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讓愛回家”3年救助2600多人 創始人自己仍住出租屋

東莞“讓愛回家”3年救助2600多人 創始人自己仍住出租屋

部分志願者與被救助者及其家人合影,圖中後排左一為“讓愛回家”發起人張世偉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貴單位志願者在社會服務工作中,協助公安機關成功抓獲在逃人員。在此,感謝貴單位對公安工作的大力支持……”12月2日,一封特殊的感謝信送到了“讓愛回家”虎門聯合服務隊志願者手中。

原來,“讓愛回家”志願者前不久在一次救助活動中,發現一名流浪人員是外地負案在逃的殺人嫌犯,於是協助虎門警方將其抓獲,而這已是東莞讓愛回家公益組織協助警方抓獲的第三名殺人嫌犯。(詳見本報12月3日A12)

此事引起東莞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郭向陽對此專門作出批示,並指派市公安局黨委委員、指揮中心主任潘建軍帶隊前往虎門,慰問“讓愛回家”聯合服務隊並送去感謝信,為該服務隊頒發獎狀。

东莞“让爱回家”3年救助2600多人 创始人自己仍住出租屋

市公安局黨委委員、指揮中心主任潘建軍為“讓愛回家”聯合服務隊頒發獎勵狀

作為一家註冊地在東莞、創始人在東莞的全國性公益組織,讓愛回家服務中心背後到底有哪些感人的故事?12月3日,記者採訪了該組織發起人張世偉以及他身邊的人。

偶然救助迷路老太

他從此走上公益路

張世偉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皮膚黝黑,人微胖,說話始終面帶微笑,今年40歲的他從相貌上看,要比實際年齡大一些……他來自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在莞打工已有20個年頭,他說自己只是一個電子廠的普通員工。

時間回到2001年。當時張世偉在石碣一家工廠打工,他每天下班回出租屋時,總會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人躺在地上自言自語。張世偉聽不懂老人方言,只好請雜貨店的老闆幫助翻譯,最終了解到,原來老人是迷路了。他趕緊打電話報警,沒想到當地派出所也已經接到老人家屬的報警,於是這位老人很快就與家人團聚了。後來通過老人家屬,張世偉才瞭解到這位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已經找她三四天了。

一次偶然,一個電話竟換來一個家庭的重聚,張世偉在感動的同時,從此走上了救助流浪者之路。最初,他是和工廠一名工友踩著單車出去尋找流浪人員。

2008年,張世偉的弟弟因病去世,留下年僅1歲的女兒,母親因此受打擊很大,眼睛經常哭得腫腫的。這件事讓張世偉深感失去孩子對家庭的傷害,也成了他下定決心“專職”幫助流浪人員回家的一個轉折點。

2016年10月,張世偉在塘廈鎮租了一處僻靜的小門店,作為“讓愛回家”志願者服務隊的臨時辦公室。最初,張世偉建了幾個幫流浪者找家人的QQ群,不料聲勢越來越大,不少家人走丟的群眾都來找他。最終,服務隊從最初的一個人,發展到如今1萬多名志願者,累計在全國成功救助了2600多人。

东莞“让爱回家”3年救助2600多人 创始人自己仍住出租屋

截至目前,“讓愛回家”累計在全國成功救助2600多人,收到過無數面錦旗

創建尋親網,讓更多流浪人員回家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眾攜手的力量才是無限的。張世偉想到了創建網站,或許能讓更多的流浪者回家團圓,讓更多的尋親者能找到親人。

後來,深圳一家公司的老總出資,幫助“讓家回家”志願者服務隊建立了“中國讓愛回家尋親網”(rangaihuijia.com),並在東莞市民政局註冊了民辦非企業單位“讓愛回家服務中心”,各省區網絡分會、地區網絡分會也在不斷拓展。讓愛回家公益組織的主要服務內容是協助政府開展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幫助走失人員、無家可歸乞討流浪人員迴歸家庭、迴歸社會。

