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赤崗街:依託社區評議團以微創新推進社區“善治”

海珠區赤崗街:依託社區評議團以微創新推進社區“善治”

如何才能成為治理“主角”?如何將政府“短板”補齊?昨日,記者從廣州市海珠區赤崗街獲悉,為進一步創新社區治理,赤崗街夯實黨建引領,吸納醫生、律師、教師等技術專長工作者及熱心群眾等組成黨員及群眾社區評議團,建立“固定例會+常態巡查”工作機制,依託396名社區評議團隊伍,深入22個社區、300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信息收集、糾紛調解、建言獻策、民主監督等工作,激活治理“主角”,彌補政府公共服務“末梢”短板。2019年以來,評議團成員參與社區自治例會264次,提出意見、建議793條。

海珠区赤岗街:依托社区评议团以微创新推进社区“善治”

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社區評議團助力舊樓加裝電梯

海珠区赤岗街:依托社区评议团以微创新推进社区“善治”

舊樓加裝電梯是近年來政府的一項民生工程,既方便了高層住戶的出行,也提高了大家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但由於在申請報建、費用分攤、加裝之後的維修、電費等種種原因,舊樓存在許多無法忽視的矛盾因素,這時候,協調就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工作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將群眾關心、需求量大,但意見難統一的舊樓加裝電梯問題妥善解決,就成了基層政府一項新挑戰。

赤崗街充分認識到,群眾的問題必須緊密依靠群眾解決。對此,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22個社區成立了44個黨員、群眾評議團,將轄內單位黨員、職工,社區黨員、群眾組織起來。社區黨組織的引導下,396名評議團成員充分發揮熟人優勢,通過走訪瞭解情況、參與多方協調會、入戶調解等,有力促進了轄內舊樓加裝電梯工作。以鷺江社區為例,兩年來,評議團已在短短2年時間促成16棟樓宇加裝電梯。“評議團成員都是社區的老街坊,大家互相熟悉情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起街坊的工作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鷺江社區黨委書記何蓮友表示。例如,在198號大院電梯籌建期間,鷺江社區評議團成員黎勇先後8次參與業主協調會,數次走訪不同意見的居民家中,幫助籌備組調整方案,協調區政務中心向業主代表宣講電梯安裝政策和流程,協調籌備組以人格擔保、為暫時拿不出資金的業主墊資,甚至主動提出自己多出2000元加裝電梯……最終促進了電梯的順利安裝。

讓群眾有更多安全感:社區評議團幫助少數民族同胞維權

海珠区赤岗街:依托社区评议团以微创新推进社区“善治”

“隔壁鄰居經常半夜吵鬧,嚴重影響我和家人休息,我們跟他說也不聽,請你們管管……”。“我被老公家暴,生活困難,請你們幫幫忙……”類似群眾的“小事”,在社區工作人員眼裡都是大事,之前每天調解群眾各項糾紛讓工作人員手慌腳亂。自從有了“社區評議團”,廣泛鏈接律師、志願者等各類專業資源,讓社區幫助居民群眾排憂解難有了新抓手。例如, 來自貴州的苗族同胞梁女士向珠影社區居委會反映,她在某酒店擔任洗碗工,與酒店簽訂了《退休返聘協議書》,後在酒店組織的一次拓展活動中受傷,送往醫院急救後被診斷為右股骨頸橫須骨折,經醫院四級手術換成假關節,酒店墊付3萬元醫療費後要求梁女士用老家醫保報銷後返還給酒店,拒絕辦理工傷相關手續,後梁女士多次找到酒店,酒店以各種理由拒絕賠付。梁女士希望社區協助解決該問題。針對該情況,社區評議團成員陳輝律師協助社區黨委進行了全面深入調查,經過召集雙方多次協商,擺事實、釋法條,梁女士與酒店達成了和解協議,由酒店一次性賠償梁女士醫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誤工費、營養費、交通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總計250000元,並在協議簽訂後即時履行。社區評議團平均每年開展社區法制宣傳活動140多場,解決群眾涉法難題、各類糾紛100多宗。

讓群眾有更多幸福感:社區評議團在家門口為群眾帶來視覺盛宴

海珠区赤岗街:依托社区评议团以微创新推进社区“善治”

“是赤崗街道嗎?樓下跳舞的大媽音響太吵了,我要投訴……”“這是我們跳舞的地盤,怎麼被你們搶啦?找茬啊?”由於近年來廣場舞興起,廣場舞在發揮居民健身作用的同時,也同時出現了一些困擾居民的問題。怎麼充分發揮社區各類自發形成的文體團隊的作用,又對他們有指導、約束作用呢?

赤崗街通過深入調研、思考,積極挖掘轄內的文體資源,並將社區各類自發形成的文體團隊負責人納入社區評議團。在評議團的具體指導下,100多支社區文體團隊以自願服務、社區服務、相互服務為宗旨,在社區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積極參與省市各類文體競賽,平均每年開展活動480多場,極大活躍了社區文化,有效引導了健康生活方式,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例如,為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包括樓道撤桶、設置定時定點投放點等,在評議團的具體籌備、指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引領文明新風尚,共築美麗新赤崗’文藝演出”在縱橫廣場順利舉行,15支文體團隊共200多名群眾演員把垃圾分類元素融入舞蹈中再加以創新,不但讓自己更加了解垃圾分類,也讓街坊們從表演中獲得垃圾分類知識,讓垃圾分類進一步深入民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曾衛康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邱偉榮、曾衛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