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張九齡,字子壽,生於唐朝儀鳳三年(678年)。他不僅是唐代具有遠見卓識,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時也是著名的詩人,對唐詩的發展有重大貢獻,著作有《曲江錄》十二卷,可惜的是《千秋金鑑錄》已失傳。而說到他的出生地始興,就不得不提到始興所屬的廣東韶關。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韶關,地處五嶺山脈南麓,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是廣府民系重要發源地,古稱韶州。韶關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舜帝南巡曾經過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樂,動聽的樂曲使周圍的山石也為之動容。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不僅孕育了上文提到的唐代張九齡,還有以陳朝重臣侯安都、宋代名臣餘靖、明代抗倭名將陳磷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真可謂人傑地靈。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客家山歌、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說書、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繡、剪紙等民間工藝。另外,在飲食方面,當地注重節日飲食,講究吃“團年飯”、“團圓飯”,有炒米餅、米糕、油餈、灰水餈、艾餈等十數種有特色的年節食品。


瑤山煙肉

瑤族同胞居於深山老林,遠離集市,食肉甚為不便,故自養家豬,宰殺置於爐灶煙窗懸掛憑煙燻幹,全年享用, 保鮮時間甚長,有的甚至五年之久,取之而食,味更非凡!遊客至此,必食為先,而今食的人多了,此菜名氣也大了。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君達包

當地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元宵節的時候一定要吃君達包,因為這種食物有著非常好的寓意,就是吃的人會一切順利。製作這道美味,採用的是當地的芋頭,加入少量的豬肉,還會加入米蝦和香菇等材料。


所以雖然有豬肉,但是一點都不肥膩,而且煮熟之後還需要上粉勾芡,最後用當地的莙薘菜來包裹著放入鍋中煎炸之後才可以食用,這種野菜與當地的芋頭碰撞在一起,有著一番獨特的滋味,即將香菇的鮮美味道發揮到極點,又有了野菜的清爽口味。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清化粉

清化粉在始興有著悠久歷史,早在唐朝,始興清化人就以山稻米為本,選用清化一帶的山泉水,經選米、洗滌、浸泡、磨漿、壓幹、蒸煮、切粉、拆折、風乾等工序製造出這種大米制品。


這種傳統工藝生產的米粉非常講究火候和經驗,其特點主要是:粉色透明,晶瑩清白,粉幼細長,可煮、可炒、可炸,柔韌可口,且“炒而不爛,煮而不糊”。也可配以不同的湯料或其他佐料,調出適合眾人不同口味的食品,百食不厭。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樂北禾花魚

禾花魚起源於我國兩千多年前漢朝“稻魚共生、合為一體”的傳統農耕文化,後在我國的南方山區一帶稻田養殖廣為相傳,廣西桂林分佈相對較大,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養殖品種。


傳統上,韶關市的禾花魚養殖主要分佈在樂昌市和乳源縣北部鄉鎮。由於禾花魚養殖在稻田,吃的是落下的稻穗,所以魚肉本身還有一股淡淡的禾花香味。魚肉質細嫩,骨軟沒有腥味,配上清甜芋荷,整鍋魚湯金黃璀璨、鮮香四溢,口感上提味生津。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南雄酸菜餃

南雄酸菜餃用南雄話講叫“餃叻餈”,是南雄最平常的小吃了。酸菜餃在菜市場、街邊小攤都有得賣,用一次性飯盒裝,價格便宜又好吃,很多人早上都會在上班或者上學途中買了邊走邊吃。現在酸菜餃已經擺上了酒樓的餐桌,成為了當地人招呼遠客的佳品。


一般的酸菜餃是用米粉做成餈的方法做麵皮,再用茄子或者酸菜做簡單的餡料,蒸熟即成,小小的一片,軟糯香口,鹹酸適中,十分開胃。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客家艾餈

艾餈,濃郁香氣的艾草與香甜的糯米相結合,一個個碧綠的糰子充滿著春天的氣息,吃一口軟糯甜香,是有名的客家美食。


艾草是一種野菜,一般長在菜園的田埂裡或空閒的田地裡,是天然的綠色的食品,每到春季,尤其是幾場春雨過後,一叢叢艾草就會雨後春筍般從田間地頭冒出來,摘艾葉要摘最上面的最嫩的部分,這樣做出來的艾餈味道才最香最濃郁。艾餈的餡料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鹹的,各地有所不同,甜的餡料是用花生、芝麻、白砂糖搗碎混合在一起,喜歡鹹的還可以用蔬菜和豬肉做成餡料,看個人的喜好。


廣東韶關可不止一個張九齡


爆炒山坑螺

爆炒山坑螺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粵菜。傳統的方法要先將螺放入清水浸淨,去其殼內的雜物,再放入常溫的雞湯浸泡餵養,以增加其鮮甜的肉,然後鉗去尖部的螺殼,便於入味、食用。爆炒時,還要配齊青椒、紫須、姜、蔥等佐料,這樣才能製作出具有粵北風味的山坑螺。


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瑤、壯、回、滿、蒙、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這裡的菜餚風味各異,博採眾家之長。用料龐雜,善於變化,所以以上提到的,也只是當地美食的冰山一角而已。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