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縣:小村“三字經”吟唱好鄉風

小村“三字經”吟唱好鄉風

方正縣天門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制定村民公約,在口口相傳中厚植文明鄉風

方正县:小村“三字经”吟唱好乡风

天門鄉新興村村口醒目的村民公約宣傳欄。

“新時代,講文明,革陋習,樹新風。婚喜事,簡單辦,高彩禮,傷情感。倡節約,莫攀比,心意到,笑開顏……”最近,方正縣天門鄉的村屯裡,一段段通俗易懂的“三字經”成了村民的流行語,口口相傳中淳樸文明的鄉風越來越濃。

在方正縣天門鄉天門村,大娘曾秀琴是個愛美、愛跳、愛唱的人。前不久,恰逢曾大娘老兩口65歲生日。愛熱鬧的曾大娘悄悄地定了飯店,還定好了二人轉班子,準備擺上幾桌,邀請村裡村外的親朋好友聚一聚。在村裡當幹部的兒子聽著信兒,趕緊跑回家勸說:“知道您愛熱鬧、知道您一百個不願意,但新定下的村民公約,咱咋好意思明知故犯啊!”最後,曾大娘和至親們在家裡擺了兩桌,“低調”地過了大壽。

原來,在天門村新定下的村民公約“三字經”裡,有這麼一條:婚喜事,簡單辦,高彩禮,傷情感。倡節約,莫攀比,心意到,笑開顏……“八項規定剎住了黨員幹部大操大辦宴請之風,要讓村民接受崇儉節約的新風尚,得靠村民自己定下的村規民約。”天門鄉黨委書記薛春林這樣誇讚村裡的“三字經”。

村民追求寫進村民公約

11月28日,記者在天門村中看到,1700多口人的村子裡看不到一處柴火垛,瞧不見一處垃圾。“我們現在比你們城裡還乾淨吧!”薛春林自豪地問記者,“亂扔垃圾、亂塗亂畫等不文明行為,在咱鄉的‘村民公約’裡是嚴格禁止的。”

這幾年,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腳步的加快,村裡路寬了、燈亮了,硬件越來越硬,村子越來越美。“村容村貌是農村的‘外在美’,文明新風的‘內在美’更能增強魅力、促進社會和諧,所以還要傳承老傳統,培育新風尚。”薛春林說,“為此,天門鄉各個村拿出繡花的慢功夫,針對農村農民的特點,通過歌舞、戲曲、廣場舞、宣傳畫、村約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透在群眾的文化生活裡,積極引領文明健康向上的農村文化新風尚。”

如今,在天門鄉村村都有自己的村民公約。鄉政府還倡導各村,把村民公約以“三字經”的形式編排確定下來。於是,類似“一人富,帶鄉鄰。吃穿用,莫比拼。守法紀、享太平。講環保,更怡人……”這樣一段段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村民公約就在各村流行起來,村民反感什麼、喜歡什麼、追求什麼,都寫進去,以此提升文明素質。

口口相傳助推鄉村和諧

這些鄉村“三字經”可不只是掛在嘴邊,在鄰里出現矛盾的關鍵時刻,還真起了作用,薛春林講述了不久前發生在天門鄉新興村的一件事。村民張義春和梁凡英是鄰居,張義春常深夜開車歸家,還好鳴喇叭,好幾次都將梁凡英的妻子吵醒。今年9月的一天,心懷不滿的梁家人特別生氣,便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趁張家人熟睡時不停敲門,將其吵醒,兩家為此發生爭執。此後雖然抬頭不見低頭見,但兩家人卻形同陌路,誰都不跟對方說話。

村幹部去梁凡英家勸解時,梁家的小孫子背起了村民公約“三字經”:“睦親鄰、倡和睦、重友情、同體諒、共幫助、多謙讓……”再加上他人的勸說,讓梁凡英想起以往鄰里互相幫襯的種種往事,決定與鄰居和好。國慶節期間,梁凡英親自登門送上自家種的菜,邀請張義春一家吃飯並藉此機會道歉,張義春也是心懷愧疚,答應深夜歸家不再鳴笛,降至冰點的鄰里又恢復了以往的和睦。

記錄鄉愁展示鄉村變化

一段段村民公約“三字經”流行起來,但這只是開了個頭。隨後,天門鄉每個村都成立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有的村還不止一個,專門負責村裡每家每戶的婚喪嫁娶、調解鄰里矛盾等事宜,大力移風易俗,遏制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現象。

天門鄉還把原來鄉里的活動中心、小禮堂改造成“德禮之家”,建成農民道德培育的基地、舉辦文化活動的場所、記住鄉愁的精神家園。在德禮之家,通過開展書畫展、廣場舞匯演、全民閱讀等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增強村集體凝聚力。天門鄉還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建立了“德禮之家”微信公眾號,設立了產業發展、天門風光、通知公告等9大版塊,實現村內村外結合、線上線下互動。這些努力和一段段村民嘴裡的“三字經”一樣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讓留在村裡與離家在外的人,讓關心天門鄉的人,都能記得住山水鄉愁,看得見家鄉變化。(哈爾濱日報 楊洪亮 記者 郝欣 文/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