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初讀路遙的《人生》還是在大學的時候。或許是太年輕,不諳世事,那時對這篇小說並沒有很深的感觸,對小說的結局也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但有一個細節卻牢牢地印在我的腦海裡:高加林當了記者後,巧珍去城裡看望他。他們之間竟然無話可說,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在一個頻道上。巧珍告訴高加林家裡養了多少隻小雞,老母豬過了幾頭小豬,壓死了幾隻,還剩下幾隻。悲哀,濃重的悲哀浸漫了那時才二十出頭的我的全身。懵懂中覺得黃亞萍似乎更適合高加林,但忘了他們為何分手。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看高加林和劉巧珍以及黃亞萍的情愛糾葛,看小說的結局人物命運的走向。當時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作者對他筆下的男主人公有同情也有批判。這從小說的結尾可以看得出來。高加林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有大段的心理懺悔描寫:“他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為了虛榮,他拋棄了生活的原則,落得今天這個下場。”可以說,高加林的思想應該就是作者的思想。

我覺得把高加林離開農村到城裡看作虛榮,是不對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高加林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什麼錯?因為熱愛,才會離開,以期更好地發展。一輩子不離開生他養他的土地,不見得就有多偉大。從他在城裡當記者的那段表現來看,高加林的雙手更適合拿筆,而不是鋤頭。他的理想決不會停止在"土裡刨食”上。是金子會發光,倘若被厚厚的黃土蓋住,金子就發不了光。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把高加林拋棄巧珍,和城裡姑娘亞萍談戀愛看作沒良心,我覺得也不完全對。如果說黃亞萍不適合高加林,巧珍更不適合高加林。結婚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幾年。可想,兩人思想不在同一個高度,講什麼都如同雞同鴨講。要不整天相對無言,那是什麼滋味?傳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大約也就是如此。新婚的激情過後,便只剩下貌合神離同床異夢,漫漫人生如何捱過?

如果一個婚姻開始就知道是錯誤,還要把它堅持下去,那才是真正的悲劇!在古代不能隨便解散一段婚姻,在現代自由多了。如果人生有機會改寫,越早越好。高加林和巧珍沒結婚沒孩子,那時分手,最好不過。於巧珍來說也並非是壞事。彼此捆綁,兩敗俱傷!痛苦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可能有人說高加林是愛巧珍的。如小說結尾,高加林在回村的途中,想到巧珍已經嫁了別人,這令他痛不欲生。德順老漢說他丟了巧珍就是丟了塊金子。高加林一下撲倒在地,兩手抓住黃土,喊叫著:“我的親人啊……”高加林是愛巧珍的,但那愛猶如透過鏡子愛自己。巧珍讓他品嚐到了被人愛著捧著的滋味,讓他男人的尊嚴得到極好地安放。尤其是在專斷的黃亞萍面前,巧珍的好便無限放大了。但放大的氣球,被某個生活的細節的針一戳,便會猝然破裂。

高加林對巧珍的愛戀、追悔,是在他丟了工作,一無所有重回農村的時候。好比一個原本不愛吃麵包的人,飢餓的時候面前只有一片面包救命,當然是好的了。如果不飢餓了呢?他還會選麵包麼?不可否認,就算全世界拋棄了他,巧珍也不會拋棄他。如果他擁有了全世界呢?那種不對等的愛保鮮期很短,是根本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路遙在小說中給了我們一個錯誤的暗示,這世間女子似乎除了劉巧珍(溫柔賢惠但沒文化)這類,就是黃亞萍(有文化但任性獨斷)這類。婚姻,只能不選A就選B,讓讀者跟著主人公高加林一起糾結。其實,這世上好女人千千萬萬,絕對可找到介於巧珍和亞萍之間的女子,何必在兩棵樹上吊死?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命運和高加林開了個玩笑,讓他的人生大起大落。看似命運悲劇,其實是性格悲劇。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的性格決定著他的命運。同時,這又是社會悲劇。走後門找工作是歪門邪道,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要不然"不拘一格降人才"怎麼說?沈從文小學畢業,蔡元培識才惜才聘他做北大教授。那是民國時候。高加林是個人才,高考落榜定了他終生。這不能不說是社會悲劇。

《人生》在八九十年代引起很大反響。那時正面臨開改開放之際,高加林身上有千千萬萬個農村知識青年的影子。膽大的衝出了思想的桎梏,走出祖祖輩輩勞動了一輩子的土地;膽小的按部就班固步自封,甘心受著命運的擺佈。馬雲就是前者。他曾經說他就是看了《人生》,有所頓悟,才決定要走出去。否則,他到現在還可能只是一個小三輪車車伕。作家柳青說:"人生在最關鍵的地方只有那麼幾步……″就看你怎麼走了。

