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根據小說《人生》改編的電影


在路遙20多年創作生涯裡,中篇小說《人生》是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之前,路遙已經在《當代》發表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並獲得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但路遙並不滿足,他立即著手開始《人生》的創作。《人生》整整創作了3年。最早在1979年就開始構思,但路遙寫了一遍又一遍,始終不滿意。因此每次下班後路遙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地上鋪滿《人生》的草稿,一遍一遍思索打磨。直到他覺得思考完全成熟,所有人物和故事情節都能貫通,路遙才把自己關在陝北甘泉縣招待所,僅用20多天時間就完成《人生》的初稿。

在《早晨從中午開始》裡,路遙寫道:

迄今為止,我一生中度過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寫《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記得近一個月裡,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渾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潰爛,大小便不通暢,深更半夜在陝北甘泉縣招待所轉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長犯了疑心,怕尋無常……人,不僅要戰勝失敗,而且還要超越勝利。

這時候路遙已經完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並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煌煌100多萬字的鉅著無疑是對《人生》的又一次超越。但路遙還是對《人生》難以釋懷,稱之為"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可見《人生》在路遙心目中多麼重要!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路遙如此看重《人生》呢?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路遙


路遙是個很有心勁的人。他立志於進行文學創作後,幾乎把生命的全部意義都投入進去,希圖不斷完成對自己的超越。由最初的詩歌創作,到短篇小說創作,再到後來的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可以很明顯看出路遙成長的軌跡:《人生》之前的小說大部分還很稚嫩,帶有那個時代鮮明的說教特色,比如他的短篇小說《優勝紅旗》,無論思想意境和藝術手法都顯得十分老套;但是到了短篇小說《姐姐》這裡,說教沒有了,更多是從普通老百姓的情感體驗上下筆,達到了一種平實淡遠的文學意境。如果說,《驚心動魄的一幕》還沒有逃出"傷痕文學"或"反思文學"的框架,《人生》則完全與過去的小說不同,既沒有刻板的說教和傷痕反思,也沒有完全致力於一種"平實淡遠",而是二者的結合: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電影《人生》


《人生》獲得成功,在當時引起轟動。路遙收到全國各地幾千封讀者來信,甚至連初出茅廬的莫言都寫了3000多字的長信,與他探討"人生問題"。緊隨其後是電影改編,《人生》"觸電"又火了一把。這種轟動效應一直延續到1983年,甚至一直到現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依舊暢銷,馬雲坦言《人生》給他的影響很大。2018年,在路遙去世26年之際,他又獲得"改革先鋒"榮譽稱號,成為鼓舞億萬青年投身改革開放幹事創業的楷模!路遙在生前得到的文學評價不高,認為他的寫作手法過於老套,但應該承認:他的影響是持久而廣泛的。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路遙與莫言


1

高加林和劉巧珍,是當時社會形態下兩個典型人物

別林斯基在談到"典型人物"時說:"是一種對一個人的描述,但其中包括多數人,也即,表現在這個特徵之下的所有人。""沒有典型化,就沒有藝術。""典型人物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世界文學畫廊裡塑造出不勝枚舉的典型人物:唐吉·坷德、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的賈寶玉、林黛玉……不客氣地說,文學藝術就是一個塑造"典型人物"的過程。

高加林和劉巧珍也是這樣。在路遙筆下,他們都出生於農村。與大多數青年一樣有對未來的幻想和憧憬。高加林有知識、有文化,他不滿足於農村的現實生活,希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在機緣巧合下,高加林通過"關係"終於改變命運,他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顆耀眼明星。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知識,但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在與高加林戀愛後,她開始注意穿衣打扮和生活衛生,力求配上加林的人才和文采。在新風氣與舊觀念之間,高加林和劉巧珍是勇敢者,希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農村帶來改變:直到二人的戀情曝光,高加林和劉巧珍乾脆不避嫌疑,二人堂而皇之地騎著自行車到城裡去,刷牙事件和漂白粉風波是兩次大膽嘗試,表明二人針鋒相對地與農村落後觀念展開直接衝突:他們成了全村人的叛逆!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高加林與劉巧珍