張世偉告訴記者,如今街頭的流浪者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有智力障礙或老年痴呆症的,他們記不清老家在哪裡;第二種是網癮少年,因為網絡成癮變為流浪漢的,佔了被救助者的1/3;第三種是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輕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生。說到這裡,張世偉忍不住長嘆了一口氣,“我們救助過很多大學生,一開始進入社會雄心萬丈,但一段時間後,他們覺得現實跟理想差距太大,沒臉回去見父母,就住在天橋下或橋洞裡,開始了流浪生涯。”

張世偉在救助流浪者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說,救人必須先救心,只有解決流浪者的心理問題,才能讓他們真正迴歸家庭和社會。

攢錢買汽車,幾乎都用來拉流浪者

“讓愛回家”推行反向式尋親,就是先找到人,然後再找家,主動出擊,這樣更快捷,也更有效率。

和流浪者接觸,張世偉被罵過,甚至被攻擊過。“我幫助流浪漢沒有別的技巧,就是用真心對待他們,不說把他們當親人,起碼把他們當朋友對待。”張世偉說。

休息時間本來是一家人團聚放鬆的日子,但對於張世偉和“讓愛回家”志願者來說,卻是他們最忙的時候。每到休息日,他們就穿上紅馬甲,前往東莞各鎮街的橋下、公園尋找流浪者。發現流浪者,他們就分工合作,有人負責與流浪者聊天,有人根據流浪者提供的信息,用手機聯繫全國的志願者查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與他們的家人取得聯繫。

為了便於救助流浪人員,使救助行動效率更高,張世偉在2017年用攢下的十幾萬元買了一輛小汽車,這輛車子幾乎都用來拉流浪人員了。

對於張世偉和志願者們來說,能夠幫助更多流浪人員回家,和家人團聚,即使花了時間和金錢,他們也覺得很開心。

張世偉有兩個兒子,兩個孩子都留在老家,大兒子在讀高二。2008年,張世偉的弟弟去世後,侄女也由他來撫養。經過20多年的打拼,張世偉的月收入已有1萬多元,但要養3個孩子和兩位老人,手頭還是緊巴巴的。至今,張世偉夫妻倆還住在東莞塘廈一間2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中。為了多一些收入,張世偉曾同時做7份兼職。後來,因為救助流浪人員需要花很多時間,張世偉放棄了幾份兼職工作,收入也隨之縮水。

【救助故事一】

不懼髒臭

救助受傷流浪人員

2018年11月初,“讓愛回家”志願者在東莞市虎門鎮赤崗社區的一個公園裡發現一名流浪人員,通過觀察瞭解,這名流浪人員每天遊走在街頭,餓了就到垃圾桶裡找吃的,滿身髒兮兮還散發著異味。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他左手臂上的一個鐵環已經長進了肉裡,皮膚潰爛。可能因為長期自閉,志願者在救助交流中發現,這名流浪人員的語言功能已經退化,無法完全表達自己意願。

當時附近的街坊說,最開始這名流浪人員穿著乾淨,戴著眼鏡,很有學問的樣子,後來不知怎麼就自暴自棄流落街頭了。

“讓愛回家”志願者瞭解後,首先把情況反映給了虎門鎮社會事務局,該局馬上聯繫醫院救護車,將其送到醫院救治。最後這名流浪人員手臂上的鐵環被成功摘除,傷口也進行了處理。2019年1月9日,這名叫曹明明的流浪人員康復出院,並與家人團聚。

【救助故事二】

兩年多感化

助昔日童星迴家

張世偉介紹,在一次救助中,他發現一名戴著口罩在東莞街頭流浪的男子,想幫助他回家。但對方不願和任何人交流,每天都用口罩或者撿來的膠條等物品將自己的臉部遮擋起來。

經過兩年多的愛心幫助和感化,張世偉在偶然中得知這名男子的身份信息,經過東莞、哈爾濱兩地警方證實,他1982年生,家住哈爾濱市道里區,小時候是童星,曾飾演過電視劇《年輪》中王小嵩(學生時代)的李傳。後來在廣東某電影學院學習表演,畢業後多次參演電影。因多年前其父母去世等家庭變故,李傳變得意志消沉,並與朋友、親人失去聯繫,開始在東莞街頭流浪。

