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藍皮書③|深圳人均宅地處於末尾、優質高校數量遠低於京津冀,大灣區建設難題亟待解決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級第四大灣區,正在崛起。

12月6日,2019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國際論壇·智繪美好大灣區,將在廣州廣交會威斯汀酒店正式舉行。屆時,郎鹹平、曹雲珍、萬劍吟等一眾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首廣州,共議大灣區發展前景。

此外, 論壇現場將重磅發佈《“智繪美好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大灣區高房價問題怎麼破?大灣區如何加強與港澳和國際人才的鏈接?灣區配套“量多質弱”如何破解?廣州灣區文化之心地位如何打造?諸如上述問題,都將在報告中詳細剖析。

在完整版報告發布前,我們先來一波劇透。本期關鍵詞:灣區“土地”。土地是“城”、“產”、“人”的根基,其分配及利用方式決定了城市運營效率的高低。粵港澳大灣區地均生產值高,增量土地空間有限,怎麼將土地與“城”、“產”、“人”的匹配,是大灣區各個城市發展的核心考慮。而城市配套是“城”、“產”、“人”的粘合劑,體現城市對於居民的需求滿足程度,亦是城市引人引智的保障。

土地可開發增量空間有限 深、中、東人均宅地處於末尾

從土地運營維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地均GDP高,但可開發增量空間有限,深圳、東莞、佛山、珠海開發強度已超國際警戒線30%,其中深圳超50%,東莞接近50%,中山、廣州亦接近臨界線,僅惠州、江門和肇慶有較大的開發空間。

圖: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地均GDP(億元/平方公里)

大湾区蓝皮书③|深圳人均宅地处于末尾、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大湾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資料來源:深圳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珠三角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開發強度控制》、保利投顧研究院根據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整理、更新。

表:粵港澳九市土地開發強度情況

大湾区蓝皮书③|深圳人均宅地处于末尾、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大湾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備註:國土開發強度=2020年建設用地規模(平方公里)/行政區域面積;地均GDP=2018年GDP/行政面積

從土地供應總量與結構來看,廣、深、珠、中量少,結構分均衡、商業青睞和工業傾斜三類。從土地供應總量來看,廣、深在核心城市中,土地供應量偏小,低於蘇州、天津、南京、杭州和上海等城市。尤其是土地資源急缺的深圳,土地供應仍在收縮。佛山、惠州則高位收縮,但處於較高水平。肇慶、江門持續放量,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珠海和中山供地規模量級最小。

根據保利投顧研究院數據整理,09-13年(或14-18年)各類土地招拍掛成交建面/ 總成交建面的佔比數據結果,“均衡型”分配土地的城市是廣州、佛山、惠州、肇慶;商業青睞型”的城市是深圳、珠海;“工業傾斜型”的城市是東莞、中山、江門。

值得注意的是,從分業態的土地供應分析,深、中、東人均宅地處於末尾。深圳宅地供應總量最少且收縮,人均累計居住用地供地量處於末位水平,住宅用地供應極為緊張;中山、珠海、東莞宅地供應總量低位水平,中山和東莞的人均宅地供應規模處於末尾。

圖:近十年城市宅地供應建面變化(萬㎡)

大湾区蓝皮书③|深圳人均宅地处于末尾、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大湾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圖:近十年城市人均累計居住用地供應建面(㎡/人)

大湾区蓝皮书③|深圳人均宅地处于末尾、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大湾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備註:近10年供地建面為招拍掛供地建面,人均累計居住用地面積=2010-2018年累計招拍掛成交土地建面/2018年常住人口。

城市內部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和人口大區 配套“量多質弱”

從配套運營維度來看,大灣區核心城市的整體配套量多(教育、交通、醫療等),如廣州高校總量僅次於北京,人均醫院床位數僅次於蘇杭,深圳人均公共交通處於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首,廣深地鐵建設僅次於京滬等。但大灣區優質配套仍需提升,以教育為例,大灣區的優質高校數量遠低於京津冀和長三角;三甲醫院數量廣州不及京滬,深圳更是處於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末位。

圖:核心城市高等學校數量(所) 圖:2018年核心城市地鐵運營裡(km)

大湾区蓝皮书③|深圳人均宅地处于末尾、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大湾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年鑑,地鐵運營里程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公開資料整理得出,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圖:核心城市高等學校質量(所)圖:2019年核心城市三甲醫院數量(家)

大湾区蓝皮书③|深圳人均宅地处于末尾、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大湾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年鑑,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整理,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大灣區優質配套佈局還呈現“聚焦頭部”特徵,主要集中在廣深,其他城市配套仍有提升空間。例如,廣深省一級中小學遙遙領先,而佛山次之,其他城市大部分三電分佈;全球排名前列大學,主要集中在香港、廣州;優質醫療資源方面,三甲醫院主要集中在廣州;交通方面,僅廣深佛莞開通地鐵。

從城市內部分佈特點可以看出,大灣區城市內部優質資源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和人口大區。大灣區各城市對於優質資源均大力爭取,但對其佈局則各有自身內在邏輯,以學校優質資源城市內部佈局為例,可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老城區集中型,即優質資源聚集於老城區,如廣州、江門和珠海。

第二類是人口導向型,優質資源往人口密集的地方佈局,例如佛山南海區和順德區;深圳的寶安和龍崗也相似。

第三類是均衡分佈型,這類型城市優質資源數量不多且分佈區域相差不大,例如惠州各區域相當,東莞、中山各街鎮佈局少量。

優質醫療資源基本集中在各大城市老城區,地鐵和輕軌等內部交通,主要集中在新老主城區。

圖:典型城市內部省一級學校佈局

大湾区蓝皮书③|深圳人均宅地处于末尾、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大湾区建设难题亟待解决

城市運營中,以破解深莞惠城市的特徵現狀與存在問題舉例:

深圳:開發強度高,而利用效率居首,土地不足是深圳面臨的關鍵難題。過度傾斜商業供地,其租金回報率低、空置率高顯示存在一定的商業風險,且擠壓宅地供應比例大幅下降,導致居住問題緊張加劇。公共配套需進一步加強。

東莞:開發強度高,土地供應較穩。土地配置傾向工業用地,佔比翻倍,近6成,以促產業發展,但土地成本較高,提高了產業入駐門檻;東莞住宅供地少且收縮明顯,面臨住宅需求滿足不足問題;商業存在較大的風險,減少商業供地以弱化風險。重視公共配套的建設,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惠州:開發強度低,仍有較大開發空間,但是土地供應卻整體縮量。其中住宅供地佔比超5成,但工業用地佔比僅3成,是灣區中唯一工業供地收縮明顯的非核心城市,工業用地成本高,不利於產業發展。重視公共配套的建設,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而大灣區9市的土地配套和城市運營難題具體走向如何?敬請關注後天於廣州舉辦的2019年第一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國際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