封劉邦仇人雍齒為什方侯,穩定朝臣。

F、張良、劉敬一起阻止了劉邦定都洛陽,定都關中。

張良指出關中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富饒資源,北有放牧的草原,利用三面險阻固守,只用東面即可控制諸侯。太平時,用黃河、渭水轉運天下糧食,西上供應京都;亂時,順流而下,足以運送軍隊糧草。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蕭何排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劉邦自己都說,蕭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可見在劉邦心裡,蕭何的作用和其他人完全不同。我們要看蕭何當時是什麼工作。從劉邦起兵時蕭何就跟從,一直到楚漢戰爭時,劉邦在前線與項羽作戰,蕭何就在後方打理秦國本土,為劉邦輸送軍糧。楚漢戰爭為什麼項羽一直勝利卻一戰敗北?正是因為缺少蕭何這樣合格的大管家。所以蕭何又毫無爭議成為了漢初第一位相國。

蕭何在功臣排名第1,而張良排名僅63,這個排名肯定很多人不服,張良再不如蕭何,好歹也是“漢初三傑”之一,不致於排名這麼靠後吧!其實這個排名更多是綜合因素,排名第一的蕭何、第二的曹參都是劉邦發家的左膀右臂,第三的張敖是劉邦女婿,第四、第五的周勃、樊噲也都是豐沛人。這些人是最早跟隨劉邦的一批人,在劉邦集團裡關係錯綜複雜,張良作為韓人人際關係較少,加上張良自己其實也並不在意這些。

其實在漢朝統一時,張良為了避禍基本就託病不出了。討要陳留是因為陳留是他和劉邦初見的地方,這樣一來將會更加增加劉邦對他的好感,其實也都是明哲保身之道。所以後來開國功臣不少都被劉邦整,韓信賜死,蕭何下獄,只有張良卻平安安享天年。


林屋公子


一,關於蕭何封賞的理由。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髃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髃臣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君進曰:“髃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觽,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觽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二,關於張良封賞的經過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我一向認為讀史記需要品茶的功夫,細品才能知味道。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剛坐上皇帝寶座的劉邦(前202年2月在山東定陶汜水北岸築土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排排坐分果果,論功行賞。參與討論的都是髃臣,即肱股之臣,第一印象是以軍功論賞的佔多數,吵得很厲害,歲餘功不決。第二印象是劉邦說服人的功夫了得,話糙理不糙,把有軍功者喻作功狗,把有治績的喻者功人。第三印象是劉邦很會把握度,在蕭何的賞賜(實惠)上以力排眾議,在論功的坐次(榮譽)上選擇了沉默,君王事事自專,那群臣就會腹議,這皇位如何坐得穩。第四個印象,鄂君機靈,能言君王所不便言,而且言之有理,自當刮目相看。第五印象,張良乃人傑,知進退之理,有成人之美,以謙讓化解劉邦封賞之困局。


梅里一了



這是胡說八道啊。

《漢書》記載漢六年劉邦分封功臣,張良食邑數名列第三,比蕭何還多2000戶呢。蕭何排名第一那要到漢十二年,白馬之盟以後了。

漢六年劉邦分封功臣:

戶數排名第一的是宗室劉澤,11000戶。

排名第二的是曹參,10600戶.

排名第三就是張良,10000戶。

排名第四是周勃,8100戶。

排名第五蕭何,8000戶。

《史記》裡確實記載了劉邦曾經許諾給張良三萬戶,但是大家請注意,《史記》裡劉邦的意思是在齊地給張良封三萬戶,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張良受封以後和韓信一樣,很可能不再是漢臣了。

張良和韓信不一樣,他肯定是知道接受齊地三萬戶然後和劉邦脫離君臣關係,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張良拒絕了齊地三萬戶,選擇了做漢臣封萬戶侯。


從這一點說,劉邦對張良並不小氣,而且我相信劉邦在讓張良於齊地擇三萬戶侯之,也是真心的;但是張良確實比韓信有政治眼光,他知道如果接受了齊地三萬戶,等於是和劉邦“兩清了”,那麼之後,劉邦就會對待一個獨立諸侯王一樣對待張良了。

與其到時候被劉邦找藉口收拾,不如一開始就明確自己漢臣萬戶侯的身份。

張良唯一沒有算到的是周勃、陳平這些豐沛元從居然那麼不要臉,發動政變屠殺了呂后一家,滅絕了漢惠帝的血脈。

本來張良給自己兒子張不疑打下的基礎非常雄厚,他早就看出呂后背後的呂氏集團在劉邦奪取天下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所以早早就站在漢惠帝這邊,支持漢惠帝和呂后。


所以張良死後,他兒子張不疑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呂后的心腹。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誰算得到呂后死後政局變化如此劇烈?