《人生》沒有寫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不過是青年男女的戀愛、刷牙講究衛生、漂白粉淨化飲用水,那時候哪個村沒有發生類似事情呢?但就是這樣的小事在農村掀起巨大波瀾,新舊觀念發生激烈碰撞。路遙直言自己寫的是"城鄉結合部",在上一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下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城鄉結合部",農村和城市的大門都互相打開,戶籍制度開始鬆動,有能力的人逐步脫離農村,走向城市更廣闊的天地。這同時也表明,《人生》在那個年代獲得如此大的轟動效應,引起無論農村還是城市讀者的共鳴,就在於路遙既寫了農村,也寫了城市,具有廣泛的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就像《人生》的責任編輯李金玉所說:"雖然我生活在城市,對今天的農村生活變化不很瞭解,但讀你的作品,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就像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一樣,讓我關心事件的發展,關心人物的命運。"《人生》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熟悉的陌生人",就算在今天,我們身邊也不乏高加林和劉巧珍這樣的人物。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劉巧珍


2

在高加林和劉巧珍身上,都有路遙自己的影子

波拉尼奧在談到小說創作時,說大部分作家的小說都帶有自傳成分:福克納、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托爾斯泰……"我寫小說,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讀書和文化體驗,久而久之,這三種體驗就合為一體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不可能不帶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人生》也是一樣,高加林和劉巧珍身上都有路遙的影子。他(她)們的故事與路遙的"人生"何其相似?路遙生長於貧窮的農村,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了一輩子,因此從少年時期,路遙就想盡一切辦法改變命運,希圖跳出家族已經固化的框架!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改變了家族中幾個兄弟們的命運。但這個改變的過程非常艱難,他也曾像高加林一樣在城裡翻江倒海,過著一呼百應、眾星捧月般的生活,最終卻失敗了,又像高加林一樣灰溜溜回到農村。有一次,他乾爹劉俊寬的女兒回村時,見路遙穿著一身白衣服,問他為什麼要這樣打扮,路遙道:"我在為自己戴孝!"這說明,路遙的人生被截然分成兩段,過去的路遙已經死了,他要迎來一個新生!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路遙塑造的高加林,有他自身的影子


路遙經歷過一次初戀。是一位叫林紅的北京女知青。他愛得非常熱烈。當有人告誡他,不要被愛情衝昏頭腦時,路遙道:"就算為她死了也值得!"因此,當上級下來招工指標,路遙毫不猶豫把這個名額讓給了林紅,但路遙沒有想到,他遇到來自林紅的背叛,她退回路遙的棉被,表示兩人不再交往。後來的事實表明,林紅嫁給了一位青年軍官!初嘗愛情的苦果,路遙一度想自殺。但他最終迴歸理性。並把這段人生經歷轉化為故事情節,安放在他所熱愛的小說裡。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3

高加林和劉巧珍寄予了路遙的希望,表面上批評,實則欣賞

高加林和劉巧珍也失敗了。他走後門進城的事終於被人揭發,上級按照規則把他開除公職,退回農村。一顆耀眼的明星瞬間從天堂跌落,高加林的失望和沮喪可想而知;劉巧珍和高加林的愛情是多麼甜蜜,但隨著兩人社會地位發生變化,加林漸漸看出他與巧珍在精神生活上的差異,因此再三思考下,還是提出與劉巧珍分手,這對巧珍來說不亞於一場晴天霹靂。德順爺和父親進城來勸說加林,加林仍舊不回心轉意,與父輩們相比,加林的生活已經走得越來越遠!此時他與巧珍面臨的困境是:人們既嘲笑加林沒有良心,也嘲笑巧珍自不量力!萬般無奈之下,巧珍只得嫁給自己並不喜歡的馬栓,算是挽回一點愛情幻滅之後的顏面!事業失敗,愛情失敗,高加林比劉巧珍還慘,村裡的兒童們聽說高加林回來,唱著兒歌嘲笑道:"哥哥你成才,賣了良心才回來!"他的失敗可以說非常徹底!但應該承認,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所作所為"都非常有價值,加林不滿足於現狀,試圖不斷超越自己,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巧珍全力支持高加林的事業,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就像魯迅先生所說:"

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你看。"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故事只所以引起當時讀者們的強烈共鳴,就在於他們努力追求的東西具有極大"價值",但最終產生了幻滅!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高加林遭遇失敗