在東莞“讓愛回家”志願者的幫助下,李傳分別在東莞精神類疾病醫院和普通醫院接受治療。經過一個月的康復治療後,李傳精神狀態好轉,於2017年5月4日夜間乘飛機回到哈爾濱的家人身邊。

/ 對話 /

“讓愛回家”公益組織發起人張世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目前最缺資金,希望加強與警方合作

為什麼要創立“讓愛回家”公益組織?公益活動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未來如何發展?12月3日下午,記者連線東莞讓愛回家公益服務中心發起人張世偉,瞭解了這一連串問題背後的答案。

記者: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創建“讓愛回家”這個公益組織?

張世偉:當初不是刻意地創建,我就是一個打工仔,平常看到路邊流浪漢,就想著幫他們回家,後來幫助得多了,塘廈鎮相關部門就找到我,鼓勵我創建團隊,幫助更多的人,2016年我就創辦了“讓愛回家”這個公益組織。

記者:讓愛回家服務中心註冊地選擇在東莞,出於什麼考慮?

張世偉:我1997年到東莞,一直在東莞打工,工作了22年。東莞是我的第二故鄉,當初就想著為東莞做一些貢獻。

記者:你在創建這個組織過程中,遇到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張世偉:現在最缺的就是資金了,畢竟救助一個人,他都需要吃、穿、住、行。另外缺警方的信息比對和協查,希望今後“讓愛回家”公益組織能與警方加強合作。

記者:“讓愛回家”跟其他公益組織相比,有什麼優劣勢?

張世偉:“讓愛回家”是運作模式公益,和其他公益組織不同之處在於時刻在運作。比如,其他公益組織或者志願者,策劃一個活動,活動結束後就沒有了,然後再接著做下一個活動。而“讓愛回家”的公益理念是,大家時刻在做著,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我們都是志願者,時刻記著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每一次活動的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記者:你覺得“讓愛回家”公益組織的發展前景怎樣?

張世偉:我對“讓愛回家”有很大的信心,因為是創新的平臺,有平臺,有團隊,有工作室,這是很多公益組織沒有的。“讓愛回家”以連鎖模式發展,容易複製,有網絡平臺強大的後盾,所以,未來“讓愛回家”一定會很快將愛心傳遞全國。

記者:公益救助要花費大量時間,你如何平衡公益與家庭的關係?

張世偉:我愛人對我所做的公益活動並不是很理解,所以平時會有一些抱怨,但她也是一個善良的人。既然選擇了做公益,就會有得有失,我現在在慢慢調整、平衡這個關係。

/ 妻子眼裡的他 /

“他太瘋狂了,希望也多關愛家人”

“他太瘋狂了,做得有點過了。”12月3日,張世偉的妻子王玉玲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情緒激動,略帶哭腔地說,他在外面付出得太多了,家庭就顧及得少了,所以對他有點意見。

有一位熱愛公益的丈夫,本來是一件好事,作為妻子為何高興不起來呢?王玉玲告訴記者,從2016年3月份開始,張世偉就全身心投入到公益活動中去,心思幾乎全部放到了救助流浪人員身上。每天看到流浪人員就會很著急,熱情得很,什麼都不顧了,一年有一半收入都用於救助流浪人員身上了。他的行為影響到了生活,也影響到了家庭,她曾有過想和張世偉分開的想法。沒想到張世偉卻說“你怎麼這麼不善良,我寧願跟你離婚,我也要把這個公益做下去”。

“我聽後覺得太傷心了。”王玉玲對記者說,他心地善良,就是看不得別人比他苦,他寧願自己苦,也不讓別人苦,“希望丈夫以後多多平衡公益和家庭之間的關係,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要關愛自己的家人。”王玉玲說。(記者 劉承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