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雲南有隻烤鴨,有600年了~

烤鴨,中國傳統名小吃,起源於我國南北朝時期,承載著豐盛的中華"吃貨史"。宜良烤鴨又叫滇宜牌燒鴨,是雲南省經典的一道漢族傳統名餚,起源於明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在各地特色烤鴨中,宜良烤鴨因為肥瘦相宜,皮酥脆內香嫩,光亮油潤,色澤紅豔,清香離骨,別具地方風味,甚至是可以和北京烤鴨相媲美的美味。

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宜良烤鴨的前世今生

說起來北京烤鴨,也算是宜良烤鴨的師父。清光緒二十七年,宜良縣狗街鎮沈伍營村許實(字秋田),省試考中舉人,榜列二十,赴京趕考。西村人劉文(字質彬)侍考,隨許秋田進京寓居於一家烤鴨店隔壁。許忙於應考,劉閒來無事,到烤鴨店虛心學藝。

劉文學得一身烤鴨技藝回鄉,在狗街火車站開一烤鴨店,名"質彬園",他以北京"便宜坊"私淑弟子身份對北京技術加以改進,選用宜良本土的瘦肉型雲南麻鴨燒製成宜良燒鴨。宜良考鴨自此便也獨成一派,成就了一方雲南味。

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北京烤鴨用高粱稈做撐筒,他就改用蘆葦,使烤鴨帶有蘆葦淡淡的清香;

——北京用麥芽糖水做塗料上色,他改用土坯火爐,用松樹的松毛結合闇火烘烤,松毛受熱度均勻,又無煙塵;

——又因地制宜,對毛鴨選擇、配料等作了合理的改進,使其烤鴨既保持了北京烤鴨的本色,又做出了宜良烤鴨特點:肥瘦相宜,皮酥脆,肉香嫩,光亮油潤,色澤紅潤,清香離骨,吃時提著鴨腿一抖,肉與骨松離分開。

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據吃過他烤鴨的老人說,一隻鴨子只丟四大骨(翅膀與大腿骨)軟骨、小骨都酥脆可食。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老人們回憶起劉文的烤鴨,仍然讚不絕口。

抗戰初期,大批京津學者,教授隨西南聯大等院校赴滇得食劉文烤鴨,高度讚譽,廣為宣傳,使宜良燒鴨名聲大振。 劉文先生創制的用雲南麻鴨為原料的宜良式燜爐燒烤的燒鴨"京都燒鴨"由此得名,成為雲南美食界的佳品。

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2009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宜良燒鴨被列為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今,宜良烤鴨已經是雲南十大名菜之一,也是滇宜之最。成為雲南本地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菜餚,也是外地人來到雲南必須品嚐的美食。

宜良烤鴨"豪華"製作陣容

宜良的小麻鴨,也只有三隻鴿子大,雖然鴨子體型小但是麻鴨主要是吃富含有機質的生物長大,內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也十分豐富,因此肉質特別鮮美。

烤鴨在製作之前要選擇一隻壯仔鴨,去毛洗淨,之後需要在左翅膀下面開一個小口吹氣,使鴨皮張開,放入沸水鍋中滾一滾,立即出鍋,再用細長的蘆葦杆兩端削成斜形插入肛門,保持腹內湯水不外流。

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在鴨子身上抹均蜂蜜水,這一步驟是否塗抹均勻蜂蜜是烤鴨色澤好壞的關鍵。若是不抹勻做出來的烤鴨,表皮就失去了金黃的色澤。

準備好的鴨子還要用鴨鉤掛在鴨脖上,兩隻翅膀用小棍頂開,掛通風處晾皮2至3小時,腹內注入蔥薑汁,之後才能開始烤鴨。

烤鴨在烘烤時的燃料以松毛為最佳,等松毛燃燒到煙散盡的時候翻轉鴨身,塗抹蜂蜜水,豬油等鋪在表皮之上。這樣烤出的鴨,皮黃脆不焦,肉質酥軟,甜嫩可口。

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香噴噴的烤鴨一出爐,香脆的味道中還夾雜一股松樹的清香。烤鴨肥瘦相宜,皮酥脆,內香嫩,光亮油潤,色澤紅豔,清香離骨。

香酥宜良烤鴨濃濃雲南味

雲南人擅長將各種各樣的味道與當地習慣和特產融合,便有了雲南獨有的味道。就算是來自於中原的食物,來到了雲南這片土地,在時間和人們智慧的滋養下也會變"雲南味"。

宜良烤鴨的根算起來並非雲南本土菜系,但是也是充滿了濃濃的雲南味道,是雲南與其他菜系相互融合,相互學習的結果。

說起烤鴨,雲南人都沒把全聚德放眼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