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土”專家的科技種蔗高產之路

​原標題:一個農民“土”專家的科學種蔗高產之路

初冬季節,又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各大糖廠的開榨季,在通往市區的公路上,裝滿甘蔗的交通運輸工具穿梭往來、川流不息。柳城縣大埔鎮木垌村保大屯蔗農何其龍家種植的甘蔗尤其引人注目,那一根根如楠竹般高大粗壯的甘蔗引來了蔗農們“嘖嘖”稱讚。不用說,這個只有小學文化卻紮根鄉土潛心研究甘蔗高產種植技術的土專家又一次打破了自己的高產紀錄。

一個農民“土”專家的科技種蔗高產之路

▲圖為何其龍在展示自己的高產甘蔗。

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民”與“科研”這兩個詞彙,似乎關聯度不高。然而,一個僅小學畢業,大半輩子刨著土坷垃種甘蔗、土生土長的老農民,硬是憑著對土地的執著,數十年如一日,發憤圖強,潛心鑽研,研究出一套甘蔗高產科學栽培種植技術,併成功種植出高4.25米、重15.5斤,平均每畝產量為11噸,含糖量高的甘蔗高產新品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鄉土專家”,高素質新農人。

初見何其龍,他正在自家甘蔗地裡忙乎。一聊起他種植的甘蔗,這個五十開外的小個子男人霎時滿眼放光,黝黑的臉龐生動起來,平時不善言辭的他此刻如開了閥門的水龍頭,滔滔不絕。他操著一口濃重的廣西本地方言,時而努力而又費勁地夾雜著拗口的普通話,並藉助手勢比劃著。

“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從9歲起就開始跟父母務農,所以非常瞭解農民生活的不容易。後來我也做過‘小包工頭’,原指望務工能賺點活錢改善生活,但因第三方拖欠工資生活難以為繼,只好選擇返鄉繼續務農。我種植過龍眼、柑橘等經濟作物,但都因資金成本、勞力投入等要求過多而放棄。經過慎重考慮,我選擇了種植柳城傳統經濟作物——甘蔗。因為柳城的土壤環境氣候特別適合種植甘蔗,耗費勞力較少,投入成本低,種植風險也相對較低。”回憶起自己創業的過程,何其龍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農民“土”專家的科技種蔗高產之路

▲圖為何其龍(右)在展示自己的高產甘蔗。

“我自2003年開始種植甘蔗,剛開始那幾年不但沒掙到錢,還賠了幾百塊錢。作為一個土裡刨食的農民賺錢不容易,我非常心疼同時心裡也非常不服氣,下定決心要把這虧掉的錢賺回來。怎麼賺?那只有提高產量才能增加收益。怎麼提高產量?那就從技術改良入手。於是,我反覆琢磨反覆試驗。開始不懂新技術,只能用傳統的老辦法種植,而傳統的老辦法沒法提高產量。於是我買了許多甘蔗種植技術方面的書來看。我文化低,看不懂,就把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然後找明白人問。為了便於機械作業,有利於甘蔗生長,我琢磨著調整行距距寬。我一直試種反覆試驗嘗試,距寬也從50釐米、60釐米到70釐米。村裡人看到我種植的甘蔗稀稀拉拉,不相信我一個大字都不認識幾個的土農民能搗鼓出什麼高產技術,都等著看我的笑話。連我老婆孩子都覺得我瘋了,一畝地比別人少埋不少甘蔗種,還能比別人產量高?這是做夢娶媳婦淨想好事。”說起自己一路走來的不易,何其龍頓了一下。

“他們說服不了我,也不支持我。60畝地甘蔗我一個人種一個人砍,誰也不幫忙。家人不理解也罷,我每天吃完飯第一件事就是去甘蔗地裡察看,即使有事外出也不會超過兩天,一定會著急忙慌地趕回來去看我的甘蔗。就這樣,一個人、一支手電筒、一片甘蔗地,簡單而又枯燥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把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這片甘蔗地裡,如同對待我的孩子般去了解它們各自特點。”何其龍眯起了眼睛,指著一片剛收割過的甘蔗地像是自言自語地說,“你看甘蔗每七天可長出一片新葉子,晚上是甘蔗最活躍的時候,甘蔗就是這時候拔高的,下雨天是甘蔗吸收肥料的最佳時機。”那口氣,甘蔗分明是有生命的。

“就您一個人能砍60畝地的甘蔗?”看著他不算高的個子,記者很好奇。

他有點得意:“我有我的方法,我一個人一天能砍2~3噸,最多的時候達到過5噸。最初村裡人不相信說我吹牛,後來他們到地裡來,我親自教他們用我的方法砍,然後他們都不用僱工了自己就可以砍完。”

經過多年的摸索,何其龍總結出三大甘蔗種植技術:一是2.5米超寬株距種植法。寬行間距有利於甘蔗呼吸、保持一定的空氣溼度。相比一般1米多的行距種植,少種一行甘蔗,可以減少種植、砍收人力成本,並易於大面積機械化作業;二是超高培土法。高培土能使甘蔗經得起大風、大雨,有效防止甘蔗倒伏,有效存貯養分。甘蔗14℃就不長了,15℃以上恆溫就能長,如果根部培土達到33釐米,地面溫度再低,甘蔗根部也能達到16℃~18℃的恆溫;三是快速追肥法。“下雨就是下錢”,抓住雨季是甘蔗追肥的最好時機,肥料溶於水後更容易被甘蔗吸收。

在收購現場,記者看到別人種植的甘蔗五、六十根一捆,而何其龍種植出來的甘蔗十幾根一捆。每根甘蔗平均比別人種的粗2~3倍,這樣的甘蔗即使遇到惡劣天氣其抗風能力也強,不容易撲倒。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好技術還需要好肥料,能培育出高產甘蔗,肥料的作用也必不可少。為了尋找一款適合甘蔗生長、安全且高產的肥料,何其龍做過很多嘗試。甘蔗本身可以食用,加工生產出來的蔗糖產品更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營養食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只有安全的有機肥才能生產出安全健康農產品。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對比試驗,最終他選擇了河北盈盛農業公司生產的碳基合肥。實踐證明,通過新方法結合碳基合肥種植出來的甘蔗病毒明顯減少,糖分增加了1~2個百分點。國家農殘標準是0.003,而何其龍種植出來的農產品達到了0.0002,而且口感非常好。

何其龍說,經過十幾年的辛勤摸索,甘蔗高產的目標達到了,下一步,他將繼續努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碳基合肥生物肥料的生態優勢,在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並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造福更多的種植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