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東天山生態保護效果顯現

因為東天山這座生態屏障,依靠雪水滋養的哈密得以生生不息。上世紀末起,亂採濫挖、過度放牧使哈密東天山草原面積縮減,生態環境惡化。今年4月,哈密市啟動實施東天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對東天山生態保護修復區內喀爾裡克冰川周邊57.2萬畝草場實施禁牧。7個月過去了,記者專程前往哈密東天山,看到當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禁牧 扎牢生態屏障

出哈密市伊州區向東80公里,天山鄉板房溝村就在東天山腳下。即使進入冬季,喀爾裡克冰川融化的雪水形成的小河依舊流淌不息,這是哈密人的生命之水。

“再往前步行3公里左右,就到了喀爾裡克冰川禁牧區,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夏季這裡草長得高,花開得多。”11月17日,說起禁牧的成果,板房溝村牧民熱依木尼亞孜·司馬依高興地向記者說著家園的變化。

“小畜多,大畜少,畜群結構不合理,是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之一,使得喀爾裡克冰川周圍草原不能自我修復,加劇山區水土流失……”熱依木尼亞孜介紹,村裡的牧民已經認識到了牧民定居、草畜平衡發展的好處,現在隨季轉場、漫山放羊的牧民少了許多。

哈密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康學勤說,從2011年起,哈密市對1207萬畝草原實施禁牧管理。今年4月,舉全市之力,地方財政統籌5000萬元資金,啟動實施東天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將東天山生態保護修復區內喀爾裡克冰川周邊57.2萬畝草場納入禁牧管理,把東天山生態功能區域中地位最重要、生態功能巨大的喀爾裡克冰川周邊生態保護起來。

■定居 收入不受影響

從“放牧”到“禁牧”,要改變的是牧區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產傳統,牧民對於今後的收入來源難免會有擔憂。哈密市在實施東天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中,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消除牧民的顧慮。

伊州區林業和草原局管護站負責人尼亞孜·艾買提已經在山上呆了6個多月,他的主要工作是向牧民宣傳退牧還草、草原生態補助獎勵等政策。

“一些牧民不清楚超載放牧、亂採濫挖等破壞草原生態行為是違法的。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們瞭解草原保護的法規制度,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同時讓大家瞭解,開展禁牧工作後,黨和政府的一系列助農、惠農政策,牧民收入不會減少。”尼亞孜的話讓牧民們安心不少。

這期間,熱依木尼亞孜成了他的好幫手。早些年,熱依木尼亞孜一家就響應政府定居號召,和村裡的牧民一起搬遷到位於伊州區的安居房,人搬遷走了,但牧民們的牲畜並沒有下山。熱依木尼亞孜總覺得該為故土做些事,今年,他又回到了山裡應聘做禁牧管護員,除了管護草場外,每天還要向牧民宣講政策。

“對於喀爾裡克冰川周邊57.2萬畝的草場,哈密市按照現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給予牧民補貼。”

“牧民可以採取合作社託養、舍飼圈養等方式減少放牧牲畜數量,實現禁牧區內牲畜有序退出,確保‘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

宣講的時候,熱依木尼亞孜總是會提起現在的幸福生活,他的笑容感染了很多聆聽的牧民。

■巡護 野生動物歸來

道路兩邊的粉紅椋鳥正在人工修築的巢穴棲息,遠處不時傳來動物的叫聲……行走在東天山腳下,看著雪山連綿起伏,管護員們很高興,喀爾裡克冰川是哈密市的水源地,這預示著明年滋養哈密的水會更充盈。

“封山禁牧使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康學勤介紹,經林草部門實地檢測:喀爾裡克冰川周邊57.2萬畝退化草原圍欄封育一年來,草場植被蓋度由91.5%提高到94.5%;草場植被高度由6釐米提高到13釐米;鮮草產量由每公頃1527.9公斤提高到每公頃1708.8公斤。

據介紹,目前,哈密東天山生態保護修復區已完成98公里圍欄、146公里界樁的禁牧設施建設,12個管護站均已完工並正常運行,配有80名禁牧管護員24小時開展巡查巡護工作。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一些野生動物提供了休養生息的場所,現在,保護區內的冰川、河谷、草原和林帶裡,經常可以看見狐狸、狼等野生動物。”板房溝管護站禁牧管護員伊斯坎代兒·阿卜力孜笑著說,相信以後這裡會保護得越來越好。(記者 賀江 宋雅文 熱依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