《人生》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正如他在卷首語引用柳青的話所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因此在面臨人生"岔道口"時,高加林走錯了路,劉巧珍走錯了路,黃亞萍走錯了路,這毫無疑問影響他(她)們以後人生的走向。小說發表後,《人生》的編輯李金玉多次與路遙通信,讓他立即寫作《人生》的第二部,把後面的故事交代清楚:比如高加林回村後難道就算了嗎?黃亞萍與張克南的婚姻到底怎樣了?劉巧珍與馬栓結婚後的生活幸福嗎?劉立本會不會對高加林展開報復?路遙表面上答應李金玉寫作《人生》的第二部,但最終沒有付諸行動。其實對路遙來說,《人生》已經結束,不可能再有第二部了,人生究竟怎樣度過,需要讀者們自己去思考!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高加林和劉巧珍走到人生的岔路口


路遙在表面上對高加林持批評態度。對黃亞萍也持批評態度。當黃亞萍向父親提出自己的疑惑時,"追求個人幸福是個人的權力和自由,誰也沒有資格干涉她的權力和自由。"黃亞萍的父親道:你們這些年輕人啊,受小資產階級的影響是多麼深……給黃亞萍上了一堂思想課,批評教育了一番。路遙在解決黃亞萍和高加林的人生危機時,還是迴歸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也即為了"大我"要放棄"小我",不能單純為了"個人幸福"而違背主流的社會價值觀!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在愛情與傳統道德之間,該如何平衡?


但是,路遙這個解決人生問題的藥方顯得比較蒼白。否則他不會收到幾千封讀者來信與他討論"人生問題":有人同情高加林,有人同情劉巧珍,有人同情黃亞萍,在主流價值觀面前,無論是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都成了推到風口浪尖的人物,經歷不同價值觀的激烈碰撞!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高加林和黃亞萍,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嗎?


路遙寫作《人生》的功績在於:他其實並沒有試圖解決人生的問題,人生是複雜的,怎麼可能通過一部十來萬字的小說就能得到解決?他只是把這個問題"擺"了出來,讓讀者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從總體上來說,路遙對高加林、劉巧珍和黃亞萍等人,還是持認可態度的:高加林有文化、有理想、有能力,他進城當記者,很快讓自己的業務能力取代老景,獨當一面;他關心國家大事,經常到閱覽室去閱讀《參考消息》和《人民日報》;他熱愛體育,是體育場上的明星;他熱愛文學,在報刊上發表了很多散文和小詩……這樣的人難道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嗎?劉巧珍對愛情專一,為了加林的事業任勞任怨,在加林落難時,阻止家人去羞辱他,體現了她傳統女性的美德;黃亞萍敢愛敢恨,個性奔放……這些,其實都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具備的寶貴品質!路遙能夠寫出這些典型人物,難道不是因為他非常欣賞這些人物嗎?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愛情的自由意志遭遇傳統道德的激烈碰撞


結語

路遙寄予厚望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目的在於:環境的改變需要個人的努力,個人的成功需要環境的優化

《人生》寫於上一世紀80年代,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國門的打開讓新思想新觀念進來,毫無疑問會對社會各個層面造成衝擊。作為一個經歷過失敗的人,路遙深知外部環境的改變需要個人的努力,新的思想觀念必定會代替舊的思想觀念,社會才能從整體上出現煥然一新的局面;但他也知道,個人的成功需要外部環境的優化!正如高加林一樣,他原本在農村做民辦教師好好的,可在權勢面前他的工作不堪一擊,最終讓剛剛初中畢業的三星頂替了他。正常的社會秩序讓位於"權勢"和"關係",讓高加林這樣有能力有才華的青年沒有用武之地;命運總是出人意料,高加林曾在"權勢"面前失敗過,但他也是通過"權勢"和"關係"走向城市,成了"權勢"與"關係"的受益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路遙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用這種過山車式的情節塑造把高加林置於命運的驚濤駭浪裡,在不規範的外部環境裡,他最終還是成了犧牲品!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路遙為何讓高加林兩次迴歸土地?


外部環境的改變需要個人的努力,個人的成功也需要外部環境的優化。這是兩方面的事,單純依靠任何一方面的努力都不可能讓社會產生公平競爭。這是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們面臨的共同困境:高加林最終迴歸農村,跪在土地上大哭起來:"我的親人吶!"劉巧珍違心地嫁給馬栓,對愛情的幻滅最終迴歸平凡;黃亞萍在愛情和現實之間進退兩難;路遙通過他的生花妙筆,向我們展示了"個體"與"社會規範"、"傳統道德"之間相互牽制、相互影響的永恆命題!


《人生》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為何有才華和善良的人總是遭遇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