重回黃土地的高加林的命運會是如何呢?他究竟何去何從?路遙自己說:“高加林雖然回了故鄉的土地(當時是被迫的),但我並沒有說他就應該永遠在這土地上一輩子當農民。小說到是結束了,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並沒有在小說結束時結束;而且我為此專門在最後一章標了‘並非結局’幾個字。”

“並非結局”,高明的作者就高明在這裡。一百個觀眾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種結尾。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結局一】

巧珍和馬栓只是定婚。高加林最終和劉巧珍結婚。巧珍是塊金子,不錯,但這塊金子還是在渾沌矇昧狀態,需要改造。高加林可以教她識字認字,憑劉巧珍的聰明,她能達到小學文化是沒問題的。我的姨媽和姨父結婚時是個全文盲,但在當教師的姨父的教導下,姨媽的文化水平已達到了小學水平,這給她後來當鄉幹部帶來很大的幫助。巧珍是愛加林的,愛可排除萬難,何況只是識字認字?如果她不想為他改變,那就不是真愛。

有著理想抱負的高加林,儘管回到了黃土地上,但他和世世代代拿著鋤頭面朝黃土北朝天的祖輩肯定不一樣。他的理想肯定要在黃土地上綻放,如當個村幹部什麼。他的思想高度會越來越高,劉巧珍如果不思進步,和他的差距勢必越來越大。她永遠只能在他的世界外走來走去,走不進他的思想深處。好比把一座花園放在一個瞎子面前,把一隻稀世瓷碗放在一個不識貨者面前。她會把這個瓷碗當貓碗狗碗,隨便亂丟亂摔。倘若她賢惠明達還好,雖不識貨,但也懂得惜寶,待價而沽,將悲劇降到最低值。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結局二】

高加林和巧玲結婚。小說在結尾埋下了伏筆,高加林過去所教書的學校生源增加,學校決定再增加一個教師名額。巧珍說服姐姐,一起在她公公村支部書記高明樓面前說高加林的好話。高明樓因為過去自己的兒子擠掉高加林當了教師,心中有愧。這個忙他一定會幫。高加林很大可能重操舊業,仍當他的老師。這於他才是最好的出處。

巧珍的妹妹巧玲高考落榜,也在這個學校當老師。兩個人的文化層次差不多,他們之間要擦出火花也是有可能的。且巧玲對這個差點成為她姐夫的青年也是有著好感的。如高加林見村中的井水汙濁,好心從城裡買來明礬撒在井裡沉澱井水,卻被愚昧的村民誤解,認為他在投毒。是巧玲路過,極力幫高加林辯解,還被村民羞辱了一頓。巧玲和她姐姐巧珍一樣,有顆善良的心靈。高加林再次被打回原形,回農村當農民。巧珍的姐姐巧英和她的媽媽密謀,想第二天堵在高加林必經的路上羞辱他一頓。是巧玲偷聽見她們的談話,衝出來阻止她們。並告訴姐姐巧珍,讓她去阻止她們。

這一切預示著巧玲和高加林談戀愛是有可能的。她代替她的姐姐去愛高加林。他們是很般配的一對。

走過半生,再看《人生》

【結局三】

有著理想抱負的高加林註定不是池中物。他可能和千千萬萬個有志青年一樣,離開腳下他們熱愛的那片土地,到外面廣闊的世界去闖一闖。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下的祖國大地上,處處是機會。他開始可能是個個體戶,最終成為一個小老闆,甚至大老闆。他在掙錢的路上一路摸打滾爬,但始終不忘當初的愛好,手不離書,在文學的海洋裡盡情遊弋。

在打拼事業的途中,他遇到了理想的人生伴侶——一個有著和他志趣相投並且對他事業有很大幫助的溫文爾雅的女子。

有一天,他攜妻兒香車寶馬衣錦還鄉。他投資鄉鎮企業,而巧珍的丈夫馬栓這時已是養殖專業戶,他們成為很好的合作伙伴。鄉親們眼裡,只見一個風度翩翩的儒商,再也不見當年那個落魄的書生。

人生,誰又說得清,跌落到谷底,或許是為將來彈跳到巔峰作準備,就看你願不願意爬起來。這就是詭譎多變的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