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農“聯姻”催生產業發展新模式——義龍新區實施“校農結合”小記



校農“聯姻”催生產業發展新模式——義龍新區實施“校農結合”小記

八光海子壩區


校農“聯姻”催生產業發展新模式——義龍新區實施“校農結合”小記

村民收菜


今年來,義龍新區以“校農結合”為契機,紮實推進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1月以來,在義龍新區德臥鎮八光海子壩區的蔬菜基地裡,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人在整地、施肥、種菜苗。這些蔬菜成熟後,一部分將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另一部分將進入新區的中央廚房,最終成為廣大學生的營養餐。在基地務工的群眾絕大部分都是當地的村民,他們將土地租給企業收取租金,還被公司聘請到基地當了“工人”。

家住德臥鎮白水河村村民黃芬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以前這片地是海子地,每年都要被水淹。水淹了以後不能種大季,只能種點油菜,沒有多少收入。後來公司來租,黃芬就租給公司了。她家租了5畝地,一年有5000元左右租金,她在基地當了“工人”已有八年了,每月的工資在3000元左右。

德臥鎮八光海子壩區是義龍新區23個500畝以上壩區中的樣板壩區,這個壩區早在十年前就開始規模種植蔬菜供應粵港澳大灣區。2018年9月以來,這個基地開始做“校農結合”的產品,按照學校食堂需求,實行訂單式種植。如今整個基地共種植蔬菜1529畝,年產蔬菜3000多噸。在種植和收穫季節,每天務工人數有400多人,月工資1800元至3000元。

據貴州金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劍介紹,公司在德臥、龍廣、萬屯、雨樟,按照各學校的需求進行訂單種植,比如像西蘭花、蘿蔔、西紅柿、辣椒等品種都是按照學校的要求種植的。從2018年9月到現在,種了5000畝,明年準備種到10000畝,“校農結合”種植的蔬菜的產量達3000噸左右。

在營養餐供應過程中,義龍新區制定了學校農產品需求清單、合作社農產品清單、農產品集中配送清單,通過“三張清單”的建立,解決了“學生吃什麼,合作社和農戶種什麼、種多少”的問題。同時,以“學校+公司+合作社+基地+精準貧困戶”的模式,實現“覆蓋所有的學校、覆蓋所有的農村合作社、覆蓋所有的精準貧困戶”的“三個覆蓋”。

“校農結合”的深入開展,不僅拓寬了八光海子等壩區蔬菜產業的發展,還催生了一大批種養殖能手,他們通過“校農結合”平臺實現了致富夢想。龍廣鎮五臺村村民晏德品種植蔬菜近十年,一直愁銷路,生活總不見起色。如今,他依託“校農結合”平臺,不但做大了產業,還有了穩定的銷路,今年晏德品家的收入超過了40萬元,看到“校農結合”的“錢”景,他還組織116戶農戶成立綠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家門口規模種植了470多畝蔬菜,年產值376萬多元,明年他們還要向600畝到800畝的目標邁進,將五臺壩區打造成了“校農結合”的蔬菜基地。

為深化義龍新區“校農結合”助推農業產業革命和脫貧攻堅,大幅提升新區農產品供給數量,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和提升農產品產銷對接水平,助推新區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義龍新區工(管)委辦公室印發了《義龍新區深化“校農結合”助推農業產業革命和脫貧攻堅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了“校農結合”工作專班,明確了各部門工作職責,為農村產業革命提供了堅強後盾。

截至目前,義龍新區共有23個500畝以上壩區;其中15個壩區涉及“校農結合”,面積達12500畝;覆蓋2個街道、8個鎮、28個合作社、1684戶農戶;其中,貧困戶880戶。“校農結合”產業讓參與的農戶每戶年均增收24800元。

“下一步,義龍新區‘校農結合’工作專班將根據部門職責,進一步加強部門聯動,拿出學校食堂食材需求清單。以全區23個500畝壩區為依託,根據需求建立‘校農結合’種植和養殖基地,實施訂單式種養殖。這樣做一是保障學校食堂食材的需求;二是通過‘校農結合’,以銷促產,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三是以五百畝壩區為龍頭,通過流轉土地,吸納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到生產基地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助推脫貧攻堅。”義龍新區教育局局長、區“校農結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忠菊如是說道。(

文/圖 張 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