漢文帝即位之初還能容忍張不疑,等徹底掌握了政權,當然不會放過張不疑,以張不疑涉嫌殺人為藉口把留侯國除。

總得來說,劉邦真是對得起張良,張良也有政治頭腦,舍齊地三萬戶而選擇漢臣萬戶侯;而在漢六年劉邦大封功臣時,張良食邑戶數排名第三,還在蕭何之上。


蘭臺


我來試試回答,也許不對敬請指教。

首先要清楚戰爭中什麼最重要?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中,人是主體,人首先要吃飯。所以任何戰爭,後勤保障是關鍵!尤其是古代,士兵們就是為了能吃口飯才跟著軍隊打仗。沒糧就等於沒人!如果沒有後勤保障,軍隊是沒法指揮的。僅僅依靠搶奪來保證軍隊供給,那是土匪!烏合之眾,根本不能長期大規模作戰。沒有糧食,你就是十個張良也沒用!

其二,謀士在作戰中的作用是什麼?是根據敵我形式對戰鬥進行事先規劃,制定作戰方案!往大了說,高級謀士制定是戰略規劃,像張良。一般謀士只能制定作戰方案。為老闆查漏補缺的,或者提出不同意見。說白了就是紙上談兵!實際定奪是還是老闆的事,具體執行是將軍的事。也就是說,謀士提供各種不同的思路和方案,分析各種方案的利弊,但最終目標是老闆來定。張良最出名的謀劃是劉邦入關後該怎麼做。張良建議入關不稱王,等待項羽。但劉邦沒聽。劉邦那時候就想稱王,所以關閉潼關。可項羽實力太強,而各路諸侯都想稱王,所以就不允許劉邦先稱王。潼關的失守讓劉邦看清了大家的實力,立即改變策略,來了出鴻門宴,保住了自己的實力。而這時的蕭何干了件最有遠見的事,就是把秦朝的檔案館裡的資料都收起來了。為爭奪天下取得了最珍貴的資料。之後,項羽又是燒又是搶。如果,劉邦當初聽了張良的話,不入阿房宮,蕭何就搶不到這些資料。而之後的楚漢相爭,劉邦就不可能堅持到底!

其三,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實是最詭異的事。史書上記載是項羽壓制劉邦,把他貶到漢中。但是,漢中與關中一山之隔,又是小天府之稱。怎麼能是被貶呢?應該是劉邦自己爭取來的。因為劉邦和項羽都是江蘇人,一個在現今的徐州,一個在宿遷。也就是按分封來說,劉邦應該封到彭城(今天的徐州)附近。安排在項羽的身邊,也有利與項羽的監管。可為什麼偏偏封到漢中?這可能是蕭何的主意。漢中離關中最近,又背考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是四川盆地在那時候剛剛被李冰父子治理好水患,成為了天府之國,糧食產量極好。而這個信息,在那時候應該還不被大眾所知,只能在檔案中有數字的反應。蕭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看到了這點,所以推薦劉邦居漢中韜光養晦。而分封之後蕭何也就一直管理後勤和政務,劉邦則一心一意對付項羽。

從這幾點來看,蕭何實際的功勞是大於張良的。並且蕭何是從頭到尾一直跟從劉邦,而張良是後來投靠過來的。無論怎樣,張良都比不過蕭何。只不過是歷史記載和傳說,都傾向張良。第一,因為張良名氣大,但得到的封賞小,後來又主動退出政治權利中心,符合帝王統治的政治需求。第二,張良在韓信事件上處與中立,也有保護韓信的行為。符合文人正義不懼權威的形象。所以後人將張良作為文人謀士的最高形象來裝飾,所以我們看到的張良完全的高大上!而蕭何在韓信事件中成為了幫兇,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也就自動下降了。


王曉強30


劉邦垓下一戰成功,天下歸一,論功行賞,大肆分封,分封18諸侯,侯爵者143人。其中蕭何排第一,張良最後只得了留縣,是讓人們覺得最不公的事。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有書君認為存在幾個誤區:


論功,蕭何的確最後是排在了第一位。行賞,卻未必強過張良和曹參。


大多數人認為,蕭何的功勞確實不小,但不認為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比起那些身披戰甲,手拿兵器,率領軍隊征戰沙場的人,他們在攻城略地、擴張地盤上,都曾經立下過大大小小的功勞。


但蕭何只會舞文弄墨,在一邊發發議論,戰場都沒有上過,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戰鬥,現在封賞起來,卻在那們真刀真槍去拼命的功臣之上,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首先,我們來聽聽劉邦是怎麼評價蕭何的,為此,劉邦給大臣講了一個功狗功人的故事。



劉邦對於大臣們諄諄教導地說:“前去打獵的時候,追殺捉咬獵物野獸兔子之類的是獵狗,然而首先發現野獸蹤跡以及藏身地方的是獵人。現在你們也就只是捕捉到了野獸,功勞也就是像獵狗一樣,也就只能是被稱作是功狗。


至於像蕭何這樣的,就是發現野獸藏身所在蹤跡,指示發號施令,獵取目標野獸,功勞也就相當於獵人了,也就是被稱作為功人。”


“話又說回來了,你們跟隨著我打天下,多的人一家也只不過是兩三個人,蕭何又不同了,他可是讓自己宗族裡面的幾十人權都跟隨著我,為我賣命,為我打天下,這個功勞可不是能夠忘記的呀!”


事實上,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蕭何確實是出力不少。蕭何早年只是沛縣縣吏,跟隨著劉邦起義,對楚漢戰爭是有著很大貢獻的。



漢朝建立以後,蕭何又參照秦律利弊,給新興的漢王朝制定了一系列與民生息、從民所欲的緩和律法 ,以及各項規章、稅賦制度,將漢王朝的天下治理得有條不紊。


而且,劉邦與蕭何,決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他倆是患難之交,貧賤之交。劉邦起事後,實力弱小,時任沛縣主吏掾的蕭何毫不猶豫就投奔了他,還為他積極出謀劃策,後來留守關中,讓漢軍有個堅定的大後方,得以糧食供應不斷,為建立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蕭何可以說是劉邦的左膀右臂。


論功勞,按劉邦親口說法:“論運籌帷幄,我不如子房。論鎮國家,我不如蕭何。論攻城略地,我不如韓信。”這三位被史家讚譽為“漢初三傑”,而這三位人傑中,出力最大、功勞最著、幾次拯救劉邦於絕境中的,就是蕭何。



那些身在其中的群臣們都不再爭論了,哪需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來說道的。


其次,在封賞的過程中,曹參是第一位,第一個封侯的人是曹參,食邑萬戶。第二位才是蕭何,開始只是食邑八千,只是後來增加了兩千戶,才有萬戶的。


本來韓信也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的是他主動邀功,成為功高蓋主的大忌,不得善終,這裡就沒他的事了。



再說說張良。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一心想實現他的家國抱負。幾易其主,最終成為劉邦的謀士。

張良是一位足智多謀且登高望遠的傑出軍事家,他洞察人性,料敵先機,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劉邦尊為帝王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邦得一張良,勝過得到十萬大軍。


論功行封時,劉邦本來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不管是不是劉邦試探張良,反正張良推辭了,謙請封始與劉邦初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


張良辭讓的理由是:他在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劉邦與張良的關係,如同一種合作關係,張良依靠劉邦完成復韓的精神追求,劉邦依靠張良的計謀完成一統霸業。劉邦待張良客氣,內心裡恐怕也是又愛又怕,從內心深處也信不過張良。聰明如張良,他怎不知劉邦的心思呢?


張良心願已了,心生去意,對劉邦說:“如果真的想封,就封給我當初你我相遇的地方——留縣吧。”這多少也讓劉邦有點懷舊情結在裡面。再說留縣也不是一個又窮又小的不毛之地,食邑萬戶,夠張良安享晚年了。張良的退步,讓他得以善終。他認得清,拎得清形勢,真正的聰明人也!


總之,劉邦的論功行賞,蕭何排第一,張良得留縣,一點兒也不冤。而蕭何沒能像張良一樣明哲保身退隱,為了避免招來殺身之禍,不得不“自毀其名”,身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劉邦的眼線,日子過得也並不舒坦。人,還是見好就收,知足常樂得好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